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正面临长达数十年的难民危机的持续冲击,其稳定性正逐渐被推向崩溃的边缘。
孟加拉新任外交顾问图希德·侯赛因几乎是在大声疾呼:孟加拉国已承受不住压力,120万罗兴亚难民如同压顶之山,使得这个本身就已贫瘠的国家几近窒息。
那些宣扬“人道主义”的全球呼声,虽口头上表达出关注,却尚未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资金支持。难道,世界将袖手旁观,任孟加拉在这场所谓的善举中陷入困境?
他们宛如漂泊无依的浮萍,既不愿被缅甸接纳,亦不情愿离开故土孟加拉。
这些身处两国交界地带的“边缘居民”为何会遭遇如此困境?为何孟加拉国在众多选择中,独独认定唯有中国能够破解这一僵局?
要洞悉这一纷扰的起源,须追溯至罗兴亚人身份的根源。他们并非凭空涌现,其族群的成型,在缅甸若开邦的这片土地上,已历经千年的沉淀与演变。
篇章伊始,海风轻拂,偶然间带来了一段传奇。公元7世纪,一群阿拉伯穆斯林商旅在狂风巨浪中遭遇不幸,幸运地被若开邦的土著居民所救助。出于感激之情,亦为了谋生,他们决定定居于此,与当地民众结为姻亲,生育后代。正是这样的渊源,铸就了罗兴亚人悠远的历史血脉。
在随后的数百年里,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商人纷至沓来,他们融入了当地社会,使得这一群体的规模逐渐扩大。
在罗兴亚人的传说中,他们自诩为这片土地的真正原著民。他们深信,他们的根深植于若开邦,因为直至1785年,这片土地才被纳入缅甸的版图。从时间的维度来看,他们在那里的居住历史,甚至比后来统治这片土地的缅族人民更为久远。
然而,缅族人的历史叙述别有一番风味。在他们看来,“罗兴亚人”近乎等同于“异乡客”,而这场关于身份认同的纷争,早已在暗中标下了隐患。
追溯至1430年,若开国王在缅族王朝的战事中遭遇败绩,被迫撤退,并在孟加拉寻求庇护。随后,在孟加拉的支持下,他率领一支穆斯林雇佣军卷土重来,终于成功光复了国家。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穆斯林涌入若开,将伊斯兰教的种子播撒在这片佛教文化繁荣的土地上。即便在1785年缅甸贡榜王朝吞并若开之后,穆斯林商人的迁徙脚步也未曾停歇。
点燃这火药桶导火索的,正是日不落帝国的降临。自1824年起,英国人通过三场英缅战争的连续交锋,将缅甸纳入其庞大的殖民地体系“英属印度”版图之中,使其成为其省域的一部分。
为了便于统治,英国人施展了其惯用的分化策略。他们不仅提拔众多孟加拉贵族至若开邦担任管理职务,而且鉴于垦荒对劳动力的需求,还从孟加拉的吉大港地区招募了数千名穆斯林劳工。
这场由殖民势力推动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无情地撕碎了当地的社会根基。缅族人民愤慨地察觉,在1823年英国入侵之前的历史档案中,竟完全不见“罗兴亚”一词的踪迹。即便存在阿拉伯商人的后裔,也不过是寥寥无几。
因此,在缅族人的认知中,现今所说的“罗兴亚人”,实际上绝大多数源自英国殖民时期的迁入,本质上是“外来移民”。
更深刻的仇恨根植于英国人所采用的“以邻为壑”的险恶策略。为了遏制缅族人的抵抗,殖民政府有意识地在大军中广泛吸纳穆斯林及其他少数族群的成员,命他们对抗自己的缅族同胞。
面对族人的枪口,血海深仇由此而生。与此同时,那些受英国势力扶持的孟加拉贵族,依仗其势力,肆意兼并土地,使得若开邦的众多原住民在转瞬之间沦为了农奴。
那首曾在缅甸流传的民谣,倾诉着深切的仇恨之情:“印度人掠夺了我们的财富与女子,他们的图谋便是我们族群的消亡。”在这首歌谣中,所谓的“印度人”正是指那些孟加拉移民。而宗教信仰间的巨大分歧,更使得双方的隔阂深不可测。
进入20世纪30年代,若开邦的穆斯林人口迅猛扩张。据史料所载,至1931年,缅甸全境的穆斯林总数已突破58万大关,而若开地区便汇聚了其中的10万人,这批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均源自孟加拉的移民。
人口激增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资源争夺的激烈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将双方的仇恨推向了顶点。当日军入侵缅甸之际,众多渴望民族独立的缅甸民众选择与日军携手,将其视为解放的使者。
相反,众多罗兴亚人随退却的英军一同迁徙至印度。为了发起反击,英国方面武装了超过两万名罗兴亚战士,并组建了一支名为“第五纵队”的战斗力量。
此武装力量重返若开邦后,便毫不犹豫地将屠刀伸向了那些被视作“亲日派”的若开佛教徒。1942年3月,一场惨烈的冲突席卷而来,导致超过两万名若开民众惨遭杀害。作为回应,若开人亦对罗兴亚人进行了报复,造成了约五千名罗兴亚人的丧生。
这场残酷的族群仇恨,使缅甸民众将罗兴亚人与英国殖民者视为一体。这份深仇大恨,刻骨铭心,时至今日仍未消弭。
二战结束,缅甸虽挣脱了殖民锁链,然而罗兴亚人的境遇却并未获得实质性改善。面对深重的积怨,罗兴亚武装的领导者曾尝试将族人融入孟加拉,却遭遇了坚决的拒绝。随后,他们希望建立独立国家,然而在缅甸强大军队的面前,这无疑是以卵击石,徒增悲壮。
缅甸的建国之父昂山将军,为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抵御英国的统治,曾正式认可罗兴亚人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并在议会中特意为他们保留了四个席位。
只要在该国连续居住超过八年,他们就有资格提出入籍申请。
这理应是罗兴亚人取得合法身份的宝贵良机,然而,命运却与他们对决,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昂山将军不幸遭遇刺杀,缅甸政局随之风云变幻。
接替其位置的吴努政府逐渐放弃了团结少数民族的温和策略,《入籍法》的推广计划也随之搁浅。
更为遗憾的是,当时绝大多数罗兴亚人并未受过教育,对“国籍”这一现代观念一无所知,更别提主动去办理入籍手续。因此,他们错过了最后的机遇窗口。
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执掌政权,随后对少数民族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至1978年,缅甸军方以剿灭罗兴亚武装为幌子,启动了代号为“龙王行动”的广泛清剿行动。
在短短三个月内,约有25万罗兴亚人背井离乡,纷纷逃往邻国孟加拉寻求庇护。然而,这仅仅是一场噩梦的开端。回溯至1982年,一部新的缅甸公民法颁布,将罗兴亚人无情地排斥在国籍之外。
这部法律划定了一道严酷的界限:唯有那些在1823年之前便居住在缅甸境内的土著居民,方可被视为真正的缅甸公民。1823年,正值英国启动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前夕。此条款所针对的对象,显而易见。
此外,新法还附加了诸多严苛至近乎难以实现的条款:申请人需具备缅语或一种官方认可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流利运用能力;外籍人士则必须出示已在缅甸居住满三代的确凿证明。
对于那些错失了1948年机遇、且无法出示任何户籍证明的罗兴亚人而言,这等于是对他们“非法移民”身份的正式宣判。自那以后,他们沦为了无国籍的群体。
此类身份的难题,缅甸华人中的先辈们亦曾遭遇。由于起初对国籍问题未曾予以重视,致使后来在办理身份时,往往因缺乏有效证据而遭遇阻碍,这一影响甚至波及了数代人的命运。
华人无疑是幸运的,他们身后有着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使得缅族人不敢轻易妄动。他们恪守低调务实的传统,不涉足政治纷争,其信仰亦与主流社会和谐共存,因而更易于融入。即便有个别华人因缺少必要文件而陷入困境,只需花费些许资金,总能找到解决之道,不至于陷入罗兴亚人那般绝境。
自那时起,缅甸军队对罗兴亚人的军事行动几成惯例。其中,最近的一次事件发生在2016至2017年,正值昂山素季领导国家之际。
触发点源于罗兴亚武装对缅孟边境警察哨所的袭击。面对此一挑衅,当时势力强大的缅甸军方迅速采取行动,展开了一场迅猛而严厉的镇压。
经后续统计,此次行动导致罗兴亚族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4000人,同时,还有40万人被迫逃离,涌入孟加拉国。
缅军的强硬政策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众多西方国家相继挥舞起制裁之剑。然而,这些制裁措施不仅加剧了缅甸的经济困境,对于解决罗兴亚人的核心问题并无裨益,反而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每况愈下。
目前,孟加拉国境内滞留的罗兴亚难民人数已突破120万。讽刺之处在于,这些难民的先辈原本是孟加拉国的居民,而如今,孟加拉国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接纳他们。
在孟加拉政府看来,这些人既然已彻底踏出孟加拉的国境,便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外国人。此刻的归来,无疑构成了“非法入境”的行为。
孟加拉国拒绝的背后,承载着无法言尽的辛酸。该国人口众多,资源稀缺,众多民众尚在贫困边缘徘徊,又怎能腾出多余的土地和资源来容纳这百万流离失所的难民呢?
难民的大量涌入加剧了当地本已紧张的粮食、医疗和教育资源的压力。随之而来的,是物价的急剧攀升和就业岗位的竞争加剧,严重影响了孟加拉本地居民的生活。
更为棘手的是,部分罗兴亚武装分子混迹于难民群体中,他们在难民营内结党营私,从事暴力犯罪活动,并且频繁越境对缅甸军队发起袭击。
这情形直接加剧了缅甸与孟加拉国之间的紧张关系。缅甸方面多次指控孟加拉国“庇护恐怖分子”,两国边境警力频繁发生对峙,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一场规模庞大的冲突。
孟加拉的安全部队对这批武装势力实际上难以有效控制。若此状况持续下去,那些规模庞大的难民营或许将演变成为一个失控的“国中之国”。
孟加拉并非未曾考虑过遣返事宜,然而难民们却坚决不愿离去。对他们来说,即便孟加拉国贫穷,但至少能确保生命安全,无需日夜生活在被屠杀的恐惧阴影之下。
在缅甸境内,无论是军政府还是地方武装力量,均不愿承接这枚烫手的山芋。罗兴亚人,已成为双方都迫切希望摆脱的沉重负担。
这场看似遥远的难民危机,实则与我国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连。
位于我国西南战略要地的皎漂港,恰处冲突频发的若开邦腹地。这一港口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枢纽,其安危与否,直接关乎中缅经济走廊的前景。若开邦的持续动荡,宛如一把锋利的利剑,高悬在经济命脉之上,令人忧虑。
自2017年起,我国便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三步走”战略规划:第一步,努力实现战场停火,恢复若开邦的治安秩序;第二步,促成缅甸与孟加拉国展开对话,共同商讨难民遣返的详细计划;第三步,呼吁国际社会增加对若开邦的扶贫援助,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根源。
在我国的积极斡旋下,局势一度迎来转机。进入2023年,缅甸已着手开展试点工作,开始接收首批被遣返的罗兴亚难民。
未曾有人料想,“缅北三兄弟联盟”所发起的“1027行动”竟会一举打破僵局,战火随之迅速蔓延至若开邦。
当前,若开邦的局势已经陷入失控状态。“若开军”掌握了该地区的大部分控制权,并与缅甸军队以及部分罗兴亚武装力量陷入了激烈的冲突。罗兴亚社群指责若开军对平民进行了屠杀,而若开军则反驳称罗兴亚武装与缅甸军队存在勾结。缅甸军队确实存在招募罗兴亚人作为战斗牺牲品的情形。在这种三方混战的背景下,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难民遣返工作被迫中断。
雪上加霜的是,新一轮战火又引发了一波新的难民潮,持续涌向孟加拉。这,正是孟加拉此次全面“失守”,公开发出向中国求助呼吁的直接动因。
在一场研讨会上,图希德·侯赛因坦诚直言:解决罗兴亚问题的关键所在,便是确保他们安全返回缅甸。
环顾全球,唯有我国对缅甸具备显著的影响力。因此,他热切期盼我国能够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助力孟加拉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孟加拉国的诉求明确,一方面期望我国借助自身的影响力,促使缅甸方面接纳难民;另一方面,孟加拉国希望我国在资金和物资方面提供援助,鉴于遣返难民所需的巨额投入。
然而,当前缅甸正深陷于内战的泥潭之中,若开邦的局势尤为严峻,罗兴亚武装与若开军之间矛盾激化,如同水火不容。在这种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强行实施遣返行动不仅难以实现,反而可能使归乡的难民重蹈战火覆辙,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遣返之基础,实则建立在和平的遥不可及之上,一切谈论皆沦为空谈。我国始终秉持对缅甸和平的呼吁,并怀揣着真诚的意愿,希冀助力解决这场危机。
然而,缅甸当前的局势远非外界力量所能轻易改变。只要那些得到西方支持的反对派与军方执政的政府之间的对立未能决出胜负,战火便难以得到平息。
中国的付出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作为缅甸与孟加拉的邻国及友好伙伴,我国一直致力于积极调停,不仅与缅甸军政府保持密切沟通,亦与各地方武装力量建立联系。此外,我国对若开邦的援助力度也在持续增强。
中国致力于为当地修建公路、学校与医院,旨在通过“造血式”援助,从根本上提高当地的发展层次,确保难民归乡后能耕种土地、找到工作,过上安宁的生活。这种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思维,远胜于单纯的物资援助。同时,中国的中立立场也使得冲突各方更倾向于接受其调解。
全球的目光此刻齐聚中国。图希德·侯赛因的公开发声,既是对我国国际影响力的认可,亦承载着一份厚重的期望。
中国不仅具备决心和力量去推动问题的解决,然而,要解开这长达百年的难题,终究还需所有相关方齐心协力,朝着同一方向前进。
缅甸亟需展现真诚的意愿与可行的方案,孟加拉应展现出最大的耐心与理解,国际社会亦需提供切实有效的援助,罗兴亚武装亦须摒弃武力。唯有当各方都能齐聚谈判桌,齐心协力为和平创造条件,这场历时已久的悲剧,方能走向真正的落幕。
#我的过冬仪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