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华为最近又憋了个大招,把市场投向了“天工计划”,一口气砸下10亿资金,大张旗鼓地要把鸿蒙AI生态给推上新高度。
要说这波操作,真的挺有意思。
咱们刚刚回过神来——AI智能体、国产操作系统、AIGC大模型、脑机接口这些热词层出不穷,就见到鸿蒙+AI的双标签被越炒越火。
但你说,这22只据称“纯正”的鸿蒙AI概念股,真的有底气陪着华为一起飞,还是借着东风蹭蹭热度,薅点流量?
市场到底认可谁是真金白银,谁又是云里雾里的概念货?这事儿,不能一拍脑袋就下定论——得拿出点数据和逻辑,咱们慢慢聊聊。
数字摆在面前,故事眼花缭乱。
先瞄一眼头部标的,那几只涨到让人惊掉下巴的“风口股”。
京北方年内涨幅竟然直接翻了个多,120.32%,市盈率高达80。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这家伙不只是金融科技圈里的老人,还是数智技术玩得溜的小能手。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数字人民币——这些硬核技术咱们市面上都在聊。
更神的是,人家搞出来的大模型服务平台号称配套鸿蒙、欧拉、麒麟,无缝适应国产阵营,感觉就像是提前踩点了未来的风口。
不过吧,数据依然得看仔细。
2025年上半年营收23.61亿,增幅不算大的5.22%,净利润却小幅减少了0.91%。
涨得猛,赚得却没那么让人狂喜,这里面水有多深,还得琢磨。
紧接着,岩山科技让人眼前一亮。
年涨幅102.27%,市盈率居然蹿到339,属实离谱。
主营位置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投资杂技上。
AIGC大模型、脑机接口、智能驾驶这些赛道都挨个蹭了。
旗下导航网站跟华为签了鸿蒙生态深化合作,这步棋下得很坚决。
黑芝麻智能与RockAI搞出武当C1200芯片家族的AI Agent解决方案,还挺有“AI智能体”那味。
但就是99%的营收全靠导航这块,2025年上半年营收3.17亿(下滑了6.38%),净利润却暴涨到0.67亿(涨了81.51%)。
一边是下滑,一边是猛增,说白了就是结构性矛盾,业绩里头还藏着很多问号。
再看中科金财,年涨幅也不赖,85.1%,但市盈率直接赤字。
主营金融科技服务,代表着区块链圈的一把好手,有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的会长身份当光环。
鸿蒙生态里头他们属于市场服务商,有自主研发的汽车智能座舱Agent。
营收今年小涨14.36%、净利润却狂跌71.51%。
这种横冲直撞但并不赚钱的选手,究竟靠啥在资本市场里混的风生水起?是不是概念比业绩更重要?
其实剩下的19家,也是一地鸡毛、五花八门。
有的涨疯了——税友股份(67.06%)、天融信(55.21%)、天阳科技(49.68%)、国脉科技(46.74%)、天源迪科(45.66%)、东华软件(42.86%),市值都不小,动辄过百亿。
还有华盛昌、新国都这种“设备派”,年内也都小有斩获(涨幅在30%左右)。
IT和软件服务商们,像宇信科技、初灵信息、中科创达,大华股份,润和软件,万兴科技、思特奇、创业慧康、达实智能,也都稳稳排上队。
说得直白点,这一波跟鸿蒙+AI智能体沾边,业绩虽参差,但市场风向说翻就翻,能不能做长期生态赢家,暂时还是未知数。
但别以为“全员翻红”就是天降财富。
世纪恒通和超图软件,居然还跌了——年内分别跌幅3.49%和5.24%。
怎么“鸿蒙+AI”不是金字招牌吗?
但你细究,好像也不是人人都有命坐飞机。
市值从37亿到347亿不等,涨跌不同,说到底鸿蒙+AI的新赛道,依然是风大浪急,谁能留下来,得看综合实力,而不是光靠标签。
再怎么说,华为筹划10亿的天工计划,明显不是打算短跑。
这种力度,如果是别的行业公司,可能还得斟酌——但华为这态度,分明就是奔着“生态大战”来的。
“AI智能体”成了鸿蒙系统的重头戏,为鸿蒙生态注入了想象空间。
但大家都明白,一个智能体生态,不是靠一两家企业就能玩明白。
它需要上下游协同,得有数据、算力、场景、接口,方方面面都要给力。
这也导致了猎头们忙着找人才,科技巨头们忙着“招兵买马”,不管是Agent开发还是行业应用,都是你追我赶,热闹得很。
很多股民都忍不住问,谁是未来的生态赢家?京北方、岩山科技、中科金财这些领头羊有没有持续动力?会不会出现“今日涨停、明日跳水”的剧情?
说实话,没哪个专家敢拍胸脯保证百分百。
科技创新的赛道,永远煎着油锅。
其实,资本市场的风像小区健身器材——你昨天看到老王玩单双杠,今天可能就是小李玩旋转椅。
AI智能体赛道也是这样。
今天起风的是京北方、岩山科技,哪天华为自己又冒出来个新产品,整个局势就改天换地。
同样的题材,股价能翻好几轮。
贴着“鸿蒙+AI智能体”标,固然容易吸引眼球,真要想活得久、走得远,还得扎根技术和业绩双线。
有点像餐厅点菜,菜单上什么招牌都带“鸿蒙”,但只有真的好吃的菜,才能反复有人买单。
光糊个“AI”招牌,其实虚张声势也不行。
说回华为10个亿的真金白银,其实这只是青春期的第一笔“压岁钱”。
一个生态,一定不是拿钱就能砸出来的。
它追求的,是平台、场景,还有那层隐形的技术壁垒。
国内也好,国际也罢,谁掌握了核心,谁就能把蛋糕做大。
华为其实很清醒,一开始就说要培育生态,将合作伙伴真正捆绑在一起。
你可以看到,京北方适配国产系统,岩山科技布局智能驾驶,金融科技走向智能座舱,大家都在找自己的赛道。
这些公司的涨跌,有时候就是市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投资者的预期、信心,还有一丝丝的投机心理。
“蹭热点”这事中国资本市场并不罕见,但哪天热度过去了,还能不能挺住,就不一定了。
投资人如果一味跟着概念炒作,难保哪天不会被反噬。
“今天你涨停、明天我跌停”,这种剧情其实天天在发生。
真正能笑到最后的,往往是技术+业绩+场景都硬核的复合型选手。
很多人关心,AI智能体这波究竟能走多远?
其实,你要说“元宇宙”、“区块链”,这些年也是潮起潮落,一茬茬的概念热闹了又冷清。
AI智能体能否摆脱“昙花一现”、成为生态立柱,还得看科研创新和产品落地。
一家企业如果只是靠热点活,终归纸老虎。
真正能实现鸿蒙生态价值的,得是那些经过资金、人才、技术不断打磨的头部玩家。
京北方、岩山科技这样的厂牌,能不能扛住技术变革的冲击,还要看接下来几年,就像马拉松,跑完前五公里,最难的其实是后面的35公里。
华为的大步迈进,给行业带来信心,但也是一场全民大考——谁能在风口上飞,是长期主义者还是投机高手,这场博弈刚刚开始。
站在投资者视角,最大的问题还是:这些“概念股”到底能不能变成“业绩股”?
是短暂的炒作高潮,还是急速扩容的产业链?
大家关心的不只是涨幅,更在乎各家公司交出的技术答卷、产品更新速度,还有团队的脚踏实地。
国产操作系统、生态融合、AIGC与行业应用,都是未来合力的棋子。
资本其实不会一直宠爱概念,而是更偏爱实打实的应用落地。
去年爆红的汽车智能座舱,今年或许就会变成医院诊疗助手、金融智能分析师、教育领域的AI助教。
生态赢家,不止要有科技含量,还要能服务真实场景,有强大的自我进化能力。
一波行情下来,市场筛选的其实是“长期靠谱者”,而不是“短期爆发户”。
回头梳理,华为这一轮天工计划,也不是一锤子买卖。
10亿的投入,或许只是开启了生态的“下半场”。
接下来,更多的是合作、技术突破、产品创新,以及场景多样化的竞争。
能够看到,鸿蒙+AI智能体的赛道,真正值得看不只是涨跌,而是谁可以在技术、市场和用户体验三条战线同时发力。
谁能持续创新,谁能打通上下游,谁能跨界融合,谁就有可能成为那个留下来的“生态王者”。
而那些盲目跟风、只看热点不看价值的公司,最终可能只是股价曲线上的一丝波澜。
投资者也好,行业观察者也罢,面对这个风口,应该学会分辨真假,看清门道,不被一时的市场情绪带偏节奏。
有能力的“龙头”会引领潮流,追热点的“陪跑”则终究要被现实淘汰。
说了这么多,真心想听听大家怎么想——你看好哪一家能笑到最后,谁能在鸿蒙AI生态里活出自己的高光时刻?要不评论区聊聊?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