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半年内对华油菜籽出口激增8倍,创下48.8万吨历史纪录;一边是邀请55国海军聚会却独独对中国关上大门——印度正上演一场精分的外交大戏。
清晨的印度坎德拉港,金黄的油菜籽粕被装船运往中国。 这批货物是一个惊人增长的缩影:从去年4月至今,中国从印度进口的油菜籽粕已达48.8万吨,而去年全年才6万吨。 贸易数据飙升的背后,是印度商人实实在在的收益。
但就在同一时间,印度海军副参谋长桑杰·瓦塔扬中将在新德里的发布会上宣布,第三届国际舰队阅兵将有55个国家参加,美国、俄罗斯已确认出席,而中国、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不在邀请之列。 面对记者追问,这位将军避而不谈原因。
01 贸易热络:赚钱的生意谁也挡不住
中国连续12年稳坐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202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384亿美元,这个数字在十年前还只是715亿美元。 贸易结构揭示着两国的互补需求:印度从中国进口机械、电信设备和电子产品,支撑其蓬勃发展的电子消费行业;中国则从印度采购油菜籽、棉花、大米等农产品。
印度油菜籽粕的价格优势明显。 欧盟菜籽粕每吨332美元,而印度产品只要202美元,差价高达130美元。 这种价格竞争力让印度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中加关系的紧张为中国转向印度提供了契机。 随着加拿大配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产品实施高额反倾销保证金,印度顺理成章成为替代供应商。 市场力量往往比政治意愿更为顽固,企业基于成本和供应链效率的决策,持续为双边贸易注入活力。
02 军事冷遇:印度洋上的“闭门羹”
印度国际舰队阅兵并非首次举办。 2001年在孟买的第一届打着“海上和平共处”旗号;2016年第二届借船造势刷存在感;而2025年的这一届,则明显带着地缘政治算计。
就在阅兵消息发布前两天,美印两国国防部长刚敲定一项十年期防务框架协议。 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宣称“两国国防关系从未如此牢固”,印度防长辛格将其定义为“战略趋同的信号”。 这种防务绑定与排斥中国的阅兵名单相互呼应,构成印度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
印度海军装备是典型的“万国牌”:从俄罗斯买航母,向美国购反潜机。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近年来发展迅速,舰艇数量、吨位和性能都位居世界前列。 印度担心邀请中国参加会抢走东道主风头,这反映了其内心的不自信。
瓦塔扬中将甚至宣称印度正“全面监控印度洋内所有中国船只”。 然而印度洋面积超过7000万平方公里,印度目前的海洋监视卫星数量有限,租借的无人机在广袤海域中犹如杯水车薪。 这种表态更多是政治宣示而非实力体现。
03 边界阴影:悬而未决的争端
中印之间横亘着2000多公里的实际控制线,每一寸土地都牵动神经。 2020年拉达克东部的军事对峙导致两国边境贸易暂停,双边关系陷入低谷。
今年8月,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将继续与中国保持接触,促进通过三个指定过境点恢复边境贸易。 这些贸易点包括北阿坎德邦的利普列克山口、喜马偕尔邦的希普基拉山口和锡金邦的乃堆拉山口。
乃堆拉山口在2019年贸易额达6.7亿卢比,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而2020年贸易中断后,相关区域商贸活动萎缩幅度超过70%。 恢复边境贸易对当地民生至关重要。
两国关于恢复直航服务的谈判也已进入“后期阶段”。 预计首批恢复的航线将包括北京-德里、上海-孟买等主干线路,每周班次初期设定为14班。 直航恢复后,旅行时间将从中转的20-30小时缩短至5-8小时,机票价格预计下降40%-50%。
04 战略焦虑:印度的大国梦与现实困境
印度一直怀揣“大国梦”,希望成为南亚霸主。 今年5月的印巴空战中,印度空军被巴基斯坦的歼10战机以6:0击败,印度将部分责任归咎于中国,加剧了对中国的防范心理。
印度正积极谋求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取代中国的地位。 从封杀中国APP、限制中资投资,到提高对中国产品的本地替代率要求,其战略意图日益清晰。 与此同时,印度加快对芯片、AI、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投入,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在国际舞台上,印度频频高举“全球南方”旗帜,试图在发展中国家内部树立主导地位,与中国展开“全球南方代言人”的战略竞逐。 这种竞争关系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议题上尤为明显。
新德里的一家咖啡馆里,两位印度商人正讨论着对华贸易的最新数据。 “中国人买得越来越多,”其中一位说道,“但我们的政府好像不太愿意请他们来参加海军派对。”另一位抿了口咖啡反问:“如果我们自己足够自信,又何必担心客人会抢了主人风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