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之间的矛盾很难彻底化解,中国却能够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这主要源于三方在全球物流与地缘格局中的不同定位。美俄分别主导着全球海权和陆权两大物流体系,而中国则是这两大物流体系中实力最强、活跃度最高的枢纽型国家。中国善于以灵活的策略谋求多方共赢,通过与美俄合作,保持自身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在讨论国际格局时,很多人容易将世界分为“陆权”与“海权”对立的二元阵营。实际上,从历史和地理视角中国并不是典型的陆权或海权国家,中美竞争也远非简单的陆地与海洋之争。
从地缘政治学角度来“陆权”并非仅指对陆地的控制。英国学者麦金德有言“谁控制了东欧,谁就能主导心脏地带;谁主导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支配世界。”这里的“世界岛”,其实就是欧亚大陆,是全球文明与历史的中心舞台。俄罗斯凭借其广袤的欧亚领土和对周边国家的深厚影响,是公认的陆权强国,牢牢把握着欧亚腹地的重要通道。无论历史上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曾试图从外部打破中心,却都被俄罗斯庞大的纵深和自然条件所阻挡。这种深厚的国土和资源,是俄罗斯屡经挫败却能屹立不倒的底牌。
对于欧美而言,想要直接以武力手段击败俄罗斯,几乎不现实。唯一可能的路径是从内部和思想层面渗透与瓦解,影响其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以期引发体制性的动荡。
中国虽然拥有辽阔的国土,但地势屏障众多,与欧亚“心脏地带”天然分隔。历史上,中原政权难以长久实控中亚核心区域。即使今天,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顺畅程度,也深受俄罗斯影响。换句话说,中国主要还是欧亚“边缘”的国家,并不是欧亚腹地真正的主导者。
同理,并不是拥有长海岸线就等同于拥有海权。真正的海权国家,核心在于对全球重要海上交通线的实际控制和远洋投送能力。美国在这方面远超其他国家,不仅海军强大,还拥有遍布全球的军事联盟体系。中国虽拥有强大的海洋发展能力,但地理位置和当前战略决定了中国难以挑战美国在全球的海洋优势。中国东部各大港口所连通的欧洲、东南亚、中东等航线,依然处于美国海权圈的影响之下。一旦局势紧张,美国有能力切断这些关键海上航道,就如俄罗斯同样掌握着重要的陆上通道。
中国的利益和发展战略,更重在维护区域安全与经济繁荣,而不是追求全球海洋霸权。即使将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受制于地理和国际格局,仍不太可能成为像美国那样的全球性海权主宰。
美国之所以将中国定义为“最大竞争对手”,而非“最大威胁”,背后的逻辑也在于美方的地缘安全评估。这种竞争关系意味着仍有合作和博弈空间,而“最大威胁”则关系到根本性的安全与秩序挑战。
按照斯皮克曼提出的“边缘地带理论”,欧亚大陆的边缘国家(如中国、西欧、印度)是陆权与海权竞争的缓冲带,是双方争取的关键盟友。边缘地带如果倾向陆权,就有可能打破海权封锁,比如20世纪中叶的中苏联盟;反之,如果边缘国家支持海权,就会对陆权形成压制,比如中美协作遏制前苏联的时代。
因此,中国作为最具分量的“边缘地带国家”,最合理的战略不是与任一方彻底对抗,而是在美俄之间灵活游走,借助双方力量,寻找最大的发展空间。这种策略类似19世纪德国的“平衡术”,在强大国力支持下,灵活调和不同强权的关系,既不完全倒向任何一方,也不成为多方围堵的目标。
当前的中美较量,本质上就是“边缘地带大国”与“全球海权霸主”之间在特定区域内的利益调整,而不是简单的陆海终极对决。中国没有主动挑战美国全球海权地位的强烈意愿,美国也清楚,试图极限压制中国只会促使中俄联手,从而强化俄罗斯这一自身认定的“最大威胁”。
因此,最有可能且对各方最有利的局面,是通过协商划定各自的核心利益和海权范围中国在东亚、西太平洋乃至印度洋等地获得公认的地区性海权地位,美国继续主导其他全球关键航道,成为有限度的“海权领袖”。
这样的结果,是现实条件下各方利益与风险平衡的产物,相当于棋手们在一盘持久的棋局中选择继续对弈、和平共处,而不是一方突然推翻棋盘。真正掀桌的人,往往也会失去最后的主动和回旋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