足球资讯介绍
是谁选了胡亥?一份出土竹简证明,司马迁令赵高和李斯背锅两千年
发布日期:2025-07-20 18:09:38 点击次数:52

是谁选了胡亥?一份出土竹简证明,司马迁令赵高和李斯背锅两千年

提到胡亥,后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篡位,以及在他统治下秦国的灭亡。历史学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他登基的方式不正当,这与他和李斯、赵高的阴谋密切相关。

《赵正书》的出土使人们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新的理解。根据《赵正书》的记载,胡亥登基实际上是符合正统继承的,秦始皇将皇位传给了他。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赵正书》

赵正即为秦始皇。2015年汉简《赵正书》的发布,为那段历史提供了另一种解读。《赵正书》与《史记》一样,记载了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并在出巡中去世的事件,但两者之间的记载存在差异。

赵正书在开头提到,秦始皇在出游途中突然生病。这份史料显示,秦始皇早年曾算命,得知自己五十岁时会去世。他此次出游的目的是想要改变命运,然而遗憾的是,“天命不可变”,他仍然在途中遭遇了重病。

秦始皇意识到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于是召见了李斯,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担心在自己去世后,朝廷会陷入动荡,大臣们的权力争斗会影响到百姓的安宁。接着,他要求李斯推荐一位皇子作为下一任皇帝。

从这一段话来看,秦始皇并不符合暴君的形象,反而更像是一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好皇帝。实际上,我们只是被一些固有观念所限制。如果秦始皇真的是个暴君,那他又是如何实现统一天下的伟业的呢?那些人真的愿意追随他吗?其他国家真的愿意接受他的统治吗?

如果他真是个暴君,那么在登基称帝后就不可能进行一系列改革了。一个暴君能够统治天下并实施众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改革,令人难以置信。因此,赵正书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也与真实的秦始皇相符。

李斯并没有直接提及自己心中的候选人,而是先对秦始皇进行了赞美,并表示在秦始皇去世后他也将竭尽全力为秦国奉献。秦始皇对此深感欣慰,直言李斯是个忠诚的臣子,这也显示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

李斯和冯去疾都推荐胡亥作为嗣君,秦始皇对此表示赞同。胡亥一直受到秦始皇的宠爱,这次出巡时也紧随其后,因此被秦始皇立为储君。李斯认为此地离都城太远,建议先确定储君,其他事务可以等回到都城后再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赵高仅仅是一个背负罪责的“隶臣”,他根本没有资格旁听这样的机密事务,更不用说参与其间。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有不在场证明的。此时,秦始皇尚在世,李斯也提到要先确定继承人,然后再做其他安排。

不久后,秦始皇去世,按理说应由胡亥继承皇位。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胡亥登基后局势急转直下,他处死了扶苏,还杀掉了其他的兄弟姐妹。之后,他甚至还企图杀了李斯,但与《史记》不同的是,在《赵正书》中,这些决策都是胡亥自己做出的,并非受到赵高的诱导。

最终,赵高成为了丞相,之后他杀死了胡亥,随后赵高也遭到了杀害。《赵正书》在此处告一段落。这本史书仅记录了秦国时期的这段历史,并在最后附上了作者的评语,指出秦国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胡亥不听从劝谏。

谁真谁假?

《赵正书》的记载可以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识。受到《史记》影响,胡亥并非真正的继承人,但如今却指出秦始皇是认可胡亥的,这显示了他的认可态度。

后来的学者推测《赵正书》可能创作于汉朝早期,时间与《史记》相近,甚至可以说其成书时间可能更早,因此其真实性也相对较高。

那么,这两部记录胡亥登基的资料究竟哪个真实、哪个虚假呢?在这段历史材料公布之前,曾经发现过一份关于秦二世的文告,这份文告是在秦二世元年撰写的,也就是胡亥登基的那一年。大意是他表示自己将成为一位宽厚仁爱的好皇帝。

这一点可以与《赵正书》相互印证,但无论如何,人的创作难免会融入个人的思想,这是无法避免的。

胡亥顺利继位的可能性相当高。在秦始皇出征的那一年,胡亥已经二十岁,秦始皇出行时还带上了他,这显然不只是为了带儿子去玩。

将他带在身边也蕴含着教导的意义。众所周知,秦始皇一生中最具争议的事件就是“焚书坑儒”,这也是他在后世声名狼藉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这一事件也是秦始皇与扶苏关系疏远的一个重要因素。

扶苏的仁义是众所周知的,他希望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处理这件事情,循序渐进。然而,秦始皇并不这样看问题。在他看来,事态只有非黑即白之分,既然扶苏不在他这一边,那就意味着他站在了对立面。

不久之后,扶苏便被派往上郡担任监军,而秦始皇最后一次出行正是在扶苏出征之后。此外,当胡亥提出要与秦始皇一同出游时,秦始皇也没有拒绝。这表明他有意于更改继承人的选择。

胡亥的导师是赵高,赵高精通监狱法,这正是秦始皇所欣赏的理念。在这里,又出现了历代皇帝都曾面对的难题“子不类父”。扶苏的性格与秦始皇迥然不同,而胡亥则与他十分相似。此外,扶苏身后还有蒙家兄弟,这相当于一个军功势力团体。

胡亥本人是遵循法律的,他背后有赵高和丞相李斯的支持,秦始皇选定胡亥也是合乎情理的。

怀疑之处

可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某些记载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或许连他本人也不清楚胡亥到底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在本纪中,司马迁指出胡亥是通过篡位获得皇位,而秦始皇真正希望的继承人是扶苏。然而,在蒙毅的列传中,司马迁又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在年轻时就有意立胡亥为太子,并且对他格外宠爱。

根据《史记》的记载,胡亥在杀蒙毅时曾提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当年,秦始皇想要立胡亥为太子,但蒙毅对此表示反对。然而,在本纪中并没有提到秦始皇对胡亥的重视。

值得怀疑的地方不仅仅在于这一点,在《史记》之前还有许多史料,但其中几乎没有提到胡亥篡位的说法。

这使人不禁怀疑这一段历史是否真实存在。众所周知,在秦二世统治时期,国家遭受了严重的苦难,这促发了历史上首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在起义时曾提到过一句话:“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胜认为,如果立的是扶苏,事情或许会有所不同。如果秦始皇本来就是选择扶苏作为继承人,那么在陈胜发动起义时,应该是以讨伐胡亥为名,毕竟他是篡位的。众所周知,打着这样的旗号能获得的支持会更为广泛。

如果篡位的事情不能被世人知晓,那么陈胜就不可能知道。那么李斯和赵高为何还要让这段历史得以流传,甚至连细节都保留下来呢?这两人并非愚蠢之辈,尤其是李斯,难以相信他不想留名于世。既然已经做了这件事,自然不可能让其流传下去。

天下之大无非王土,登基之后抹去某段历史毫不困难,即便胡亥不知,还有赵高和李斯在旁。这令人费解的是,历史错综复杂,口耳相传中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结语

之所以说“正史不一定真实”,是因为其中会夹杂作者的个人观念,而且还需考虑当时的政治环境。例如,如果司马迁在《史记》中过分赞美秦朝,他可能连编纂完成的那一天都活不下来,便会被汉武帝处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