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四年一月,一份盖着“特急”红章的军报被递到毛主席手里,南越军队用火炮和枪械把中国渔民赶出去了,还霸占了西沙群岛上的琛航岛和广金岛。
躺在病床上的主席毫不犹豫,拿起笔在作战指令上奋力写下“打”字。令人咋舌的是,这场由他亲自部署指挥的西沙海战,不仅让中国重新夺回了被占了20多年的岛礁,也为南海带来了40多年的相对平静。
年纪大了的主席,怎么还能在这个关键时刻亲自下达作战指令?这场看似“以少胜多”的海战,究竟是怎么打出来的?
咱们得回到1973年,那会儿,美国刚跟越南签了个《巴黎和平协定》,败兵溃退,灰溜溜地撤出了越南。
在撤军之前,他们向南越投放了5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配备127毫米炮的“陈平重号”驱逐舰,还有航速达28节的“李常杰号”护卫舰。这些装备一到,南越的海军就变成了东南亚最强悍的海上力量。
南越总统阮文绍焦虑得不行,北越军队已经逼近到首都西贡城外,他急着想找个事情来转移国内的矛盾。
美国留下的枪炮正好能用上,阮文绍盯着地图上的西沙群岛打起了主意,他觉得西沙离海南岛远点,但离他们的岘港却挺近,拿下它,不但能显威风,还能当作“投名状”。
1974年1月15日,南越的“李常杰号”护卫舰到达西沙甘泉岛附近,朝着正在捕鱼的中国407号渔轮猛开炮。
船长杨贵的左腿被弹片击穿,鲜血直流,316号渔轮也被点着了火,渔民们抱着救生圈纷纷跳入海中。1月16日天一亮,49名南越特种兵拿着M16步枪冲上金银岛,把上面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主权碑给砸碎了。
此时,中国那边也不太悠闲,南海舰队的主要战舰基本都在维修中,能派得出手的271号、274号这两艘猎潜艇也就300吨的小家伙,而389号扫雷舰还是木壳船。
南越那边四艘军舰总重量加起来有6000吨,127毫米炮的射程居然是咱们的两倍,还能在夜间作战,光是装备来比的话,中国海军就像是“小舢板”遇上“钢铁巨舰”。
1月17号晚上,周总理在西花厅收到了西沙紧急的电报,赶紧叫上军委开了个紧急会议。
叶剑英元帅手拿红铅笔在海图上画出一条血线:“南越今天敢占西沙,明天说不定会摸到海南岛!”那么该怎么打?军委的同志们一时犯了难:舰艇性能差,要是真的打输了,不光丢了岛屿,还可能影响到国际形象。
1月18日傍晚,标注“1974-1号”的一份作战指令送到毛主席病床前。吴旭君回忆,毛主席当时正吸着氧气,听到南越在广金岛升起伪政权旗帜的消息,突然把氧气管拔掉,声音有些哑,却带着一股狠劲:“告诉叶帅,把闯进领海的敌舰全歼!”
他哆嗦着在命令上签了字,还补充了三条:由叶剑英、邓小平组成前线指挥组,调东海舰队的导弹护卫舰迅速南下,规定“不得先开第一枪,但敌人开火必须消灭。”
更让人揪心的是,毛主席要求每两个小时汇报一次战况,那一夜,他半靠在床头,手里攥着支铅笔,在军用地图上勾画着敌舰的位置,汗水把纸都浸湿了。护士后来回忆说:“主席整夜没合眼,直到天快亮才睡着,枕头边全是揉皱的地图。”
1月19日清晨,羚羊礁海域的海面上飘着点点薄雾,中国海军274号猎潜艇的雷达屏上,四个亮点正拉成半月形缓缓逼近,分别是南越的“陈庆瑜号”、“李常杰号”、“陈平重号”和“怒涛号”。
“陈庆瑜号”的舰长武友会用明码电报大声吼着:“30分钟之内滚蛋,否则就送你们去海底!”274舰的舰长李柏新是个渔民出身,他摸了摸腰上的钢枪,对战士们喊:“这仗可是祖国人民在看着咱们呢,拼了!”
10点23分,“李常杰号”上的127毫米主炮突然开火,第一发炮弹击中了389舰的右舷,激起的水柱高达好几层楼。389舰的大副靳庆福大声叫喊:“穿甲弹装填!打他们指挥塔!”炮手们忙着装弹,37毫米炮的炮口喷出火舌,那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向敌舰的驾驶室。
南越军从没见过这么阵势,虽然中国军舰真是不大,但炮弹像长了眼似的,猛盯着他们,更让他们心生畏惧的是389舰那股“疯劲”:轮机长王三祥裹着滴血的绷带,把轮机舱的温度烤到了40度,硬是把速度提到了13节,朝着1700吨的“李常杰号”冲了过去!
10点55分,战局发生了彻底的变化,274舰的装填手魏元林双手被弹片划开,血流满面,但还在往炮膛里塞炮弹。第17发炮弹终于击穿了“陈庆瑜号”的弹药舱,一声巨响中,敌舰燃起熊熊大火,水兵们手抱救生圈,纷纷跳进海里逃命。
这场持续了255分钟的海战中,中国海军击沉了南越的“怒涛号”,还把另外三艘敌舰打得重伤。1月20日清晨,南越的残部举着白旗,从珊瑚岛的碉堡里爬了出来。自毛主席下达作战命令,到收复被占了20多年的西沙三岛,只用了52个小时。
美国驻越南大使马丁在秘密电报里直言不讳:“西沙的失败让阮文绍彻底失去了民意基础。”更令人意外的是苏联那边,他们的太平洋舰队巡洋舰明明在200海里范围内紧盯着,结果却偏偏掉头溜走了。
战后,毛主席的手一颤,在那份价值五千万的建设拨款文件上签了“立即办”。这笔资金就用来修码头、建营房,还铺设机场跑道。
2016年,海南航空的飞机首次降落在永兴岛机场时,建设者们特意把1974年打地基时埋下的混凝土桩留在新跑道底下,那上面还写着当年工人们用红漆写的“守好西沙”几个字。
现在到琛航岛烈士陵园祭拜,能看到由花岗岩砌成的墓碑群,像战舰一样面朝大海整齐排列,每一块墓碑上都刻着烈士的名字,最小的年纪只有18岁。
81岁的毛主席在病榻上操控的这场战役,不仅让中国夺回了西沙群岛,还在南海划出了一条“红线”,中国的领土,绝对不能少一分。
40多年来的今天,中国海军的航母队伍在南海巡游,渔民们的渔船在西沙海域撒网,游客们在永兴岛欣赏日出,所有这些都源自1974年那个冬天,病榻上的老人用颤抖的笔写下的一个“打”字。
有人说,这次战役是毛主席的“终极一战”,但在大家看来,这不是结束,而才是起点,战士们用生命守住了那座岛,从此以后,中国人就可以放心地在这片海域捕鱼、建码头、欣赏风景了。
这个小岛,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经历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咱们也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