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俄罗斯领导人卢卡申科在明斯克抖出个猛料,简直是平地一声雷,震动了整个国际社会。他说,俄方曾经真的,非常认真地考虑过,要用导弹直捣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政治心脏——总统办公大楼。
这事儿可不是说说而已,据说当时都到了“箭在弦上,只欠东风”的实操阶段了,就等普京大帝一声令下。
可最终呢,普京一锤定音,否决了这项行动,直接撂下一句“不可能”。这爆炸性消息一经卢卡申科常用的“PulPervogo”平台发布,瞬间全球哗然。
普京的如意算盘
据说,俄方这次准备亮出来的“大杀器”,是他们家近年来研发的新型“Oreshnik”(榛树)中程导弹系统。听这名字,人畜无害,可威力却不容小觑。
这玩意儿可不是吃素的,它集高精度、极强破坏力、高超音速飞行能力于一身,还带点儿隐身特性,能从数百公里外精准打击目标。
理论上讲,如果真装上常规高爆战斗部,那基辅的总统府,再坚固也得灰飞烟灭,整个核心运转恐怕瞬间瘫痪。
导弹都进入战备状态了,技术上完全没问题,这无疑是对全世界的一次实力“秀肌肉”。但蹊跷的是,俄方最高层对乌克兰局势,一直保持着“坚定而深思熟虑”的姿态。
所以,普京的那个“不可能”,就显得特别有嚼头。俄方总统新闻秘书对这番爆料,选择了个“不予置评”。
这种模糊的回应,本身就是一种高段位的政治语言和战略手腕。它摆明了要保留战略威慑力,暗示我有能力打,但我偏不打,就是要牢牢掌控话语权。
克里姆林宫和老卢(卢卡申科)之间,八成是提前通了气的,故意用这种方式向外界传递复杂信息。这种“战略模糊”的玩法,在国际对抗中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普京的权力风格也一贯如此:威胁无需兑现,光是“存在”本身,就价值千金。俄方既不否认行动准备,也不承认打击意图,这战略主动权,拿捏得死死的。
这消息被外媒争相引用,滚动播出。乌克兰国家安全部门立刻发布了技术预警,高精度武器的警戒级别噌噌往上提。
西方智库开始琢磨,俄罗斯是不是要调整战略基调了?美欧国家的大使馆也急得团团转,赶紧评估在乌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和防卫计划。
乌克兰国内政坛更是风声鹤唳,总统办公室启动了全员疏散演练,地下掩体也派上了用场。泽连斯基索性转入非公开行程,玩起了“移动办公”。
乌克兰的防空系统也跟着调整运行模式,中程防御装备前移到首都周边。甚至有卫星图像显示,“爱国者”系统都启动了移动。俄罗斯国内舆论呢,也分成了两派,鹰派叫嚣着要干,但主流评论则强调行动的潜在风险。
一发入魂?想得美!
国际社会普遍觉得,干掉泽连斯基,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就垮了。但说实话,这看法可能有点儿想当然了。
斩首行动一旦实施,泽连斯基立马会被塑造成“反侵略英雄”,那乌克兰国内的反俄情绪,只会烧得更旺。就算占领了基辅,也可能面临没完没了的游击战。
这一下,俄方立马会被国际社会打上“恐怖主义”的标签,外交关系彻底玩完。更要命的是,它很可能引来西方更深层次的军事介入。
到时候,更丰富、更先进的援助会源源不断地涌向乌克兰,冲突升级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准。轰炸总统府,难免会造成平民伤亡,那铺天盖地的国际谴责,俄方可吃不消。
再说了,俄方的导弹库存也不是无限的。把它们用在斩首行动上,其战略价值可能远不如用来打击乌军的弹药库等关键军事目标。
斩首行动的后果,真是难以预料。就像2020年美国暗杀苏莱曼尼,结果在中东地区引发了不小的动荡。俄方显然深知,这种战术上的“胜利”,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战略泥潭。
小泽,你就是个“工具人”?
俄方选择不干掉泽连斯基,可不是心慈手软,而是基于对乌克兰领导层内部动态的深入分析。泽连斯基这哥们儿,2019年5月20日上任以来,作为前影视从业者,主要就是负责政治外交,稳定民心,争取国际援助。
军事决策上,他更多是依赖专业人士的判断。俄方情报部门认为,在他领导下的乌克兰内部,存在着内耗、援助分配不均和前线补给不足等问题。
俄方觉得,留着泽连斯基,反而有助于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战事。作为乌克兰的合法总统,他是唯一能代表国家签署和谈协议的关键人物。
俄方希望通过谈判,能把他们控制的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合法化。甚至有迹象表明,泽连斯基在停火和领土问题上的立场,似乎有所软化。
甚至在俄军轰炸基辅的时候,曾刻意避开总统府,这也被看作是无意清除泽连斯基的信号,尽管乌克兰领导人的安保团队接受北约训练,行踪飘忽不定。
然而,如果泽连斯基真的离任了,前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内,才是最有可能的继任者。这哥们儿,对俄方来说,威胁可就大得多了。
扎卢日内是军校科班出身,拥有超过二十年的战场经验,2021年7月27日担任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他上任后,大刀阔斧地重组部队,显著提升了战斗力,把乌军改造得像“北约化”的灵活部队。
扎卢日内擅长创新战术,比如避开锋芒,专攻后勤补给线。他曾指挥2022年9月的哈尔科夫反击战,还有2023年的“声东击西”战术,都打得俄军措手不及。
他特别重视基层士兵的自主决策权,这让乌军的反应速度比俄军快得多。他精通军事与政治,融合了苏式和西方的军事思想。扎卢日内在乌克兰军方和民间享有极高威望,甚至不亚于泽连斯基。
要是他上台,那军令畅通无阻,援助物资也不会被截留,乌克兰的战斗力可能翻倍。扎卢日内甚至可能采取对等反击,轰炸俄罗斯边境目标,迫使俄方分散兵力。
虽然他已于2024年2月8日被解职,同年3月7日转任驻英国大使。但俄方深知,保留一个相对可预测、有妥协空间的政治人物,远比面对一个更具军事才能和凝聚力的潜在继任者要划算。
清除泽连斯基,可能意味着迎来一个更难以对付的军事领导人,从而导致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和军事效率大幅提升,那俄方付出的代价可就更大了。
笔者以为
这次“斩首”行动的拒绝,可不是简单的军事决策。它背后,是俄方在复杂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下,对战略能力、潜在风险和对手动态进行多重权衡的结果。俄方在展示强大打击能力的同时,也刻意维持战略模糊,避免了可能引发不可控后果的直接行动。
在冲突进入消耗与耐力阶段之际,信息管理和心理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导弹虽未发射,但警报器仍在运行,东欧局势的未来走向仍充满高度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