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美国最高法院对特朗普全球关税政策的审理成了一场政治地震的导火索。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紧急警告:若最高法院判定关税政策违法,美国将面临超过2万亿美元的赔偿义务,相当于“赔掉整个俄罗斯的GDP”。这一数字远超此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预估的7500亿美元退款规模,直接揭开了特朗普关税战略背后隐藏的财政深渊。
2025年11月5日,美国最高法院展开了一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听证会,焦点直指特朗普援引《1974年贸易法》和《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单方面征收全球关税的合法性。 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当庭质疑:“政府用‘监管进口’一词为总统赋予无限征税权,显然超越了宪法框架。 ”更让特朗普措手不及的是,他亲自任命的三名保守派大法官——戈萨奇、巴雷特和卡瓦诺均对行政权扩张提出尖锐批评。
庭审细节显示,大法官们反复追问“总统能否以‘国家安全’为名,对全球商品无差别加税”,而政府律师未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论证。 此前,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已于2025年8月29日裁定特朗普越权,要求其退还部分关税收入。 此次最高法院若维持原判,意味着特朗普不仅将失去每年近2000亿美元的关税财源,还需退还截至2025年9月已征收的1740亿美元税款。
特朗普口中的“2万亿美元”并非凭空捏造,而是由两部分组成:已征收的关税退款,以及与关税绑定的跨国投资协议潜在违约赔偿。
关税退款仅是冰山一角。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财年净关税收入达1950亿美元,较2024年的770亿美元暴涨153%。 单月收入峰值出现在2025年9月,海关征收297亿美元,而2024年同期仅73亿美元。 若最高法院判决追溯至2018年首轮对华关税,退款总额可能攀升至7500亿至1万亿美元。
特朗普任内以关税为筹码,迫使多国签署“自愿投资协议”。 例如:
沙特:6000亿美元战略经济合作协议;
日本:5500亿美元美债购买与芯片合作资金;
韩国:3500亿美元投资备忘录;
卡塔尔:2400亿美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
这些协议多数以意向书形式存在,法律效力存疑。 但一旦关税政策被判定违法,各国可依据“胁迫签约”主张协议无效,甚至反向索赔。 特朗普将此类投资纳入赔偿计算,实为夸大风险向最高法院施压。
特朗普曾宣称关税“由中国买单”,但现实截然相反。 标普全球数据显示,2025年关税让美国企业承担了1.2万亿美元损失,其中超过50%成本转嫁至消费者。 彼得森经济研究所统计显示,关税使美国通胀率额外上升1.5%,低收入家庭每年多支出1300美元。
更讽刺的是,对华贸易逆差未如预期收缩。 2024年美国对华逆差达2954亿美元,较2017年反增200亿美元。 美国大豆出口因中国反制关税暴跌71%,巴西趁机抢占74%的全球市场份额,肯塔基州半数农场濒临破产。
为挽救舆论,特朗普于2025年11月提出“关税红利计划”,承诺向非高收入群体每人发放2000美元补贴。 但财政部长贝森特次日紧急澄清,称这笔钱并非现金发放,而是通过减免小费税、社保税等间接实现。 若按现金发放计算,该计划年均成本达6000亿美元,远超关税收入。
与此同时,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突破38万亿美元,赤字达1.9万亿美元。 若强制退还关税,财政部需在2026年前增发6-7万亿美元国债,可能触发债务违约预警。
面对关税战,中国并未如预期崩溃。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比升至37%,光伏、电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份额扩大。 央行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储备,同时减持美债,推动与巴西、沙特的本币结算协议。
中国制造业在关税压力下完成结构性调整。 2025年对美芯片依赖度降至12%,新能源汽车国产化率突破90%。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未能阻断中国供应链,反而加速了全球贸易秩序的重构。
此案本质是总统与国会征税权的历史性冲突。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征税权属国会,而特朗普借助“国家紧急状态”延续单边主义政策,甚至引发参议院共和党人倒戈——2025年10月30日,参议院以51:47通过决议,要求取消支撑关税的“紧急状态”声明。
最高法院判决结果预计最迟于2026年6月公布,但政治角力已白热化。 若特朗普败诉,不仅其“美国优先”战略受挫,更将创下总统权力缩限的司法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