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9月,毛泽东会见蒙哥马利
毛泽东在首次与西方人士交流时,首次提及了“接班人”这一议题。
在向党外人士阐述国家主席候选人提名事宜的谈话中,毛泽东特别提及了中共党内“代理主持工作”的情况,并将此视为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的“较为适宜”之根本原因。种种迹象显现,毛泽东正就“接班人”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并意图通过某种方式将其明确固定。
尽管毛泽东有这种考虑,但是,在1959年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之前毛泽东在正式场合中却一直没有谈论过接班人问题,更没有明确说过刘少奇是他的接班人这样的话。
涉足这一议题,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对话堪称史无前例的罕见之谈。
1957年11月,应苏共中央及苏联政府的热烈邀请,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踏上了对苏联的访问之旅,同时亦赴莫斯科参与了各国共产党与工人党联合举行的会议。
在莫斯科出席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突然向毛泽东询问:“您是否有考虑过您的继承人?”
赫鲁晓夫的问话很唐突,毛泽东回答得也很含糊:“在我党的队伍中,确实存在几位同志,他们的能力并不逊色于我。在我之后,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等同志均是佼佼者……”
话题结束,未再延续。
刘少奇被选为国家主席后,这一问题逐渐变得清晰。到了1961年,也就是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的两年之后,毛泽东在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的对话中,对“接班人”这一议题给出了明确答复。
1962年,蒙哥马利著作《三大洲:亚洲、非洲及中美洲的局势、问题及其对六十年代防务政策与英联邦关系的探讨》问世。书中,他详尽记录了与我国领导人会晤的细节,并公开了与毛泽东主席的对话内容。
在蒙哥马利与毛泽东的会晤之际,毛泽东首次向西方人士敞开心扉,谈及了“接班人”这一议题。
谈及此次会面,蒙哥马利在追忆毛泽东时言道:
曾经谈到的一个问题是年龄。我表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十二年中,他从混乱的局面中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他必须保持健康和精力充沛,以便引导这个国家坚定地走上他所规定的道路上去。他的回答是很有趣的。他说中国有个古老的传说,认为七十三和八十四是人的生命中的凶年;如果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两个年头,他就能活到一百岁。他自己不想活到七十三岁以上,那就是还有四年,以后他就要去同卡尔·马克思做伴了。马克思是他的英雄,几乎就是他的上帝。我表示强烈的反对,我说中国人民需要他,他必须至少活到八十四岁这一关。他说“不行”,他有许多未竟之事要与马克思探讨,四年时光已足够。我则玩笑道,若知晓马克思的下落,定会与他商讨这一问题。我的话语不禁使他开怀大笑。
随后,我向他提出了关于其继承人的疑问。根据我的了解,国家领导人普遍对指定继承人持排斥态度。我列举了诸如印度尼赫鲁、葡萄牙萨拉查、德国阿登纳、英国麦克米伦、法国戴高乐等人的例子。那么,究竟是谁会接替他的位置呢?他回答道,在中国,继承人的身份已经明确,且已确定,那就是刘少奇。我进一步询问刘少奇之后将是谁,他却表示自己既不清楚也不感兴趣;他相信自己和马克思会在天堂里自行解决这一问题。
此次会晤于1961年9月24日举行,地点位于武汉市专为中央领导人预备的东湖宾馆。然而,或许受翻译之误,蒙哥马利对此次会晤的叙述显得不够精准。
在蒙哥马利访问我国期间,原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熊向晖全程陪伴,并在其撰写的回忆录中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记载。
下午2点30分,我们开始了这场谈话。在简短的寒暄之后,毛主席便直言不讳地说:“元帅,您堪称非凡之辈,我坚信您定能长寿至百岁,那时再与上帝相会。然而,我则不然。我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在73岁那年,前往与马克思相聚。我的信仰是马克思,或许他正期待着我的到来。“蒙哥马利则回应道:“马克思的等待或许可以稍作延后。毕竟,这世上更需要您的智慧和力量。”
毛泽东曾言:“我国有谚语云,‘七十三,八十四,不请自来阎罗殿。’蒙哥马利趁机提问:”我熟识世界各国领导人。我发现他们都不愿透露自己的接班人,例如麦克米伦、戴高乐等人。主席,您是否已经确定,您的继承人是谁?“
毛泽东曾言:“显然,刘少奇担任我党第一副主席。在我离世之后,他将接任此职。”蒙哥马利进一步询问:“那么刘少奇之后是周恩来吗?”毛泽东回答:“关于刘少奇之后的事,我并不关心……”蒙哥马利表示:“中国目前面临众多挑战,亟需您的领导,您现在不能舍弃这艘航船,置之不理。”
毛主席曾言:“暂且不离身,日后当效仿邱吉尔之策。”他又说:“我随时做好了赴死的准备。”随后,毛主席列举了五种可能的死法:遭敌人枪击丧命;乘坐飞机不幸坠毁;乘坐火车时翻车遇难;游泳时不幸溺亡;因病被细菌吞噬。毛主席表示:“这五种死法,我都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毛主席还补充道:“人离世后,最好是火化,将骨灰撒入大海,任由鱼儿享用。”
尽管在文字表述上略有差异,然而自1962年蒙哥马利的《三大洲》一册在伦敦的考林斯书店问世以来,刘少奇作为毛泽东的当然继承人的信息迅速传遍了全球。
毛泽东曾言:“称之曰‘接班人’,此乃无产阶级的表述。”
关于毛泽东此次谈话,其中尚存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细节。事实上,蒙哥马利即将触及继承人这一议题,毛泽东对此早已洞悉。在一次与熊向晖的私密对话中,他更是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那是在熊向晖陪同蒙哥马利抵达武汉,并向毛泽东详细汇报相关情况之际所提及的。
数日前,熊向晖随蒙哥马利游览了包头、太原、延安、西安、三门峡、洛阳、郑州及武汉等地,返京后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周恩来总理询问:蒙哥马利在此次访问期间,对我国的疑问是否已有解答?他是否还会就战略问题提出新的疑问?
熊向晖透露:他似乎在暗自揣摩毛泽东的继任人选问题,似乎担忧毛主席逝世后国家能否维持稳定。尽管他并未明言,但这一想法是从他的某些言行举止中推断得出的。
周问:有何迹象?
熊向晖表示,蒙哥马利乐于与民众交流,提问不断。他常向工人、农民和服务员询问:“你支持谁,谁是你服从的?”以及“除了毛主席,你支持谁,你服从谁的指令?”诸如此类的问题,仿佛在进行“民意调查”。在洛阳的一次闲聊中,他提到,我国古代帝王聪明之处在于在位时便选定继承人,尽管有些未能成功,但多数情况都保持了稳定。昔日英国因王位继承问题而战乱不断,后来因确立了王位继承法而局势平息,或许这灵感源于我国。如今,许多国家的政治领袖缺乏古代帝王那样的远见和勇气,未能明智地指定继承人,这实为不幸。在郑州,他再次对我说,斯大林虽是权威的政治领袖,却缺乏远见,生前未明确指定继承人,导致其去世后出现混乱的“三驾马车”局面。贝利亚被暗杀后,权力落入只会用皮鞋敲桌子的赫鲁晓夫手中,他的统治恐难持久。
周恩来,一位心思细腻、考量周详的政治家,在聆听了熊向晖的言辞后,沉默了片刻,未再发表意见。然而,在这次谈话结束后,他经过与刘少奇的协商,迅速安排了刘少奇与蒙哥马利的会面。
9月22日,刘少奇以国家主席的尊贵身份莅临人民大会堂,与蒙哥马利进行了会见——此次会晤原不在蒙哥马利的既定访问行程之中。
22日清晨,总理办公室接到紧急通知,得知毛泽东主席即将在武汉与蒙哥马利举行会见。接到这一消息后,按照周恩来的指示,熊向晖及总理办公室秘书浦寿昌当日下午迅速登机,前往武汉,向毛泽东主席汇报蒙哥马利访华的相关事宜。
在汇报过程中,熊向晖再次向毛泽东提及了他曾向周恩来透露过的个人推测。
毛泽东听毕后,询问:“英文中‘继承人’一词如何表达?”熊向晖回答:“successor”。毛泽东表示:“此词不妥,我既无土地,亦无房产,银行亦无存款,何物可继承?”随后,“红领巾”歌曲中唱道:“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毛泽东认为,“接班人”这一称呼更为恰当,它体现了无产阶级的语言风格。
浦寿昌阐释道,在英语中并无与“接班人”含义相近的词汇,“接班人”若翻译成英文,通常使用“successor”一词,人们习惯性地将其理解为继承人。
毛泽东不再坚持己见,言道:“这位元帅精通英语,却对汉语不甚了解,既然他是贵宾,那便称呼他为‘继承人’便是。”
因此,刘少奇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或如西方所习惯称呼的“继承人”——这一层仅薄如乡间糊窗户的“窗户纸”,在武汉东湖宾馆一间朴素的会客室内被捅破,而这一幕,正是通过英国退役元帅蒙哥马利的那本薄薄的小书,传遍了全球,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