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在谈及美军时会有一种看法,资本主义国家的军队在遭受重大伤亡后,会因惧怕更多伤亡而在谈判桌上让步。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在越南战争中,坚信美军会因伤亡而妥协的北越领导层,曾发动过一场以失败告终的战役。在这场战役里,他们几乎押上所有筹码,却未在战场上达成任何预期目标。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遭遇大败的北越身后,本应享受胜利的美国人却表现出恐惧,最终开始考虑从越南撤军。春节攻势堪称越南战争真正的转折点。这场1968年初发生的战役,虽未从军事层面扭转战局,却让美国人清醒意识到:继续纠缠越南战场,实在毫无意义。
在美国蓄意制造北部湾事件后,美越矛盾急剧升温,两国几乎走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但在中国展现出坚决对抗的决心后,不想重蹈朝鲜战争覆辙的美国人,最终接受了中国不允许美军越过北纬17度线的战争底线。不过不越过北纬17度线并不意味着美国要撤离越南
1965年后,确认中国底线的美国人,在避免中苏直接干涉的前提下,大幅扩充驻南越美军规模。短短两年间,超过50万美军被派往这个与美国本土相距甚远的地区,要知道日后平推整个伊拉克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总人数也才69万。
照理说,50多万美军即便平推,也能拿下面积不足伊拉克一半的北越。可在越南战争初期,美国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在中国划定的底线约束下,始终找不到可实现的战略目标。自1965年起,美军接管南越全部防卫任务,但逐年增多的驻军,要应对的要么是北越在边境的小规模进攻,要么是北越渗透进南越的武装力量及当地培养的游击队。
实际上,越南战争初期的几乎每场战役中,美军都打出了出色的交换比并取得胜利。然而,无法斩草除根的局面,一方面使北越游击队如同野草般反复滋生;另一方面,频繁的冲突与骚扰让美军伤亡总数持续累积,达到惊人程度。自1966年起,美军在越阵亡人数长期维持每月500人以上,加上受伤人数,美国每月都要在越南密林中损失数千名士兵。短短两年,美军在越累计伤亡便超过10万,且这种伤亡看不到尽头。
此时,约翰逊政府已在越南投入大量资源,美军损失惨重,北越也看不到胜利希望。面对巨大消耗,约翰逊政府开始自欺欺人,一方面在国内宣称美军牺牲已耗尽北越有生力量;另一方面派遣包括韩国军队在内的盟友部队赴越,让其承担游击战损失。但这些手段终究改变不了美军持续流血的现实,约翰逊对此也无计可施。
就在美国陷入困境时,最终促使美国人做出抉择的,却是他们的对手北越。其实在美国毫无头绪之际,北越对战争现状也感到迷茫。过去十几年,北越一直以南下统一是每个越南人义务的口号激发民族热情,但在美军大规模介入面前,装备处于劣势的北越始终看不到正面战胜美国的希望。
事实上,北越面临的困境比外界想象的更严峻:在南北部边境,美军不仅装备占优,受约翰逊政府不计代价投入影响,1966至1968年间,北越可调动的军队数量长期少于对面的美军。装备与人力的双重劣势,是北越采取游击战术的根本原因。尽管游击战术给美军造成大量伤亡,但看不到前景的零星战斗同样令北越军民士气低落。
不过,北越领导层早有察觉。早在1964年,意识到美国可能全面介入后,他们便开始策划一个终结战争的决定性方案。方案核心很明确,北越坚信民心在我,只要全军南下,南越人民便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场战役不仅是总攻击,更是总起义。
1964至1967年间,北越领导层不断完善这个决定性方案,并定下大胆目标,歼灭15万美军、30万南越伪军,解放800万南越民众,至少夺取东河、广治等重要城市。计划确定后,北越将目光投向1968年美国大选,当年年底美国将举行总统选举。他们认为,若在方案实施中重创美国,反对越战的候选人有望胜出,进而推动美国撤军。
基于这一判断,对现状忍无可忍的北越领导层于1967年底敲定作战计划,并在1968年年初越南农历新年之际,发动了著名的春节攻势。其实,北越作战计划中仅有战争局势将深刻影响美国大选这一点判断正确。由此看来,无论春节攻势军事成果如何,只要制造足够大的动静,必然会震慑美国决策者。但那时的北越并不认为自己只是虚张声势,他们坚信能实现总起义目标。
1968年1月,北越动员北方55万大军,同时调动南越境内所有越共游击队,多线出击与美国及南越伪政权开战。不过北越未采用"集中兵力进攻"战术,而是将兵力分散成小股,潜入南越城市试图通过内部策应发动总起义。对北越而言,攻势关键在于南越人民是否响应。可遗憾的是,饱受战争折磨的南越民众已心灰意冷,既不愿配合南越政府与美国,对北越的解放行动也缺乏动力。
最终,数十万北越兵力渗透进南越100多个市镇的春节攻势,演变为100多场相似场景,小股北越军队潜入市镇发动突袭,引来美军反击。美军凭借火力优势驱散北越军,却也将整座城市炸成废墟。
以规模最大的顺化战役为例,这座越南古都地处中部,自然成为北越重点目标。但北越仅派遣1.2万人的师前往。战役初期,北越进展顺利,迅速占领大半个顺化市区。然而很快,数千名美军与2万名南越伪军赶来,北越期待的全城总起义并未发生。美军与南越伪军凭借兵力和火力优势,不到一个月便使北越军队伤亡过半,并将其逐出顺化。
美军虽赢得顺化战役,却让这座古都沦为废墟,近万名无辜南越平民在战火中受害。若仅顺化一城如此或可承受,但当同样场景在南越重复上百次后,无法承受的不仅是战败的北越,还有找不到战争目标、看不到战争意义却持续承受损失的美国。
类似顺化的战地影像传回美国后,民众发现不仅本国士兵丧命,战争结束后留给自由世界南越人民的只有废墟。且有证据显示,南越越共游击队大量参与了此次攻势。这意味着,即便美国冒险进攻北越,未来很长时间仍将被游击战困扰。不怕损失,就怕看不到尽头,北越虎头蛇尾的春节攻势结束后,最先动摇的反而是看不到战争前景的美国人。
1968年3月,北越因伤亡惨重停止春节攻势。但他们等来的不是"美国全面反扑"的坏消息,而是总统林登·约翰逊的妥协声明,他宣布不再考虑向越南增兵,部分停止对北越轰炸,并重磅宣布自己将不参与当年大选。
约翰逊弃选后,副总统汉弗莱被迫在大选前半年宣布代表民主党参选。结果不出所料,因越战失去大量选民支持的民主党仅获191张选举人票,被尼克松率领的共和党彻底击败。
尼克松胜选后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当选并非靠个人魅力,而是前政府在越南战争中捅了大娄子。他明白若想连任,就必须解决越南战争这个烫手山芋。
反复思量后,尼克松意识到美国深陷越南无法脱身,根本不是因为美军打不过北越,而是美国在越南的每一步行动,都绕不开越南背后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