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西,你第一反应是啥?估计十个人里有八个会说煤。没错,这个坐拥黄土高原、黄河从中间穿过的省份,靠着挖煤养活了大半个中国几十年。可你知道吗,就是这么个给全国供能源的地方,在高铁这事儿上,居然被周边省份甩了一大截。
2005年那会儿,山西其实挺有先见之明的。石太客运专线开工建设,2009年就通车了,那可是全国最早一批高铁之一。当时山西人可高兴了,觉得咱也跟上时代了。可谁能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几年,高铁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等回过神来一看,河南、河北那些邻居早就高铁成网了,山西却还在原地打转转。
算算账就知道差距有多大。到现在,山西全省高铁运营里程才1162公里,全国排第19位。这排名说好听点叫中等偏下,说难听点就是拖后腿。很多人就纳闷了,凭啥别人家高铁都成网了,山西还在慢慢悠悠地修?
这事儿得从两方面说。
先说地形。山西这地方,十块地里八块是山地丘陵,太行山像一道墙似的杵在东边。你想想,修高铁得穿山打洞、架桥铺路,这成本得有多高?光是打个隧道就得花好几年,更别说那些几十公里长的超级工程了。地形复杂到什么程度?早期建的那些高铁,设计时速最高也就250公里,再快就不敢了。
再说经济账。山西这些年主要靠煤炭,运的基本都是货,煤炭、焦炭这些重家伙,用货运铁路就够了。客运专线投资大、回本慢,当时确实得掂量掂量值不值。东部沿海那些省份人流量大、经济活跃,修高铁能赚钱。山西就不太一样了,这笔账怎么算都有点亏。
所以你看,山西高铁发展慢,不是不想修,是真有难处。地理条件摆在那儿,经济基础也有差距,想快也快不起来。
转机来了。
2019年,一条叫雄忻高铁的项目开工了。听这名字就知道,它连接的是雄安和忻州。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省际铁路,它的意义大了去了。
雄忻高铁是山西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350公里什么概念?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跟京沪高铁一个级别。更关键的是,它把山西和雄安新区直接连起来了,等于是把山西拴在了京津冀这辆高速列车上。
这条线路全长343公里,听着不算长,可建设难度大得吓人。全线桥隧比达到88%,也就是说,十公里里面有将近九公里不是在桥上就是在隧道里。光是超过10公里长的特长隧道就有4座,最长的五台山隧道足足14.1公里。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建设者在太行山里日夜奋战的汗水。
说句实在话,在那么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能把这么高标准的高铁修起来,本身就是个奇迹。
2027年,雄忻高铁计划通车。到那时候,从太原到北京只要1个半小时。你想想,早上在太原吃碗面,中午就能在北京吃烤鸭,这速度够快了吧?
这不光是速度快的问题。雄忻高铁通车以后,山西进京就有三条快速通道了。更重要的是,它打通了山西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甚至内蒙古的大通道。以前山西有点像个孤岛,跟外界联系不太方便。现在好了,高铁一通,整个格局都变了。
山西这些年一直想转型,不能老是靠挖煤吃饭。可转型谈何容易?没有便利的交通,人才进不来,产业也发展不起来。现在有了高铁,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企业愿意来投资了,年轻人也不用非得往外跑了,旅游业也能跟着火起来。
你看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这些景点其实挺有名的,可过去交通不方便,很多人想去都嫌麻烦。高铁一通,周末从北京过来转一圈都来得及,这旅游收入还不得往上翻几番?
往后看,山西的高铁建设才刚开始发力。“十四五”规划里还有好几条线路在筹备,比如太绥高铁,继续往西往南延伸。等这些线路都建成了,山西就能真正形成“米”字形的高铁网络,省内各市之间往来也方便多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雄忻高铁就像是给山西打开了一扇窗户。这些年山西憋着一股劲儿,就想证明自己不光能挖煤,也能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现在,这个机会来了。
回头看看这十几年,山西在高铁建设上走的路确实挺曲折的。从2009年石太客专通车开始,到现在雄忻高铁全力建设,这中间的沉寂和等待,对山西人来说其实挺煎熬的。看着周边省份高铁越修越多,自己却只能干着急,那种感觉不好受。
可话说回来,慢有慢的道理。山西没有盲目跟风,而是等到国家战略明确、技术条件成熟、资金有保障的时候才大干一场,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未必是坏事。起码现在修的这条雄忻高铁,标准高、定位准,一步到位,不用将来再改造升级。
2027年,当第一列350公里时速的高铁从太行山隧道里呼啸而出的时候,山西这个老牌能源大省,就真正迈进高铁时代了。这不光是交通方式的改变,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从过去靠资源吃饭,到现在主动融入全国大网络,山西这一步,迈得虽然晚了点,但迈得稳。
你觉得高铁对一个省份的发展到底有多重要?山西通了高铁以后,能不能真正实现转型?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