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叶一飞勒芒夺冠,生日在赛道,父亲低调相伴
发布日期:2025-07-18 17:39:30 点击次数:145

冠军一幕其实来得很安静,没有人喊叫,没有音乐,没有撕心裂肺,就是那辆红色的法拉利,一圈一圈刷着计时屏,罗伯特·库比卡开着最后一个Stint,冲过萨尔特赛道终点,387圈,领先第二名接近15秒,雨水还没停,天都没亮,全场冷静得出奇,下一秒,全队的人猛地跳了起来。现场广播一遍一遍念着叶一飞的名字,中国车手,法拉利,冠军。

嗓子完全哑了,脸上全是疲惫和汗,叶一飞走下赛车,在队友和工程师簇拥里,用手狠狠掐了下自己,确认这不是做梦。他今年24岁,生日在比赛第二天。队友们开玩笑说,这大概是他收过最贵的生日礼物。

赛车迷都懂,勒芒24小时耐力赛太难。每年六月,法国西北的小城会上演地球最残酷的赛道马拉松。整个赛事史,能站在Hypercar组领奖台的车手,全世界加起来不过几十人。叶一飞和库比卡、马库斯·汉森组成的三人小队,法拉利499P,387圈,每圈13.6公里,合计5258公里,大雨、黑夜、不眠,14.8秒的优势,387圈里没有一次失误。这才真的叫极限。

他坐在领奖台上,嗓子啞得说不出来话。一瓶梨子水下肚,所有相机镜头都对着他。他这次旅程,法国结束后马不停蹄飞日本,再到意大利,再从米兰回北京,巡演、采访、拍摄一项不落。见到南方人物周刊那天,叶穿着浅色POLO衫,还是挺干净,皮肤微黑,和照片里高光冷艳的赛照完全两个样子。他说法拉利又拿了第三座全场冠军,三年三台车三种组别。自己成为102年历史里第一个拿总冠军的中国人。笑的时候,眼睛弯成一条线。

今年夜战特多,法拉利厂队总监说他们三个人像三胞胎,同脑子紧密配合,哪怕换人开都能无缝衔接。夜晚大雨,叶一飞扛下最长的雨夜驾驶,安全车带队时耳机里突然传来“Happy Birthday”。他笑那段像是梦,“很难想象在赛车时过生日,今年的生日应该记一辈子。”

他在赛后紧紧搂着程丛夫的儿子——那位中国赛车传奇。程丛夫站在赛道边举着国旗,沉默。2008年程丛夫在勒芒LMP2组夺冠,第一位站上领奖台的中国人。这次终于有了更高的突破。叶说程老师是领路人,也是精神支柱。从勒芒赛场第一次见面,到回国后依然联系,程丛夫很少评价车手,只有一句,“我们那一代是让世界看见中国车手,他比我们做得更好。”叶一飞则身子很直地道谢,“他真的帮了我。”

四年熬炼真苦。2021年第一次参加勒芒,叶和队友领先23小时58分钟,离终点1分多钟,电路出问题。满脸泪,赛场镜头播了一夜。2023年轮到雨夜又出事故,原本握手可得的领先位置打水漂。保时捷名宿洛特勒说他也是年轻时那样,一次撞车后,整个人直接“作废”,直到叶只休息两圈就能恢复状态,“心理素质罕见”。

法拉利顶楼的高管看见了,一点点关注他的超车、一场又一场领先。2023赛季巴林冲刺,他把车和前方法拉利的差距硬是咬掉25秒。0.1秒没用,25秒才是差距。这才有了今年签法拉利AF Corse官方车手的机会。全体工程师引用那句老话:“你追了25秒回来不是偶然,厂队的数据不会骗人。”

这场雨夜勒芒,叶一飞很平静。“偶然性太大了,谁都不能掉以轻心。我的生日就在安全车后排队圈里度过,挺有戏剧性的,没人觉得下雨是好运气,大部分人只想别再来一次故障。”比赛回忆都很模糊,印象最深就是最后一圈,库比卡疯狂推车的画面,他自己还在换好干衣服等着冲终点,回头发现屏幕上的名字排第一。

从14岁第一天登陆勒芒,到这一刻,正好11年。初出国那会,英语磕磕巴巴,法语单词背不全,天天读赛车学校课程,课余能参加法国方程式锦标赛。公寓东窗开着,夜里能听见赛道引擎,日子熬得像煮汤。他父亲找程丛夫打招呼,怕儿子没人管,“安全感都要自己慢慢攒。”法国学习,三年才攒下第一只法语证书;欧洲F3冠军,程丛夫只说,“需要学的早学完了,剩下就跟团队打配合。”

赛车这行,越往上走门槛越高。F1只有20个座位,每个座位后面不是最快就是被商业支持着推。耐力赛就是另外一条一本道,技术出众、心理过硬、团队配合才会有机会。程丛夫早就劝叶一飞,“别惦记F1,学会和团队共生。”现实很骨感,不少天才车手最后都栽在“钱太少”这关。国际汽联铂金车手名单比F1世界冠军都要难进。叶一飞签约法拉利,算是进入世界顶尖车坛。

叶一飞承认自己幸运,“别人一辈子都拿不到的荣耀,我能早早享受到。但有些东西,确实要等——像厂队工程师的认可、像能进法拉利、能走上勒芒冠军领奖台。”去年全家都来看勒芒,一起见证了挫败,一起熬到今年夺冠,每一步都扎实。母亲不常公开露面,父亲朋友圈只会转别人的新闻,家族气质一脉相承。

聊到和父亲的关系,叶一飞声音低了点,从没表现过什么情绪。中国家长最难表达肯定。连四连杆入账都换来一句“二号弯走的不规范。”夺冠回来也是朋友圈转发,不语,没一条祝贺。叶一飞说自己小时候挺不理解,现在长大了,“其实他很压抑,从未夸奖过我怕我骄傲,只会把压力自己扛下去。其实法拉利能签约、能稳定在顶级车队,他应该松口气了。”

等到收入可以自给,自己不用靠家里,才算彻底轻松。“现在父亲也不用再扛任何负担。”他笑得宽慰。

极限运动背后全是极限的人生。14岁独自出国,全法语授课,文化课都没落下,硬是一点点啃下来。学校一年四季只安排赛车训练和文化课考试,每一次翻车都是成长,每一次紧张都要自己揉掉。只因为“必须提前担上大人责任,父母已经帮到力所能及了。”

耐力赛车不同别的任何竞技项目。不是最速一圈,不是最高爆发,问到脑子里在转速7000转以上是否真的有“我是谁”这种终极问题,他摇头,“那会不允许有任何杂念,一旦分心就可能出现致命失误。”驾驶时永远只有路,再多的困难都必须挡在外面。生活压力、比赛风险、经济窘迫都不许影响那0.1秒的动作。

他已经可以三国语言流利和团队交流,共同分析数据、磨合配合。“法语最好,意大利语还行,德语最头疼。”平时和外籍工程师沟通很多,让技术和经验流转无障碍,是赢面最大的底牌。偶尔会被问有没有转回单座F1的想法,他其实坦白现在最想要的是WEC耐力赛总冠军。这比F1的年度冠军分量不差,年度积分一场比一场重要,这种“全局掌控感”是耐力系列赛带来的职业满足。

普通人开车和顶级车手真不一样。叶一飞不抢道、不闯红灯,有赛车技术做底子,交通规则一条都不破。他喜欢最高效率的驾驶,路口冲线直接抬油门,弯道找最短线,法国考的驾照,骨子里带着耐力赛车的骨感美。他觉得安全比快更重要,哪怕在城市道路上也是。

等到回头看过去那十多年,从法国中考到勒芒领奖台,每一个目标其实都不是凭空而来,全凭抗住压力慢慢堆起来。每堵墙扛过去,再走新路,没有哪个冠军真的是在比赛日才诞生。日子过去太快,技术之外是意志,荣誉背后是所有的苦和孤独。夺冠那晚,叶一飞发了一组九宫格照片。短短一句话:太多令人遗憾的时候,这次终于轮到我们了。

冠军的尽头其实是新起点。386台法拉利可以造福车迷,真正顶尖的车手只有一个。夜深雨停,领奖台下站满车队、彩旗,被淋湿也没人动,没人要提前走。那个时刻,很多中国赛车迷刷屏留言:“从今天起,全世界都得记住这个名字——叶一飞。”

他想让父亲松口气,他希望中国车手都有机会冲出家门。他已经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等着后来人,他还要继续拼。如果还有下一场,要比今天更好。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