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斯甩锅“中国逼的”,美三航母集结,南海两连坠闹大笑话
“全都是中国逼我的”这句话刚在福克斯镜头里冒出来,美国三艘航母就开始朝着亚太猛冲。结果没等气势铺开,南海直接给了个出人意料的回应:同一艘尼米兹号上,两架军机先后掉进海里,这场威慑秀现场变成全球笑柄。
油价高涨,通胀缠身,还夹杂着铁路罢工,各种烦心事堆一起。解决不了国内难题,就只好把矛头指向外面,“加税是中国逼得”,关税一口气拉到100%,但市场不买账。这招早就玩过几轮,不灵还反噬,美国自己也吃过亏。经济手段碰壁以后,只剩下军事牌还能拿出来晃悠。
这次调度格外扎眼,一下子凑齐了三支航母打击群围在中国周边。“乔治·华盛顿”号停靠横须贺,“尼米兹”号贴近菲律宾,“的黎波里”从中东赶去西太。说白了,就是要摆出排面吓唬人。但细看其实有点捉襟见肘——“的黎波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型航母,而是用两栖攻击舰硬改成所谓“闪电航母”,主要带F35B,在低烈度场景能省钱,但骨子里还是因为核动力巨舰数量跟不上任务节奏,只能临时拼凑。
偏偏就在这个当口,南海摊上事儿。当天下午14点45分,当地时间,“尼米兹”号上一架MH60R直升机起飞不久失控坠入大海,好在3个人被救起来;接下来,同样的平台又有一架F/A18F战斗机掉水,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一条船半小时内连续两个事故,不管放在哪家海军都算红灯警报区。这原本该是展示肌肉的时候,却让大家看到系统短板和设备老化,比表演还尴尬。
再说回那艘主角级别的老船。“尼米兹”1975年服役,到现在快五十岁,本来计划2026年退役,这趟亚洲之旅很可能就是它谢幕前最后一次露脸。本想体面收官,现在却撞上这种翻车画面,被迫继续撑场子的装备结果直接喂鱼去了,也够讽刺。
其实问题远不止一个平台这么简单,美军这些年的疲态已经藏不住。“福特级”的关键设备总拖进度,二号舰推迟交付,让老“尼米兹”等于背了一堆压力包跑业务。这种折腾带来的后果就是系统越来越旧,人力负担飙升,维护成本像无底洞一样往上涨。“乔治·华盛顿”也超过30年船龄,大修期间居然出了9位船员自杀这样的惨剧,看得人心凉透,对管理和心理支持漏洞没人敢轻描淡写。
至于像“的黎波里”这样的小块头,说实话只能应付某些特定局部,如果真遇到中国目前完善成熟的一整套防空、反潜、远程火力体系,那作用可真有限。在其他国家眼中,它们风险常态化,中国现在出动潜艇走千公里路如探囊取物,而且现代空战体系已经完全融进去,对目标覆盖能力升级得非常快。不光如此,目前很多沿海外贸港口城市的新式舰艇根本不是随便谁都能撼动一下子的东西,这一点美国恐怕比谁都清楚。
战略层面的习惯动作倒是一贯,每逢“不配合”的对象,总喜欢派航空母舰过去亮相,以示存在感。从前这一套偶尔还有用,可今天风早换了方向。面对真正搭建起来的大规模联合作战网络,美方单纯依赖庞大的单兵器团组优势效果正在削弱,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而且对手部署更灵活、技术压强更明显,一旦出现新变量,很容易把自己的筹码推向危险边缘,不一定每次都有好运气垫底做托盘。
再提一句那句熟悉的话:“都是中国逼我”。听起来挺方便,把所有难题包装成外部压力,用来安抚选票情绪确实有效,可现实生活哪那么简单?关税越堆越高,公司转嫁成本给消费者,超市货品涨价大家买单,下游供应链调整速度慢,小企业受影响最大。一喊完军事存在感,还要埋单各种天价维修费、人力投入和突发事故风险。有些账始终绕不开,无论怎么讲故事,都挡不住舆情倒戈讨债的时候到来。
半小时两次坠毁事件,其实也是运气差+设备老+操作极限双重叠加出来的问题,新装备不到位就只能让老人家硬抗。如果天气不好或者机器不给力,那事故概率跟扔骰子似的不稳定,多数时候比胆量更考验命数。有时候真的怀疑,是不是美国自己内部的人心思乱才导致这些安全隐患频繁爆雷?
最近几年,中国周边经常看见美方刷屏式亮航母,更像是在释放一种焦虑信号——以前那些套路还照搬,但新办法一直没琢磨明白。亚洲环境变化巨大,再不是二十年前那个模样,你可以试图围堵,可以尝试贸易施压,也可以选择武装巡逻,但你未必得到想象中的效果,相反搞砸自己的机会更多一些。不愿承认对手成长速度,总归会被现实狠狠拍醒一次,没有捷径可走,全世界都盯着这片水域谁犯错谁丢脸,从商业圈流传到社交媒体,全民吐槽一刻不停歇,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国威慑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对于普通人来说,并没有必要觉得这是多么值得庆祝或者担忧的一幕,更实际的是少喊标语、多找策略补漏,把精力放在降低摩擦、防范误判这种事情上才靠谱。这片海域最缺的是各自划清界线、降低敌意,而非天天秀存在感抢镜头。如果稳住发展节奏,坚持自己的步调,该干嘛干嘛,就不用为别人设下陷阱或添麻烦操心;毕竟决定胜负的不只是钢铁吨位,还有背后那份耐心与韧性。今年“三航母堵门”的效果以及代价,在短短半小时内就暴露无遗——最终到底是谁掌握主动权,其实明眼人都懂,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