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30岁当县长、40岁当市长的“娃娃官”吗?这不是电视剧,而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干部年轻化,原本是为了让有能力的年轻人走上重要岗位,如今却成了某些人“走后门”的工具。为什么年龄成了提拔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基层干部越来越年轻,却越来越让人担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一边是“干部年轻化”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另一边却是基层治理能力的不断下滑。有人说,年轻人有冲劲、有活力,应该多给机会;也有人说,年纪轻轻就坐上高位,既没经验,又没阅历,怎么服众?更有人质疑,这些“火箭式提拔”的年轻干部,背后是不是都有不为人知的背景?到底是谁在推动这场“年轻化”?是国家需要,还是某些人借机谋私?
干部年轻化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当时确实有现实需要。十年动乱之后,干部队伍青黄不接,老干部年纪大,新干部又太少,国家急需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干劲的年轻人来接班。于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成了选拔干部的四大标准。那时候提拔的年轻人,很多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既有学历,又有经验。可如今,情况变了。干部年轻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年龄至上”的风气,甚至成了某些人“走捷径”的工具。
在一些基层乡镇,刚进单位两三年的年轻人,就被提拔成副镇长、镇长,甚至直接调任重要岗位。他们中不少人连农时都不懂,却要负责指导农业生产;连群众工作都没做过,却要管理几万人的乡镇。老百姓怎么看?有人说:“这不是在培养干部,是在培养少爷。”
表面上看,干部年轻化似乎在推动干部队伍更新换代,让体制更有活力。但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有人指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忽视了干部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一个30岁的县长,真的能比一个50岁的老干部更能胜任吗?在一些地方,年轻干部提拔上来后,因为缺乏经验,反而导致工作推进困难,群众意见大。更有人质疑,这种“年轻化”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权力的“世袭”?毕竟,很多被破格提拔的年轻人,家庭背景都不简单。
就在大家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时,一个惊人的事实被曝光:某地一名32岁的副县长,竟然是某位退休厅官的儿子。而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原来,所谓的“干部年轻化”,在某些地方已经变成了“官二代”的快速通道。父母还在位时,子女就被安排进体制,然后一路绿灯,快速提拔。这哪里是干部年轻化?分明是“接班制”的变种。更讽刺的是,这些年轻干部往往被安排在基层岗位,美其名曰“锻炼”,实则只是走过场。他们既不懂基层,也不了解群众,却掌握着基层治理的大权。
面对舆论的质疑,开始收紧干部提拔的年龄标准,试图扭转“唯年龄论”的倾向。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一方面,年轻干部的提拔机制依然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基层治理对经验型干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很多地方开始出现“老干部退了没人接,年轻干部来了干不了”的尴尬局面。更严重的是,这种“年轻化”风气已经影响到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老干部,因为年龄“超标”而被边缘化,而一些年轻人却因为“年轻”而被破格提拔。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正在加剧体制内的矛盾。
说到底,干部年轻化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执行过程中变了味。如果选拔干部只看年龄,不看能力,那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制造“温室干部”。有人说,年轻干部有冲劲、有活力,应该多给机会。可问题是,如果这些机会不是靠能力争取来的,而是靠背景“安排”的,那公平何在?正义何在?干部年轻化,不能成为某些人“走后门”的遮羞布。否则,再多的年轻干部,也只是“花瓶”,好看不中用。
干部年轻化到底是国家需要,还是某些人“走捷径”的工具?如果年轻干部的能力和经验都跟不上,那提拔他们到底是为了谁?是为了群众,还是为了“官二代”?如果年龄成了提拔的唯一标准,那能力和经验又算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