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北宋缺将,南宋缺相,这句话虽然不是完全准确,但是也说出了两宋时期的痛点。北宋的确不缺相,在167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名相,他们辅佐皇帝建立功业。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北宋历史上的十大名相。
1、赵普
赵普,原籍幽州蓟县(今北京),五代后周时迁居洛阳。早年任滁州军事判官时结识赵匡胤,成为其重要幕僚,担任掌书记。公元960年参与策划陈桥兵变,助赵匡胤建立宋朝。建隆元年(960年)即拜门下侍郎、平章事,进入宰相行列;乾德二年(964年)正式升任首辅宰相。
赵普
赵普在位期间协助宋太祖推行“强干弱枝”国策,通过“杯酒释兵权”和平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大将职务,收地方精兵编入中央禁军,削弱藩镇军事基础;改革地方行政,设转运使掌控财政,派遣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监督,强化中央集权;主导编纂《宋刑统》(963年颁行),统一全国律法,确立“重法地”制度加强治安管控。晚年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短暂复相,端拱元年(988年)再度拜相,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大纲领,系统完善集权体制,其政策深刻影响宋代治国方略。
2、吕蒙正
吕蒙正是河南洛阳人,祖籍莱州。出身寒门,少年苦读,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状元及第,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历任著作郎、翰林学士,并知制诰。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擢升参知政事,同年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宰相),成为北宋首位状元宰相。其政治活动主要集中于太宗、真宗两朝,曾三度出任宰相(983-988年,991-993年,1001-1003年)。
吕蒙正
核心政治成就包括:力主"弭兵省财",在西北边防问题上支持赵普"息兵养民"主张;强调"内修政事",注重官员按功绩升迁,抑制恩荫特权;主持编纂《国朝百官公卿表》,确立官员档案制度;注重谏官职能,要求史官如实记录帝王言行以备鉴戒;主张选拔人才"当察其实",提出用人应全面评估、不轻信毁誉的观点,其施政对宋初文治政策形成有直接影响。
3、李沆
李沆,祖籍洺州肥乡(今河北邯郸肥乡区),后迁居洛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初授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为翰林学士。淳化二年(991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淳化三年,992年)兼任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首次担任宰相,但同年因故罢相出知河南府。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再度拜相,任同平章事、监修国史,直至景德元年(1004年)卒于任上,是宋真宗初期最重要的辅政大臣。
李沆
其主要政治作为包括:提倡清静无为、注重实效的政治风格,常以“不利”事预诫真宗;反对大兴土木和边衅,曾预见性地指出加强西北防务(防备契丹)和俭省财政支出的重要性;在朝廷内外主张维持稳定的官员队伍,谨慎执行人事任命,强调制度延续性(“维持纪纲”);主张君主广泛听取官员进言,认为百官谏章即使多数不被采纳,亦能体现言路畅通;其稳健的施政方针对“咸平之治”的形成发挥了核心作用。
4、寇准
寇准,祖籍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于陕西渭南。少年早慧,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历任巴东知县、成安知县,后升殿中丞、通判郓州。淳化二年(991年)任枢密副使,开始参与中枢决策。景德元年(1004年)八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时值辽军大举南侵,力主真宗亲征,促成皇帝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督战。在辽军受挫之际,以其政治判断和谈判策略,推动达成“澶渊之盟”(1005年),为北宋换得长期和平。后因与权臣丁谓政争,于乾兴元年(1022年)被贬道州司马。
寇准影视形象
寇准的政治活动重点还包括:主张任用有能官员,不拘门第资历;关注钱粮税收,任参知政事时主持制定《景德农田敕》规范赋税征收;反对后宫干政及皇权专制倾向;晚年复相(天禧三年,1019年)期间对财政开支严格管控,坚持直谏风格。
5、王曾
王曾是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状元及第,初授将作监丞、济州通判。后入朝任秘书省著作郎、知制诰,累迁翰林学士。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拜参知政事(副宰相),因反对真宗大兴祥瑞而短暂外放。宋仁宗即位后,于天圣四年(1026年)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首次出任宰相;后在明道元年(1032年)至景祐四年(1037年)间两度复相。
王曾
王曾的政治成就包括:在刘太后垂帘期间(1022-1033年)坚持礼制原则,成功劝阻仁宗率百官朝贺太后生辰,维护皇权礼仪秩序;主持修订《天圣编敕》,删汰冗法,其中《农田编敕》改革税赋征收程序以减轻民负;注重选拔清正官员,改革州县长官频繁调任的弊政,主张“久任安民”;大力整顿科举制度,严查考生冒籍舞弊行为,保障选才公平;针对天圣年间火灾、旱灾频发,主持制定系统赈灾条例;在西北边防问题上主张务实防御,反对冒进政策。其任相期间以持重端方著称,奠定仁宗初期政局稳定基础。
6、范仲淹
范仲淹祖籍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生于河北真定府(其父任所),幼年随母定居山东淄州长山县(今邹平)。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初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历任地方州县官,在泰州主持修建捍海堰,民生受益。天圣六年(1028年)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进入中央任谏官。因直言谏止仁宗率百官为刘太后贺寿,两度遭贬外放。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侵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与韩琦共主西北防务,推行屯田固守之策。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仁宗锐意革新,擢其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推行“庆历新政”。
范仲淹
其政治措施重点包括:颁布《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等十项改革纲领,着力整顿冗滥的官僚选拔和升迁制度;加强地方官学建设,推动各州县普遍兴学;改革贡举法,主张先策论后诗赋以选拔实用人才;要求严格考核地方官员政绩,裁汰不职者以提升吏治效率;尝试推行“均公田”以改善基层官员待遇,减少贪渎。新政因触犯权贵利益不足两年失败,但其主张对王安石变法具有深远影响。
7、富弼
富弼,河南洛阳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初授将作监丞、知长水县,后任地方官如京东路安抚使,逐步升迁入朝任判吏部流内铨、枢密副使等职。至和二年(1055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其政治成就包括:外交领域,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契丹,以增岁币为代价达成“庆历增币”协议,避免宋辽大规模战争,确保长期边疆和平;军务方面,参与西北防御,在庆历初年协助范仲淹处理西夏威胁,推行固守策略稳定边境;支持仁宗朝初期的庆历新政,推进裁汰冗官制度;晚年虽未再任相,但在神宗朝时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主张温和改革以维护社会稳定,其政策对北宋中期外交和治理有显著影响。
富弼
8、韩琦
韩琦是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初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历任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康定元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推行固守清野之策,边防得以巩固。庆历三年(1043年)拜枢密副使,参与庆历新政。嘉祐元年(1056年)为首相(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开始主政;此后于治平元年(1064年)、熙宁元年(1068年)两度复相。其政治成就包括:嘉祐年间与富弼共掌朝政,维持政治稳定,辅佐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政权平稳过渡;主持“嘉祐之治”,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桑政策;裁汰冗兵,整顿中央禁军;主导治平年间濮议,维护礼法秩序;在地方推行常平仓制度,增强赈灾能力;针对熙宁新法,后期持谨慎态度,主张“去其甚者”的渐进改革;其务实持重的施政风格深刻影响了北宋中期政局。
韩琦
9、文彦博
文彦博是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出生于潞州(今山西长治)。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初授翼城县令。历任地方官如监察御史、河东转运副使。庆历七年(1047年)拜枢密副使。翌年(1048年)平定贝州王则兵变后,同年三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首次出任宰相。其后于皇祐三年(1051年)复相,治平二年(1065年)至熙宁二年(1069年)三度为相,晚年于元祐元年(1086年)年逾八十第四次拜相。其政治成就包括:主持平定贝州兵变,迅速稳定局势;整顿吏治,主持裁汰冗官冗兵,于庆历八年(1048年)罢撤冗官六成,嘉祐年间精简陕西等地厢军两万五千人;在地方推行惠民措施如完善常平仓制度;长期主政期间注重维持朝局稳定;元祐初年复相后,反对尽废新法,主张“去其害民者”,倡导平衡施策。
文彦博
10、王安石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第四名,初授淮南节度判官,后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职,在鄞县试行青苗、农田水利等改革。嘉祐三年(1058年)向仁宗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即位后锐意革新,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擢升参知政事(副宰相),同年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新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主持全面变法。
王安石
其核心政治举措包括:经济上推行青苗法(政府低息农贷)、免役法(以钱代役)、均输法(调控物资运输)、市易法(官营市场);军事上实施保甲法(民兵联防)、置将法(固定将领戍防);改革教育科举,立太学三舍法分级培养人才,贡举改试经义策论;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提升农业生产力。新法推行十余年,部分措施成效显著但因执行问题与强烈反对受阻,熙宁七年(1074年)首次罢相,虽次年复任但熙宁九年(1076年)二次罢相后退居江宁。
小结:
这十位宰相,赵普为开国宰相,策划陈桥兵变,确立“强干弱枝”国策,杯酒释兵权、设转运使、颁《宋刑统》,奠定中央集权根基。吕蒙正系北宋首位状元宰相,主张息兵养民、健全官员考绩制度。李沆为真宗初期重臣,倡导清静务实,预见性加强边防并力主节用。寇准在澶渊之盟中力促真宗亲征,以政治智慧换取宋辽长期和平。王曾三度为相,于太后垂帘时维护礼制,修订律法、整顿科举、完善赈灾体系。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纲领,重点整饬吏治、兴办官学、巩固西北防务。
富弼以外交见长,通过增币协议维系宋辽和平,支持新政并主张稳健改革。韩琦历相三朝,主持嘉祐之治,精简军队、推行常平仓,保持政权平稳过渡。文彦博四度拜相,平定贝州兵变,大力裁汰冗官冗兵。王安石主导熙宁变法,推行青苗法、免役法等经济军事改革,革新科举教育制度。他们各展所长,在集权治国、制度革新、外交防御、民生治理等方面深刻塑造了北宋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