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顿巴斯战区,红军城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镇,为何被称为乌军的'生命线'?70%的弹药、燃料和食品补给必须经过这里,一旦失守,将触发中国社科院专家警告的'多米诺效应'——旁边的米尔诺赫拉德将难守,康斯坦丁诺夫卡这个'堡垒城市'可能被攻破,最终导致整个乌东防线崩溃。与此同时,北约宣称要派80万大军压境,但现实是欧洲军队满编率严重不足,德国陆军不到70%,弹药库存早已见底。这场战争不仅关乎军事争夺,更是一场意志与心理的较量。从红军城的陷落风险到塞尔维亚在夹缝中的艰难处境,再到中国推动的'劝和促谈'倡议,整条线索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相:战争没有赢家,对抗没有出路。当消耗战让乌克兰基础设施被打烂、俄罗斯被长期制裁、欧洲陷入能源危机时,最终的出路只能是回到谈判桌。和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砖一瓦地铺设,但只要不放弃对话,就有希望。
主持人:我们今天想要深入聊聊的,是那个被战火反复拉扯的小镇——红军城,以及它背后牵动的整个欧洲地缘棋局。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地图上都快找不到的小地方,怎么就成了决定战局的关键? 嘉宾:我明白你为什么这么问。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奇怪,一个小镇而已,能有多重要?但后来我才懂,这地方对乌军来说,根本不是普通据点,而是命脉所在。你想想看,70%的弹药、燃料和食品都要从这儿过,说它是‘生命线’一点都不夸张。 主持人:对,你刚说的这个‘生命线’,我特别想确认一下——是不是就像我们平时说的‘血管’那样,一旦被切断,整个身体就动不了了? 嘉宾:没错,就是这个意思。简单讲,红军城是顿巴斯战区的核心交通枢纽,所有补给从西边运过来,必须经过这里才能送到前线。而且它西边10公里,就是乌克兰唯一的焦煤矿,以前炼钢全靠它,现在更是战时能源的关键支点。丢了这儿,前线部队连饭都吃不上,更别说打仗了。 主持人:嗯,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那俄军花了21个月,才推进40公里,终于把红军城围住,这背后是不是也说明,他们早就盯上这条‘血管’了? 嘉宾:是,而且他们不光靠硬打。除了常规攻防,还用无人机天天往城里抛劝降传单,搞心理战。你别说,还真见效——最近一支25人的乌军小队直接放下武器投降了。这可不是个案,而是心理防线开始松动的信号。 主持人:听你这么一说,我突然意识到,这已经不只是军事争夺了,更像是在拼意志。但问题是,如果红军城真丢了,会怎么样?会不会真像有人说的,整个防线要塌? 嘉宾:这就是中国社科院专家分析过的‘多米诺效应’。红军城是顿巴斯三大防御支柱之一,一旦失守,旁边的米尔诺赫拉德肯定守不住,俄军就能顺势打康斯坦丁诺夫卡。那地方是‘堡垒城市’,一旦被拿下,整个乌东防线可能就崩了。 主持人:哇,这听起来压力太大了。泽连斯基反复去前线,说‘绝不放弃’,估计也是知道,这地方一丢,不仅是军事失败,更是士气和援助信心的崩塌。不过话说回来,这时候北约跳出来喊‘要派80万大军压境’,是不是就想稳住局面? 嘉宾:坦白讲,这口号听着吓人,但仔细一扒,水分太大了。今年上半年北约搞了个‘坚定捍卫者2024’军演,才凑出9万人。现在突然说要拉80万,等于把快速反应部队翻好几倍,现实吗? 主持人:等等,你刚说9万到80万?这差距也太大了。我有点懵,这到底是真有计划,还是纯粹吓唬人? 嘉宾:更像是心理战。你要知道,欧洲国家军队满编率根本撑不起这种规模。德国陆军满编率不到70%,法国海外驻军又占了不少兵力。真要凑80万,得把预备役、国民警卫队全拉出来,和平时期议会根本不会批。 主持人:所以说,这80万更像是一种‘威慑宣传’,而不是实际部署能力,对吧?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喊得响,走得慢’? 嘉宾:对,就是这么回事。而且别忘了后勤——欧洲弹药库存早就见底了。德国承诺给乌克兰的炮弹,拖了半年才凑一半。要是真要支撑一支比乌军还大的部队开到俄边境,光铁路运力就得占全欧洲的一半。现在能源都紧张,哪来这么多资源? 主持人:嗯,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你说北约这么喊,到底是想给谁看?是吓俄罗斯,还是稳乌克兰? 嘉宾:两方面都有。一方面给泽连斯基打气,让他别轻易谈妥协;另一方面给俄罗斯施压,想逼他们放缓进攻。但美国前国防部长奥斯汀私下也说过,‘与核大国直接军事对抗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这更多是舆论造势,为继续军援找借口。 主持人:我懂了,说白了,就是‘嘴上硬,手上软’。但这种策略,对像塞尔维亚这样的小国来说,压力可就大了。他们夹在中间,两边都不敢得罪,是不是特别难? 嘉宾:太难了。武契奇已经成立工作组,严查武器流向,怕被卷进去。你要知道,塞尔维亚是巴尔干唯一没加入北约的国家,周边全是北约成员。之前科索沃一紧张,北约部队就进去了,现在俄乌升级,他肯定怕自己成下一个目标。 主持人:而且我听说,他们的国防工业还特别重要,是不是直接影响好几万人的饭碗? 嘉宾:是的,国有军工企业就雇了2.3万人,加上私营,总共影响近5万人生计。不做不行,做了又怕惹祸——俄罗斯说他卖武器给乌克兰,西方又说他通过土耳其公司帮俄罗斯运弹药。他跟普京谈这事,连内容都不敢公开,就怕哪边翻脸。 主持人:这感觉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往哪边走都可能被撞。那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第三条路?比如,像中国一直在推动的‘劝和促谈’,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就是让大家坐下来聊聊? 嘉宾:不止是聊聊。中国的立场其实很具体——支持俄方提出的停火倡议,推动缓解人道危机,保障扎波罗热核电站安全。这些不是空话,而是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10月底就明确表态的。而且中国代表张军在安理会也说了,升级制裁或送武器,只会让局势更难转圜。 主持人:听起来,这更像是在修路,而不是继续挖战壕。但问题是,现在两边都在加码,真的还有人愿意谈吗? 嘉宾:难,但必须谈。战争打了这么久,乌克兰基础设施被打烂,俄罗斯被长期制裁,欧洲能源危机、通胀高企,谁都没赢。中国专家早就说了,这种消耗战打下去,最后还得回到谈判桌。与其拼到两败俱伤,不如早点找平衡点。 主持人:所以呢,归根到底,红军城的争夺、北约的喊话、小国的挣扎,其实都在说明一件事:对抗没有出路,对话才是唯一解。你说是不是? 嘉宾:我完全同意。你看,从一个小镇的陷落风险,到80万大军的虚实,再到塞尔维亚的两难,最后回到和平谈判的必要性——这整条线下来,核心就是:战争没有赢家。再打下去,只会让更多人流离失所。 主持人:是啊,这让我想起你说的‘修路’比喻。和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得一点一点修,一砖一瓦铺。但只要不放弃对话,就有希望。今天的讨论,从红军城出发,绕了这么大一圈,最后又回到‘谈’字上,其实也在提醒我们:无论多复杂的冲突,最终的出路,还是得靠人坐下来,面对面地谈。那么,我想留给听众一个问题:在你看来,当对抗成为常态,我们该如何重新找回对话的勇气?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