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的合肥南站候车大厅,有点不一样。广播里循环播放着车次信息,提醒旅客检票上车,声音冷静而规律。但混杂在这背景音里的,还有黄梅戏婉转的唱腔。这种听觉上的错位感,正是“我的铁路风景——寻味长三角”主题活动想要达成的效果。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文艺汇演或特产展销,沿着候车大厅中央通道排开的十二个展台,从老乡鸡的家常味到六安瓜片的茶香,再到徽州木雕师傅现场的专注神情,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却又与车站固有的高效、疏离的氛围格格不入。旅客们被这种“闯入”的文化场景吸引,脚步慢了下来。一个准备去无锡的女士,因为到站早了,顺手给父母买了袋詹记桃酥。她说,这种体验很特别,感觉路途也成了风景。
这种评价,恐怕正中活动组织者的下怀。将高铁站从一个纯粹的交通枢纽,一个“经过点”,改造为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目的地”,这个想法很大胆。根据新上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黄静的说法,这是要将车站打造成“城市会客厅”。这个概念在理论上很有吸引力,但在一个日均客流量巨大的交通枢纽里实践,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如何平衡文化展示的慢节奏与旅客出行的快节奏,是个核心问题。
现场的观察提供了一些答案,活动并非强制灌输,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可选择的方式融入环境。旅客可以选择驻足观看一段《天仙配》,也可以在展台前品一口刚泡好的茶,甚至可以完全忽略,径直走向检票口。这种松散的参与模式,降低了旅客的心理门槛。一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玛丽雅,尽管听不懂唱词,但完全被黄梅戏的旋律和扮相吸引。她觉得这种传播方式很聪明,并表示下次要去剧院感受完整的魅力。这或许揭示了这类活动的深层价值:它扮演了一个“文化预告片”的角色,激发了人们对本地文化更深层次的兴趣。
当然,仅靠兴趣是不够的。活动的另一面,是更为实际的经济考量。铁路部门与地方文旅资源进行了深度捆绑,旅客凭高铁票即可享受多家景区、酒店和民宿的优惠。据铁路合肥站工作人员介绍,此举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将巨大的客流量转化为实际的旅游消费,让“过路客”变成“过夜客”。
这背后是一种对存量资源再开发的思路,高铁网络带来了庞大且高度流动的客流,这本身就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过去,车站的功能被严格限定在交通运输上。现在,运营方显然意识到,这个物理空间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商业和文化潜力。将非遗美食、文创品牌直接推到目标客群面前,营销的精准度和效率远非传统广告可比。
然而,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为期一周的活动能够集中资源打造出亮点,但如何将这种“文化植入”常态化?是定期举办还是设置永久性的展示区?成本如何覆盖?这些都是从“盆景”走向“风景”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将一个枢纽站的运营模式复制到长三角其他地区,听起来前景广阔,但每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客流构成不尽相同,简单的复制粘贴未必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归根结底,合肥南站的这次尝试,是一次关于公共空间功能边界的探索。当一个纯粹功能性的交通枢纽开始承载文化传播和旅游导流的职能时,它就不再仅仅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连接点,而成为了城市本身的延伸和展示窗口。对于行色匆匆的旅客而言,这或许只是旅途中一段新奇的插曲,但对于城市运营者来说,这可能是一条盘活流量、重塑城市形象的新路径。黄梅戏的唱腔终会散去,但关于如何留住人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