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有人16岁任宰相,20岁夺王权,称帝60年竟遭历史抹去,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发布日期:2025-11-20 07:31:55 点击次数:58

参考来源:《汉书·霍光传》《汉书·外戚传》《资治通鉴》及相关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元平元年八月十四日,长安城的天空灰蒙蒙的。

未央宫承明殿内,上官太后端坐在高处,殿下站满了文武百官。所有人都低着头,大气不敢出。殿中央站着一个年轻人,他身穿天子的龙袍,脸色却苍白如纸。

这个人叫刘贺,二十七天前刚刚登基。

可现在,一个大臣走到他面前,面无表情地说:"皇上,您的玉玺该交出来了。"

刘贺的手抖了抖,想说什么,却发现喉咙里发不出声音。那个大臣也不等他回答,直接上前解下他腰间的玉玺绶带,转身呈给上官太后。

"送他回昌邑。"大臣淡淡地说。

就这样,一个皇帝被赶下了龙椅。整个过程,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流成河,只有死一般的寂静。

这个敢废黜天子的人,手中没有兵符,身边没有卫队。他只是一个臣子,却能一句话决定皇帝的命运。

长安城的百姓们后来才知道这件事。他们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有人说这位大臣是忠臣,为了大汉江山不得不出此下策。

也有人小声嘀咕:一个臣子能随便废立皇帝,这天下到底是谁的?

可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凭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力?

故事要从三十多年前说起。

【一】河东少年,长安入宫

元狩二年的秋天,河东郡平阳县来了一支队伍。

为首的是大汉朝赫赫有名的骠骑将军,年仅二十岁,却已经是匈奴人的噩梦。他这次出征归来,特意绕道回家乡,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认父亲。他的生父是县里的小吏,年轻时在平阳侯府当差,和府中侍女生下了他。后来父亲回了家乡,另娶妻室,从此再无音讯。

这次父子相见,骠骑将军给父亲买了大批田地、房屋、奴婢,让父亲从此衣食无忧。

第二件事,是把弟弟带到长安。

弟弟今年十七岁,在家务农。见到这位从未谋面的兄长,他既激动又忐忑。

兄长打量了他一番,很是满意。这少年个头不高,皮肤白净,眉眼清秀,举止沉稳,看起来是个做事的料。

"跟我去长安吧。"兄长说。

少年点了点头。他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到了长安,兄长给他谋了个郎官的职位。这个职位不大,主要负责在宫中值守,相当于天子的护卫。少年很珍惜这个机会,做事认真仔细,从不偷懒。

可好景不长。几年后,那位骠骑将军突然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整个长安城都在为这位少年英雄惋惜,可最伤心的莫过于这个失去靠山的少年。

他以为自己的仕途到此为止了。

没想到,汉武帝并没有忘记他。反倒把他提拔到更重要的位置,让他贴身侍奉。少年这才明白,皇上看重的不是他兄长的面子,而是他自己的能力。

从此以后,他更加谨慎小心。

每天上朝,他永远站在固定的位置。时间久了,殿前的地砖都被他踩出了痕迹。有老臣暗中观察过,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但站立的位置固定,连迈步的距离都丝毫不差。

这种自律,在朝堂上传为佳话。

汉武帝晚年,朝中政治斗争激烈。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被逼自杀,几位皇子为争储君之位明争暗斗。

在这种险恶的环境里,这个年轻人始终保持中立,既不站队,也不表态,只是默默做好本职工作。

正因如此,汉武帝越来越信任他。

后元元年,宫中发生了一起刺杀案。侍中莽何罗和弟弟密谋杀害皇帝,被几个大臣联手破获。汉武帝大为震动,当场封这几人为列侯。那个年轻人也在其中。

可汉武帝心里清楚,自己时日无多了。太子已经没了,新立的太子刘弗陵才八岁,将来靠谁辅佐?满朝文武,汉武帝看来看去,觉得只有这个年轻人最可靠。

他做事稳重,从不张扬。在宫中待了二十多年,没犯过一次错。这样的人,才值得托付。

后元二年春天,汉武帝病重,把他召到五柞宫。病榻前,汉武帝流着泪问:"朕若不在了,谁来继承皇位?"

年轻人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说:"陛下不是让人画了《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赐给臣吗?臣明白您的意思。"

汉武帝点点头:"那你就做周公该做的事。"

几天后,汉武帝驾崩。遗诏中任命这个年轻人为大将军,与另外三位大臣一起辅佐新君。可所有人都明白,真正掌权的是他。

八岁的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朝政大权,落入了这位大臣手中。

他这一年四十六岁,从十七岁入宫到现在,整整过了二十九年。这二十九年里,他从一个乡下少年,变成了大汉朝的权臣。

可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二】辅政风波,化险为夷

汉昭帝登基时只有八岁,什么都不懂。朝中大臣各怀心思,明面上恭敬听命,暗地里却在争权夺利。

汉武帝临终前指定的辅政大臣一共四位:丞相田千秋、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还有就是那位大将军。四个人表面上和睦,实际上都在暗中较劲。

大将军心里清楚,自己必须小心行事。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抓住把柄。

他采取的第一个策略,是与上官桀结亲。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了他的长女为妻。两家结成亲家,本该关系融洽。

可事情没这么简单。

上官安有个女儿,年仅六岁。上官安想让女儿进宫,将来当皇后。他找到大将军,希望得到支持。

大将军摇摇头:"孩子太小了,不合适。"

上官安碰了钉子,心里有些不快。可他也不敢跟大将军翻脸,转而找了另一条路。汉昭帝有个姐姐叫盖长公主,上官安通过她的关系,把女儿送进了宫。

几个月后,小上官氏被立为皇后。

这下,大将军成了皇后的外祖父。按理说,他的地位应该更稳了。可上官家族并不感激他,反倒觉得是靠自己的本事才成功的。

为了报答盖长公主,上官父子想封公主的宠幸之人丁外人为列侯。这个请求报到大将军那里,被他一口回绝。

"丁外人没有功劳,凭什么封侯?"大将军的态度很坚决。

上官家族气坏了。再加上之前大将军多次阻止上官家其他亲戚升官,两家的矛盾越来越深。

另一边,御史大夫桑弘羊也对大将军不满。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的理财能手,搞出了盐铁专卖等政策,自以为功劳很大。他想让儿子当官,也被大将军拒绝了。

桑弘羊心里憋着火,暗地里和上官家族联络,准备一起对付大将军。

更让人意外的是,燕王刘旦也加入了这个阵营。刘旦是汉昭帝的哥哥,一直觉得皇位本该是自己的。他对大将军这个把持朝政的权臣恨之入骨。

始元六年,这些人终于动手了。

那天,大将军正在府中休息。上官桀等人假借燕王的名义,给汉昭帝上了一道奏章。奏章说,大将军私自检阅羽林军,把校尉调到自己府里,这分明是要谋反。

按说,十四岁的昭帝应该很容易被人蒙骗。可这个少年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

第二天早朝,昭帝召见大将军。大将军一进殿,就脱下帽子跪在地上。

昭帝却笑了:"先生戴好帽子,朕知道有人陷害你。"

大将军抬起头,满脸惊讶。

昭帝慢慢说:"道理很简单。先生检阅羽林军在长安附近,调校尉不过十天前的事。燕王远在北方,怎么可能这么快知道?就算知道了,八百里加急送奏章,时间也来不及。再说,先生若真要谋反,何必多此一举?这奏章明显是假的。"

满朝文武听了,没有一个不佩服这位少年天子。

昭帝接着下令:"去查那个送奏章的人。"

上官桀脸色大变,赶紧劝道:"陛下,小事一桩,不必深究。"

可昭帝已经起了疑心。不久后,真相大白。上官桀等人不但假造奏章,还勾结盖长公主和燕王,准备发动政变,杀掉大将军,废黜昭帝,另立燕王。

计划败露后,大将军果断出手。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被捕处死,盖长公主和燕王自杀。这场政治风暴,以大将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此后,朝中再无人敢与他作对。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接下来十三年里,他全力辅佐汉昭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耕,让连年征战后疲惫不堪的汉朝重新焕发生机。对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恢复和亲,边境得以安宁。

汉昭帝在他的辅佐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明君。君臣配合默契,朝政井井有条。

可命运弄人。元平元年四月,二十一岁的汉昭帝突然病倒,几天后就驾崩了。皇上没有留下子嗣。

朝廷陷入混乱。皇位该传给谁?

【三】废立之举,震动天下

汉昭帝驾崩的消息传出,整个长安城都笼罩在悲伤之中。可朝中大臣们心里想的,却是另一件事——谁来继承皇位?

按照血缘,汉武帝的儿子中还有广陵王刘胥在世。刘胥是昭帝的哥哥,许多大臣都觉得应该立他。

可那位大将军心里另有打算。

刘胥此人,大将军太了解了。此人身材魁梧,力气极大,据说能空手和熊搏斗。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江湖人士。这样的人当皇帝,朝政还能像现在这样平稳吗?

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汉武帝在世时,就说过刘胥"行失道",不适合当皇帝。大将军不能违背武帝的意思。

那立谁呢?

大将军心里有个人选——昌邑王刘贺。

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父亲早逝,四岁时就继承了昌邑王的爵位。他在山东那一带当王爷,没有朝中根基,应该比较好控制。

六月,大将军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召刘贺进京。

刘贺接到诏书时,正在王宫里睡觉。听说要当皇帝,他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出发了,带着两百多个昌邑国的旧臣浩浩荡荡奔向长安。

这一路上,刘贺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按照礼制,继承人奔丧应该悲痛欲绝。可刘贺一路上又是打猎,又是玩乐,还让人去买竹杖、找会叫的鸡。半天时间就跑了一百三十多里,累死了好几匹马。

随行的老臣龚遂看不下去了,多次劝他注意仪态。可刘贺根本不听,反倒嫌龚遂啰嗦。

到了长安城门口,龚遂拦住他:"大王,按礼制该哭了。"

刘贺摸摸嗓子:"嗓子疼,哭不出来。"

龚遂急了,死活要他哭。刘贺这才勉强挤出几滴眼泪。

六月初六,刘贺正式即位。

可接下来的日子,让大将军彻底失望了。

刘贺从昌邑带来的那两百多人,在长安城里简直无法无天。他们到处搜刮财物,骚扰宫人,把皇宫闹得乌烟瘴气。刘贺不但不管,反倒和他们一起胡闹。

短短二十七天,刘贺下了一千一百二十七道诏令,大多是为了满足私欲。

更让大将军无法忍受的是,刘贺竟然想插手军权。他让昌邑国的旧臣去掌管长乐宫的守卫。长乐宫住着上官太后,那是大将军的外孙女,岂容别人染指?

大将军终于忍无可忍。

八月十四日,他召集心腹商议。田延年第一个表态:"将军是国家柱石,该当机立断。当年殷商伊尹废掉太甲,您也该这样做。"

大将军沉默片刻,终于下了决心。

他迅速安排:让心腹控制朝堂,让上官太后下诏,让军队守住宫门。一切准备就绪后,才通知群臣。

那天早上,上官太后突然驾临承明殿。满朝文武莫名其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刘贺被召进殿,还不知道大祸临头。丞相杨敞宣读奏章,历数刘贺的罪状。念完后,杨敞说:"这样的人,怎配当皇帝?"

上官太后下诏:"废黜刘贺,送回昌邑。"

刘贺这才明白过来,可已经晚了。大将军亲自上前,解下他的玉玺绶带,然后把他送出宫门。

整个过程,没有流血,没有厮杀。

可刘贺带来的那两百多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全部被处死。临刑前,这些人在街上大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这句话透露出一个信息:刘贺和那位大将军之间,确实有过权力之争。只是刘贺太年轻,不是对手。

刘贺被废后,大将军又面临一个难题:立谁为帝?

刘贺被送回昌邑的那天,长安城议论纷纷。

街头巷尾,百姓们小声讨论着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个臣子,竟然能随意废立皇帝。

有人说他是忠臣,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这样做。也有人窃窃私语,说这位大臣权势太大,恐怕皇帝都要看他脸色行事。

朝堂上,大臣们更是心思各异。那位大将军废黜刘贺的理由,真的站得住脚吗?那一千多条罪状,会不会有夸大的成分?刘贺当皇帝才二十七天,能做出多少坏事?

可更让人好奇的是,接下来会立谁为帝。

广陵王刘胥已经被排除了。那么,还有谁有资格继承大统?

就在众人猜测之时,那位大将军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他选中的新皇帝,不是什么王爷,也不是什么皇族贵胄,而是一个在民间长大的平民。

这个人叫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他的祖父是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全家遇难。当时还是襁褓中的刘病已被关在监狱里,后来遇到大赦才保住性命。

刘病已从小在民间长大,娶妻生子,过着普通百姓的日子。他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会被召进宫,成为大汉朝的天子。

大将军为什么选中他?

有人说,是因为刘病已容易控制。一个从小在民间长大的人,没有朝中根基,没有强大的外戚,不正是最完美的傀儡吗?

也有人说,那位大将军是真心为国。刘病已虽然出身卑微,可他是汉武帝的直系血脉,论血统比刘贺更正统。

无论如何,刘病已登基了。他改名刘询,成为汉宣帝。

新皇帝对那位大将军感激涕零,朝政大小事务全都请他定夺。表面上看,这位大臣又一次成了幼帝的师傅,朝政依旧牢牢掌握在他手中。

长安城的权贵们窃窃私语,都说这位大将军真是厉害。废了一个皇帝,又立了一个皇帝,天下还有谁能有这样的权势?

可他们不知道,新皇帝刘询绝不是什么傀儡。

刘询在民间长大,见识过底层百姓的疾苦,也见识过权贵的嘴脸。他心里清楚,那位大将军虽然有恩于他,可他的权势已经太大了。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迟早会出问题。

刘询即位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事。

那位大将军提议,把他的小女儿立为皇后。这样一来,他就能通过外戚的身份继续把持朝政。

可刘询拒绝了。他委婉地说,自己在民间时曾经丢失了一把旧剑,现在很想找回来。

群臣都是聪明人,立刻明白了皇上的意思。这把"旧剑",指的就是刘询在民间娶的妻子许平君。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立许平君为皇后。

那位大将军虽然不高兴,可也不好反对。许平君如愿成为皇后。

可这件事,让大将军的妻子怀恨在心。她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

本始三年正月,一件惊天大案发生了。

许皇后刚刚生下一个儿子,突然暴毙。宫中传出消息,说是难产而死。可明眼人都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几天后,女医淳于衍被抓。审讯时,她供认是在药中加了附子,导致皇后毒发身亡。可淳于衍只是下手的人,真正的主谋另有其人。

这个主谋,就是那位大将军的妻子。

事发后,大将军知道了真相。他想要追究妻子的责任,可最终还是心软了,利用权势把这件事压了下去。

许平君死后,大将军的小女儿如愿以偿成为了皇后。

可这笔血债,刘询一直记在心里。他在等,等一个合适的机会为结发妻子报仇。

地节二年三月,那位辅佐了三朝皇帝的大将军病重。汉宣帝亲自前去探望,还为他流下了眼泪。几天后,大将军去世,享年七十岁。

汉宣帝下令,以帝王的规格安葬他。葬礼极尽哀荣,仪仗队从未央宫一直排到墓地。满朝文武,无不感叹这位大臣的一生。

可谁也没想到,他死后,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那位大臣究竟是谁......

【四】真相揭开,权臣霍光

这位掌握汉朝朝政二十年的大臣,名叫霍光,字子孟,河东郡平阳县人。

他是大名鼎鼎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弟。当年把他带到长安的,正是那位"封狼居胥"的传奇将军。

霍光十七岁入宫,从一个小小的郎官做起,一步步升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侍奉汉武帝二十余年,未曾犯过一次错误。

汉武帝临终前,任命他为大司马大将军,封博陆侯,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佐年幼的汉昭帝。

可霍光的权势,远不止于此。

金日磾早逝,上官桀和桑弘羊密谋造反被杀,朝中再无人能与霍光抗衡。他成了事实上的宰相,"政事一决于光"。汉昭帝虽是天子,可大事小事都要听霍光的。

霍光在汉昭帝朝辅政十三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让汉朝国力得到恢复。对外与匈奴和亲,边境安宁。这段时期被后世称为"昭宣中兴"的开端。

汉昭帝驾崩后,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改立刘病已为帝,就是汉宣帝。这一立一废,更显示了霍光的权势。

可霍光没想到,他扶持的这个皇帝,会成为霍家的克星。

汉宣帝登基时,年仅十八岁。他在民间长大,娶了许平君为妻,还生了个儿子。按理说,许平君应该被立为皇后。

可霍光心里另有打算。他想让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当皇后,这样就能继续通过外戚身份把持朝政。

汉宣帝察觉到了霍光的意图。他下了一道诏书,说自己在民间时丢失了一把旧剑,很想找回来。群臣心领神会,纷纷上书请立许平君为皇后。

霍光虽然不高兴,可也不好公然反对。许平君如愿成为皇后。

可这件事,让霍光的妻子霍显怀恨在心。

霍显是个心机极深的女人。她原本期望女儿能当皇后,如今希望落空,心里憋着一股怨气。她不甘心就这样认输,开始谋划一个阴险的计划。

本始三年,许皇后怀孕。霍显觉得机会来了。

她找到宫中女医淳于衍,提出一个要求。淳于衍的丈夫在宫中当小官,想升职。霍显答应帮忙,条件是淳于衍要帮她办一件事——在许皇后生产时下毒。

淳于衍起初不敢答应,可架不住霍显的利诱威逼,最终同意了。

正月十三日,许皇后顺利生下一个儿子。产后她身体虚弱,需要调理。淳于衍趁机在药中加了附子。附子本是一种药材,可用量不当就会致命。

许皇后服药后,很快就感到头晕目眩。她问淳于衍:"这药有问题吗?"

淳于衍面不改色:"娘娘放心,没事的。"

可没过多久,许皇后就毒发身亡。

宫中一片混乱。汉宣帝悲痛欲绝,下令彻查。所有为皇后看病的医官都被抓起来审问。

淳于衍也被关进了诏狱。

霍显吓坏了,赶紧把实情告诉了霍光。

霍光听了大惊失色。他想要揭发妻子,可最终还是心软了。他利用自己的权势,暗示审案官员不要深究此事。审讯很快结束,淳于衍被判无罪释放。

许皇后的死,就这样不了了之。

几个月后,霍显劝说霍光把女儿霍成君送进宫。本始四年,霍成君被立为皇后。

霍显的目的达到了。可她不知道,这笔血债迟早要还。

汉宣帝表面上对霍成君恩爱有加,可心里却始终记着结发妻子的仇。他在等,等一个合适的机会。

地节二年三月,霍光病重。汉宣帝亲自前去探望,还为他流下了眼泪。可这眼泪里,有多少是真情,有多少是演戏,恐怕只有汉宣帝自己知道。

三月庚午日,霍光病逝,享年七十岁。

汉宣帝下令,以帝王的规格安葬霍光。丧礼之隆重,有汉以来诸功臣无人能及。朝中大臣们都说,霍光这一生,真可谓功德圆满了。

可霍光万万没想到,他死后不到两年,霍家就会覆灭。

【五】步步为营,削弱霍家

霍光的葬礼结束后,汉宣帝开始了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调整。

他先是把霍光的女婿范明友从大将军的位置调到光禄勋。光禄勋虽然也是重要职位,可却没有兵权。

几个月后,霍光的姐夫张朔被调出京城,去蜀郡当太守。霍光的另一个女婿王汉,被派到武威郡。

这些调动表面上都是正常的人事安排,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汉宣帝在一步步削弱霍家的势力。

最关键的一步,是收回长乐宫的守卫权。

长乐宫住着上官太后,守卫长乐宫的是霍光的亲信邓广汉。汉宣帝把邓广汉调任少府,换上了自己的人。

紧接着,汉宣帝开始调整禁军。他悄悄换掉了羽林军和宫廷卫队的将领,全都换成自己的外戚——许家和史家的子弟。

这样一来,霍家虽然还显赫,可实际的军权已经被架空了。

霍显感觉到了不对劲。她问儿子霍禹:"皇上是不是要对付咱们?"

霍禹不以为然:"母亲多虑了。父亲刚去世,皇上不会这么快翻脸的。再说,我姐姐还是皇后呢。"

霍禹说得没错,汉宣帝确实没有马上动手。他在等一个时机。

地节三年四月,汉宣帝下了一道诏书,立许平君的儿子刘奭为太子。

这个消息,让霍家彻底慌了。

刘奭是许平君所生,将来继承皇位的是许家的外孙。那霍家的地位呢?霍成君虽然是皇后,可她和汉宣帝成婚三年多,一直没有生下孩子。

霍显气得吐了血。她对女儿说:"刘奭是皇上在民间生的儿子,怎么能当太子?如果你生了儿子,反倒只能当王爷吗?"

霍成君也很委屈。她嫁给汉宣帝后,皇上对她表面上很好,可从来不亲近她。现在许平君的儿子当了太子,她这个皇后岂不是名存实亡?

霍显又动起了歪心思。她给女儿出主意:"毒死太子。只要太子死了,你再生个儿子,还愁当不上太子吗?"

霍成君照做了。她几次召太子进宫,想在食物里下毒。可太子的保姆和奶妈都很警觉,每次都要先试毒。霍成君拿着毒药,却始终找不到机会下手。

这件事,汉宣帝的密探很快就察觉了。可汉宣帝依然按兵不动,他在等一个更好的时机。

地节四年七月,机会来了。

有人向汉宣帝举报,说许平君当年是被毒死的,凶手是女医淳于衍,主谋是霍显。举报人还说,霍显和霍禹等人正在密谋造反。

汉宣帝立刻下令彻查。

这一查,真相大白。淳于衍供认,当年确实是霍显指使她下的毒。许平君是被毒死的,不是难产而亡。

证据确凿,无可辩驳。

可汉宣帝依然没有马上动手。他知道,霍家虽然兵权被削,可势力依然庞大。霍家的子弟和女婿们在朝中担任要职,一旦操之过急,可能会引发动乱。

他继续等待。

霍显和霍禹察觉到了危险。他们召集霍家的子弟商议对策。霍云、霍山以及几个女婿都参加了这次秘密会议。

有人提议:"皇上已经知道了我们的事,恐怕要对我们下手。不如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废掉皇上,另立新君。"

霍禹犹豫了:"这样做会不会太冒险?"

霍云说:"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要么等死,要么拼一把。"

霍显咬咬牙:"就这么办。"

可他们的密谋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人告发了。

东织室令张赦手下有个叫李竟的人,得知了霍家的密谋。他立刻向朝廷举报。

汉宣帝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他立刻调动军队,包围了霍家。一夜之间,霍禹、霍云、霍山以及霍家的所有男丁全部被抓。霍显和她的女婿范明友、邓广汉、任胜、赵平等人,也全都被捕。

审讯很快结束。霍家人以"谋反"罪被判处死刑,满门抄斩。连带被牵连的,有数千家。

霍显临死前,终于明白了一切。她哭着说:"都是我的错,害了霍家满门。"

可后悔已经晚了。

八月初一,汉宣帝派人给霍成君送去一道诏书。诏书说,霍成君居心不良,与母亲密谋毒害太子,无人母之恩,不配当皇后。

霍成君的皇后之位被废,她被迁到上林苑的昭台宫居住。

五凤四年,汉宣帝再次下令,把霍成君迁到云林馆。霍成君知道,皇上这是要逼死她。

她在云林馆住了没几天,就上吊自杀了。

至此,曾经权倾天下的霍家,彻底烟消云散。

【六】功臣末路,家族覆灭

霍家被灭族的消息传出后,整个长安城都震惊了。

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说霍家活该,霍显毒杀皇后,霍家子弟谋反,这是自取灭亡。也有人说汉宣帝太狠,就算霍家有罪,也不至于满门抄斩。

朝中大臣们更是心思各异。有人拍手称快,觉得霍家势力太大,早该清理了。也有人心里发冷,想着兔死狐悲的道理。

可无论怎样,霍家是彻底完了。

霍家的覆灭,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兆。

霍光在世的时候,霍家的势力就已经太大了。霍光本人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儿子霍禹被封为博陆侯,侄孙霍云、霍山也都是列侯。霍光的女婿们,更是占据了朝中的要职。

霍家的女眷,出入宫廷如同回自家。上官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霍成君是皇后,霍家在宫中的势力可想而知。

这种局面,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容忍。

霍光活着的时候,汉宣帝还要顾忌他的功劳和威望。可霍光一死,这个威胁就必须彻底铲除。

霍显的愚蠢和贪婪,加速了霍家的覆灭。

她毒杀许平君,已经犯了大错。可她不知收敛,还想毒害太子。这种行为,简直是找死。

霍禹、霍云、霍山这些人,也都是些纨绔子弟。他们从小养尊处优,不学无术,只知道享乐。霍光在世时还能压住他们,可霍光一死,这些人就开始膨胀了。

他们以为凭着霍家的威名,可以为所欲为。可他们不知道,汉宣帝早就在暗中准备收拾他们。

谋反,更是愚蠢至极。

霍家虽然势力庞大,可兵权早就被汉宣帝收走了。他们手里没有军队,凭什么造反?就算真的造反,能成功吗?

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霍家的覆灭,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功高震主,是权臣最大的危险。霍光辅佐三朝,废立两位皇帝,这种权势已经超越了臣子的界限。就算霍光自己没有二心,可这个先例一开,就给皇帝留下了隐患。

治家不严,也是霍家覆灭的重要原因。霍光太专注于朝政,对家里的事管得太少。他的妻子霍显阴险狠毒,儿子霍禹无能庸碌,侄孙们飞扬跋扈。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最终给霍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不知急流勇退,更是致命错误。霍光掌权二十年,一直到死都没有放手。如果他能在汉宣帝登基后主动交出兵权,退居二线,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

可历史没有如果。

霍家覆灭后,汉宣帝并没有完全抹杀霍光的功绩。

甘露三年,汉宣帝在未央宫麒麟阁绘制功臣图,霍光名列第一。图上只写了"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连名字都没写,以示尊重。

后来,汉宣帝还封了霍光堂兄弟的后裔为博陆侯,延续霍家的香火。

这说明,汉宣帝虽然灭了霍家,可心里还是承认霍光的功劳的。

霍光辅佐汉昭帝十三年,让汉朝国力得到恢复。废黜昌邑王刘贺,拥立汉宣帝,也都是为了大汉江山。从这个角度看,霍光确实是忠臣。

可霍光的专权,也是事实。他掌握朝政二十年,废立皇帝如同儿戏。这种权力,已经威胁到了皇权。

霍光的一生,就是一场悲剧。他为汉朝鞠躬尽瘁,可最后却落得身败名裂、家族被灭的下场。

【七】权臣宿命,历史沉浮

霍家覆灭后,长安城逐渐恢复了平静。

可这件事,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深远的影响。大臣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权臣的下场往往都很悲惨。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像霍光那样专权了。

汉宣帝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权臣出现。他把权力分散到不同的人手中,不让任何一个人独大。他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但绝不让他们掌握过大的权力。

这套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

可说到底,霍家的覆灭还是让人唏嘘。

霍光本人是忠臣,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侍奉汉武帝三十多年,出入宫禁二十多年,未曾犯过一次错误。汉武帝临终托孤,他没有辜负这份信任。

辅佐汉昭帝十三年,霍光兢兢业业。他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耕,让连年征战后疲惫不堪的汉朝重新焕发了生机。

废黜刘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刘贺确实不适合当皇帝,如果任由他胡闹下去,大汉江山恐怕早就乱了。

拥立汉宣帝,更是明智之举。汉宣帝后来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了"昭宣中兴"的盛世。这都是霍光的功劳。

可霍光的问题在于,他忽视了一件事:治家。

霍显是个阴险狠毒的女人。她毒杀许平君,教唆女儿毒害太子,这些恶行足以让霍家万劫不复。可霍光明知妻子的罪行,却选择了包庇。

这个决定,为霍家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霍禹、霍云、霍山这些人,也都是纨绔子弟。他们从小养尊处优,不学无术,只知道享乐。霍光在世时还能压住他们,可霍光一死,这些人就开始膨胀了。

他们的所作所为,最终害了整个霍家。

霍光的悲剧,也是制度的悲剧。

在君主专制的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威胁到皇权的人,都必须被清除。霍光虽然忠心,可他的权势太大,已经威胁到了皇权。

从这个角度看,霍家的覆灭是必然的。

汉宣帝登基后,表面上对霍光恭敬有加,可心里却一直在提防他。霍光活着的时候,汉宣帝不敢动他。可霍光一死,这个威胁就必须彻底铲除。

许平君被毒杀的旧账,也必须清算。

汉宣帝虽然年轻,可心机很深。他在民间长大,见识过人情冷暖,懂得审时度势。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该出手。

霍光在世时,汉宣帝忍了。可霍光一死,汉宣帝立刻开始布局。先是削弱霍家的军权,再是挑起霍家的谋反之心,最后一网打尽。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天衣无缝。

这就是权力斗争的残酷。

霍家覆灭后,汉宣帝开创了"昭宣中兴"的盛世。他采取"王霸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既重视仁政,又强调法治。他整顿吏治,重用贤才,让汉朝国力达到了巅峰。

这个盛世,是建立在霍光打下的基础上的。可讽刺的是,霍光自己却看不到这一天。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讽刺和无奈。

霍光的名字,在后世越来越少被提及。相比起他的哥哥霍去病,霍光这个名字显得陌生而模糊。

这不是因为霍光不够重要,而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

废立皇帝这件事太敏感。历代统治者都不希望有臣子效仿霍光,动不动就把皇帝废了另立。在官方历史叙事中,霍光废立的这段经历往往被轻描淡写地带过。

霍家被灭族的结局也很尴尬。史官们写历史,很讲究"忠奸分明"。

霍光功高震主,最后家族被灭,这个结局很难定性。说他是忠臣吧,家族谋反;说他是奸臣吧,功劳又摆在那里。

史官们为了避免麻烦,干脆就低调处理,少写为妙。

霍光本人也太过低调。他在位二十多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

他做的都是些"稳定朝局"、"整顿吏治"之类的工作。这些东西虽然重要,可不够传奇,不够戏剧化,自然也就不容易流传下来。

就这样,霍光的名字越来越少被提及。

可真正研究汉史的人都知道,霍光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没有他,就没有汉昭帝的稳定统治。没有他,就没有"昭宣中兴"的基础。

霍光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场上的人性和制度。

他的忠诚、他的专权、他的智慧、他的盲点,都值得后人深思。

权力需要制约,这是霍光给后人留下的最重要教训。一个人,就算再忠诚,再能干,也不应该掌握过大的权力。权力一旦失去监督,迟早会出问题。

功高震主很危险,这是霍光用家族的覆灭证明的道理。在权力场上,功劳太大反而是一种负担。那些懂得急流勇退的人,往往能保全自己和家族。

治家和治国同样重要,这是霍光付出惨痛代价学到的教训。霍光治国有方,可治家无术。他的妻子和儿子的所作所为,最终毁了整个霍家。

地节四年八月,最后一个霍家人被处死。从此,霍家在长安城彻底消失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