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五国伐齐背后的战国逻辑
发布日期:2025-10-24 23:50:18 点击次数:102

战国时期任何一个诸侯要想打破七雄之间的发展均势,都必然会引发列国合纵,秦国经历过这个过程,那么当齐国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打破列国平衡之后也必然会引来列国的攻击,而齐国又没有秦国那样的绝对实力和地利、齐王也没有为这一危机做相应的准备工作,所以齐国被乐毅所率领的五国联军差点灭掉就是必然的事情。

要说清楚齐国被灭这件事,就必须得从齐国灭燕开始说起,因为,五国合纵正是以燕国为主导的。周显王四十八年(前321),燕易王去世,其子姬哙继位,当时,燕国国相子之想谋取燕国的王位,于是就与苏秦的弟弟苏代谋划、设计了一套忽悠燕王哙的方案,计划让燕王哙将王位主动禅让给自己。

至于子之等人是如何忽悠燕王哙的这里就不再详述,总之是主打一个灌鸡汤,说燕王哙如果将王位禅让给子之的话,那就会成为和尧一样伟大的人。结果是,燕王哙还真就信了,将燕国让给了子之。

可问题是,燕王哙不管素质如何,他是具有血统优势的,其先祖是周王室实打实所封的诸侯,而子之即使能力再强,他是严重缺乏合法性支撑的,也缺乏齐国田氏那样的几代人的积累,所以子之接手燕国,燕国必乱。

周赧王元年(前314),子之才称王三年,燕国就大乱,先是太子平(燕王哙的太子)让将军巿被率军攻子之,在进展不利之后巿被又转而反攻太子平,导致兵乱持续了好几个月,死了好几万人。

齐宣王呢,早就在觊觎燕国这块蛋糕,于是就令公子章将五都(五大都邑)之兵伐燕,直接就将燕国给灭了,燕王哙和子之也被杀了。

这个时候,齐国就面临如何对待燕国的问题,当时身在齐国的孟子就建议齐宣王,将所得的燕国珍宝、重器还给燕国,并给燕国立一个新君,然后撤军。因为,七雄并立的格局持续时间已久,齐国属于主动打破平衡,再说,齐国也没有完全控制燕国的实力、齐宣王也拿不出治理燕国的方案,所以还不如协助燕国立一个新君,如此,燕国就会坚定地站队齐国。

其实孟子的根本意思就一点,齐国虽然趁燕国内乱采用军事手段占领了燕国,但却不具备消化燕国的实力,所以还不如卖燕国个人情。再说,燕国也不是齐国真正打下的,而是燕军当时在效忠对象模糊的情况下放弃了抵抗,齐军才得以进入燕国国都蓟城的。可以说,孟子当时的见识还是非常高明的,齐宣王要是听了孟子的话,那么齐国之后的祸患可能就会避免,但是呢,由于齐宣王拒绝了孟子的建议,所以就给齐国将来遭遇重击埋下了伏笔。因为,燕国会将齐国视为仇敌,这是必然。

果然,齐宣王确实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子之不能驾驭燕国这艘船,齐国也同样不能驾驭,所以两年之后燕国人就强势驱逐了齐军,立太子平为燕王,太子平就是历史上赫赫威名的燕昭王。如此来看,齐国既没有实现消化燕国的目的,还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燕国之后对齐用兵几乎就是必然。

周赧王三年(312),燕昭王在即位之后就深以燕国曾经被齐国所灭为耻,奋发图强:对内,他千金买马骨,将乐毅、邹衍、剧辛等这些大才都吸引到燕国助力燕国的建设;对外,他以秦开为将出击东胡,拓地千里,燕国在新开拓之地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等郡。燕国的国力一时非常强大。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燕昭王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燕国经过乐毅的精细化经营之后是“国力殷富,士卒乐战”,初步积累起了用兵齐国的实力。

而齐国此时却是一番“自杀式”的作为: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齐国与秦国并称东西帝;前286年,齐国联合楚魏攻宋康王,灭掉了宋国,然后三分其地;随后,齐国又侵楚夺了楚国的淮北之地;又侵魏,夺了魏国之前分得的宋国之地;完了,齐愍王又将自己并吞二周,自己做天子的野心写在了脸上。如此,齐国就打破了当时诸侯间的平衡,因为,宋国是各国都觊觎的战略要地,齐国将其占领是直接引起了秦国、燕国和三晋的恐慌情绪。

你想,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都没敢想着灭掉哪个中原国家,而只敢对巴蜀这样的边缘之地下手,就是怕引起列国的群攻,而齐王却敢公然灭宋,这样只会导致齐国被孤立,引发列国的攻击。重要的是,齐王你拿下宋国也就算了,你还打楚国、打三晋,甚至有取代周天子的欲望,那列国就只会觉得你齐国太不像话,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维持列国间的平衡,大家就非常有必要联合起来给齐国上一堂主题为战争的课。而且,齐愍王对内也失去人心,典型就是罢黜了孟尝君田文。

此时的燕国在经过二十多年的蓄力积累了一定的能量之后燕昭王就和乐毅谋划伐齐,对于齐国,乐毅建议燕昭王还是要慎重,因为其毕竟是大国,地大、人多,燕国仅凭自身力量很难拿到灭掉齐国的结果。但是呢,燕国却可以借势,联合诸侯来干这件事,用乐毅的话来说就是,“与天下图之”,因为齐国打破列国间的平衡且引发众怒可是明摆的事实,燕国能够利用列国对齐国的情绪组织起合纵大军。

于是,燕昭王就派乐毅前往赵国,并派遣使者同时出使楚国和魏国。至于燕昭王为何派乐毅前往赵国则是因为,乐毅的先祖曾经为魏国伐中山,被封于灵寿,他们家世代都居住在赵地,和赵国有一定的渊源,能说上话。由于齐愍王已经引发了众怒,所以乐毅很轻松就说服了赵王。当时,正好秦国使者也在出使赵国,乐毅就建议赵王,让其给秦使做思想工作,让秦国也参与进来,秦国在考虑到齐国在灭掉宋国之后势力已经侵入中原,影响秦国的利益,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从这也能看出齐国在处理和秦国的关系时也是失败的,已经完全将其陷于孤立境地。

你想,秦国那样强大都要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来发展,齐国凭什么有睥睨天下的自信?而齐愍王当时对这一切还不自知,等到合纵大军攻打齐国时,他才仓猝应对。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调动燕国的举国之兵交给乐毅伐齐,同时,秦国和三晋也各派出一支军队参战,韩王甚至授予乐毅相印。而楚国呢,虽然没有参与合纵,但是此时也驻军淮南准备趁乱夺取淮北之地。

当时,五国联军是从西面攻入齐国,齐愍王呢,也渡济水西进以抵御联军,当时双方的兵力都在二三十万左右。但是呢,齐国显然不是联军和乐毅这位当世名将的对手,两军在济水之西大战一场,齐军大败。齐愍王率领残军退守临淄城,并紧急向楚国求救。

此时,乐毅以秦国和韩国距离齐国太远、得到齐地也没法守为由让两国退出,秦国和韩国在拿到乐毅给的厚赏之后也就撤军了。这一点,秦国和韩国还是非常理智的,因为,他们最初的目的也只是打败齐国,削弱齐国对自身的威胁,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了,那就撤军,不用再做无用的消耗。

接着,乐毅又作出了这样的安排:遣魏军攻略宋地;遣赵军攻略河间;亲率燕军进围临淄城。从乐毅这一安排来看,他之所以能指挥联军拿到灭齐的结果就是因为,他处处都在为列国的利益考虑,从而换得列国的支持。

也就是说,任何形式的合纵要想顺利拿到期望的结果,前提都是,大家能从中得到好处,如果作为合纵长的人不能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合纵的破产就是必然,这也是战国期间关东列国多次合纵攻秦不能成事的核心原因。

齐愍王呢,在面对燕军围城的严峻形势于是就选择逃亡,经过卫、邹、鲁而进入莒。于是,乐毅顺利进入临淄城,将齐国的珍宝打包,然后输送到燕国。当时,燕昭王是亲自前往济上劳军,大飨将士,并封乐毅为昌国君,以乐毅镇守齐地。

这里再交代一下齐愍王的结局。齐愍王从临淄城逃出之后先是去了卫国,卫国国君恭敬地接待了他,但齐愍王却还摆齐王的架子,于是卫国人就攻打齐王一行,齐愍王只能逃往鲁国,结果呢,鲁国人也嫌齐王太傲娇,不接受齐王避难,于是齐愍王就只能前往莒。

此时,楚国也派淖齿将兵来救齐,齐愍王就以淖齿为相,结果淖齿却直接弑杀了齐愍王。

总结一下,导致齐国灭国的原因分别有这么几点:齐国不具备消化燕地的实力却将燕国灭亡,因此和燕国结下深仇;齐愍王吞并宋国,打破了列国之间的平衡;齐愍王又分别攻打三晋和楚国,侵夺了列国利益,站在了列国对立面;齐国失去了秦国等盟友,在外交层面处于孤立状态;齐王将吞并二周,自为天子的欲望写在了脸上。

既然齐国不能以一敌六,那么他被列国合兵攻打就是必然的事。

只是,燕国在灭掉齐国之后也不能消化其地,最终导致齐国复国,燕昭王和乐毅犯了和齐宣王之前一样的错误。

这个我们随后再说。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如果喜欢文章就请点击主页关注我,会持续更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