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万欧元合同直接作废,1700万发子弹说不要就不要——西班牙对以色列的武器禁运为何震动欧美?
当地时间9月29日,西班牙内政部一纸公文,单方面撕毁了与以色列军工企业签订的子弹采购合同。 这笔价值660万欧元的订单,原本计划为西班牙国民警卫队提供1700万发子弹,如今在“全面武器禁运”政策下彻底作废。 更关键的是,西班牙同时禁止美国使用其在西班牙境内的罗塔和莫龙两大军事基地向以色列转运武器。 这一举动,让西班牙成为欧盟国家中首个将“道义外交”落实到军事合作硬约束层面的案例。
“全面武器禁运”不只是口号
9月23日,西班牙政府批准对以色列实施“全面武器禁运”,禁止所有国防设备与技术的进出口。 一周后,取消子弹合同与封锁美军基地过境通道的行动,让这一政策瞬间具象化。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明确表示,此举旨在“阻止加沙地带的种族灭绝行为”,并要求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伤亡负责。
值得注意的是,西班牙的制裁并非临时起意。 自2023年10月加沙冲突升级以来,西班牙始终是欧盟内对以色列批评最激烈的国家之一:2024年5月,它联合爱尔兰、挪威率先承认巴勒斯坦国;同年10月,又拒绝载有27吨炸药的货船停靠本国港口。 此次禁运,则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军事供应链的核心环节。
美军基地成了“筛子”? 西班牙说“不”
罗塔和莫龙军事基地由美军建设,但主权属于西班牙,日常管理由西美联合委员会负责。 过去,这些基地常被用作北约行动的中转站,但西班牙现在明确划出红线:无论直运还是中转,只要武器最终目的地是以色列,一律禁止经停。 一名西班牙内部人士向媒体强调:“罗塔和莫龙不是筛子”,暗示西班牙不愿再为武器过境提供便利。
美国国务院对此反应激烈,指责西班牙“助长恐怖分子气焰”。 但西班牙的左翼执政联盟“联合左翼平台”(SUMAR)仍坚持推进禁运,甚至要求关闭政策中的豁免漏洞——例如北约合作项目下的例外情况。 这种对美强硬态度,在欧洲国家中极为罕见。
国内政治:左翼施压与右翼反对
西班牙执政联盟内部,左翼政党对桑切斯的工人社会党持续施压,是禁运政策落地的重要推手。 今年4月,政府曾因资金问题试图保留以色列子弹合同,结果遭到执政盟友统一党的强烈反对,后者威胁退出联盟,最终迫使政府取消合同。 统一党创始人约兰达·迪亚斯直言:“不能从一个屠杀巴勒斯坦人民的政府那里购买武器”。
另一方面,极右翼政党“呼声党”反对禁运,认为其侵犯以色列自卫权;主要反对党人民党则质疑违约成本:“取消合同的代价是什么? 谁来买单? ”。 国内舆论同样分裂,一项民调显示,支持与反对交易的比例几乎持平。
象征意义大于军事打击?
从实际军事影响看,西班牙的禁运对以色列打击有限。 以色列99%的武器进口来自美国、德国和意大利,西班牙的军售份额微乎其微。 但政治象征意义却远超军事价值。 宁夏大学牛新春教授指出,西班牙的制裁“会给以色列施加更大的政治压力”,因为“欧洲国家都开始制裁以色列了,这对以色列来说是一件影响力很大的事”。
更重要的是,西班牙的行动为欧盟树立了标杆。 当欧美多数国家仍在口头批评与军事支持之间摇摆时,西班牙用合同撤销、港口封锁、基地禁令等一系列操作,证明了“道义外交”可以不止于口头承诺。
西班牙的武器禁运,本质上是一场外交实验:当国家利益与人道主义原则冲突时,政府能否用实际牺牲兑现立场? 660万欧元的违约代价、与美国的外交摩擦、国内政治联盟的撕裂风险……这些成本已然真实发生。 而西班牙的选择,或许正在改写欧洲在中东问题上的话语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