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为反制无人机,美国陆军寻求 20 套激光武器,实用价值仍遭质疑
发布日期:2025-11-22 23:18:18 点击次数:129

2025年10月31日,美国陆军快速能力与关键技术办公室(RCCTO)发布了一则征询书:计划采购最多20套“持久高能激光系统”(E-HEL),用于拦截1至3类无人机目标。 该系统要求能在清晰和复杂战场条件下作战,并支持车载或托盘化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陆军要求供应商在2025年12月至2026年1月期间参加犹他州达格威试验场的实测验证,未通过测试者将直接出局。

关键一步

价值百万美元的导弹拦截几百美元的无人机,这种“奢侈”的防御方式在无人机蜂群战术面前早已显得力不从心。

而激光武器单次发射成本可低至1美元,且无需装填弹药,只要电力充足就能持续作战。 激光武器真的能如美军所愿,成为战场上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吗?

反无人机原理

激光反无人机的核心原理是热烧蚀效应。 当高能激光束聚焦于无人机机身时,能量会在极小的面积上瞬间积累,产生数千摄氏度的高温,直接熔化铝合金或复合材料蒙皮。 根据公开实验数据,30千瓦功率的激光器可在800米外击穿5层2毫米厚的钢板,而对无人机的典型杀伤时间仅需3至5秒。

这种杀伤方式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激光烧穿无人机外壳,随后高温向内部传导,破坏飞控电路或引爆炸药。 即使功率较低不足以直接摧毁机体,激光也能通过照射光电传感器使其“致盲”。 2022年沙特部署的“寂静狩猎者”激光系统曾连续击落13架无人机,实战中甚至出现过引爆炸药后目标无人机会凌空解体的情况。

与传统动能武器相比,激光以光速传播,无需计算提前量,几乎可以瞬间命中目标。 美国陆军测试记录显示,安装在“斯特瑞克”装甲车上的50千瓦激光武器从发现目标到击落仅需6秒,且一次充电能完成数十次拦截。

各国竞争

美国陆军此次招标的E-HEL系统并非孤例。 目前全球至少已有9个国家部署或测试过战术激光武器。 美国海军早在2014年就在“庞塞”号登陆舰上部署了30千瓦级激光武器,用于打击快艇和无人机;2022年,其“普雷贝尔”号驱逐舰装备的HELIOS系统功率已提升至60千瓦。

以色列的“铁束”系统采用100千瓦级光纤激光器,有效射程达10公里,2023年5月在实战中成功拦截火箭弹。 英国的“龙火”系统在2024年测试中击毁3.2公里外的无人机,预计2027年列装,其单次发射成本控制在10英镑(约13美元)。

俄罗斯则另辟蹊径,侧重激光致盲技术。 其“寻衅者”系统能在5秒内摧毁5公里外的无人机,而“佩列斯韦特”系统则宣称具备反卫星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将激光武器与电子战结合,形成软硬杀伤组合。

中国推出的LW-30激光防御系统已出口至沙特,并在实战中取得战果。 该系统对小型无人机的单次拦截成本约10元人民币,且支持360度旋转转火,可连续攻击多个目标。

技术瓶颈

激光武器并非完美。 雨、雾、沙尘等天气会散射或吸收激光能量,导致威力骤降。 测试表明,潮湿环境下激光武器的有效射程可能缩减40%以上。 以色列“铁束”系统在沙尘暴天气中作战效能会大幅降低。

散热是另一大难题。 高能激光器运行中可能损失75%的能量转化为热量,若不能及时散热,设备会过热停机。 美国陆军在将50千瓦激光器集成到“斯特瑞克”战车时,就因散热结构占用空间过大而进度受阻。

能源供应同样棘手。 英国“龙火”系统需要一台体积相当于6米标准集装箱的发电机支持;而澳大利亚的便携式激光武器虽只有文件柜大小,射程被压缩至1.6公里以内,难以应对高速无人机。

实战检验

2024年红海护航行动中,美国海军面对胡塞武装的无人机群,仍未大规模使用舰载激光武器。 尽管其“庞塞”号早在2014年就搭载激光武器进行过测试,十年后实战部署进度缓慢。 美军方解释称,海洋环境中的盐雾会腐蚀精密光学器件,且舰艇电力系统难以满足激光武器瞬时高能耗需求。

类似问题也出现在陆军领域。 美国“定向能机动短程防空系统”在中东测试期间,因沙漠极端气温导致电子元件故障率飙升。 维护人员发现,激光武器的校准镜片在风沙环境中平均每48小时就需要清洁或更换。

成本效益

尽管存在技术挑战,激光武器的经济性仍极具诱惑。 对比传统防空系统:一枚“毒刺”导弹造价约12万美元,而激光武器单次发射成本仅1-10美元。 英国国防部评估显示,用“龙火”拦截一架无人机的费用约为传统防空系统的千分之一。

这种成本优势在应对饱和攻击时更加明显。 沙特装备的“寂静狩猎者”在防御无人机群时,曾连续作战数小时,累计拦截成本不足一枚导弹的造价。 美国陆军测算,若部署20套E-HEL系统,五年内可节省弹药采购费用约3亿美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