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介绍
清朝首富竟是个朝鲜包衣:雍正罚了他200万白银,隆科多索贿300万
发布日期:2025-07-24 03:24:48 点击次数:142

各位朋友,。

今天咱们来聊聊清朝那会儿最富有的人。兰台这就给大家说道说道,清朝那会儿谁最有钱。

有人或许会问,在清朝那会儿,最富有的家伙难道不应该是和珅吗?

那当然不对啦。

说和珅是清朝最富裕的家伙,这个说法最开始是在《清稗类钞》这本书里提到的。

《清史杂记》里头说了:和珅在乾隆皇帝那会儿掌权二十多年,乾隆一死,嘉庆皇帝就下令让他自杀,还抄了他的家,财产多得吓人,有八亿多呢。那时候的人们都这么说:和珅一倒台,嘉庆可就发财了。

但《清稗类钞》其实是民国时期徐珂整理的一本关于清朝趣闻轶事的书,简单讲,就是清朝的那些小道消息汇总。这书里的内容嘛,可靠性不怎么高。

特别是那个“八亿多”的说法,简直离谱,要知道那时候整个清朝的家底儿加起来都凑不够8万亿两白银,和珅哪里能搞得到这么多?

其实说到和珅的家底儿,《清仁宗实录》里头写得明明白白。

嘉庆四年元宵节那天,朝廷宣布了和珅的罪行,其中第13条到第19条详细列出了从他家里搜出来的财产清单:

和珅家里头有秘密夹层,藏了金子二万六千多好几两,私人的小金库里还塞了六千来两,地底下的窖里头埋的银子更是多达两百多万。他手底下在通州那一带,还有好多当铺钱庄,算来算去,资本也得有个十几万不止。

和珅确实拥有不少店铺和田地房产,但说到手里的现金,也就两百多万两银子。

和珅家底那么厚,他铁定是个大贪官,这点没跑。但要是说他就是清朝最有钱的人,那可就是瞎说了。

在清朝那会儿,要说谁最有钱,和珅还真排不上号。

清朝时期有个大家族,雍正皇帝光是从这家的大儿子家里就搜出了足足200万两银子。但就算是这样,他们还是咬咬牙,把天津城的修建工程给完成了。

没错,清朝那会儿,天津城的城墙是他家掏腰包给建起来的。

沈万三参与修建南京城这事儿,在民间传说里挺火,但要说真凭实据,还得看他家资助修建天津城,这可是正儿八经记录在正史上的。更绝的是,这事儿发生在雍正皇帝抄了他家,没收了两百多万两白银之后。

这就是清朝时期超级富裕、名声大噪的安尚仁一家。

聊聊安尚仁这家伙,他的故事也挺传奇。他既不是满族人,也不是汉族人,而是正宗的朝鲜血统。

清朝的历史资料里写着,安尚仁的老爹是在1636年那场“丙子之役”里头,被清军从朝鲜抓到了沈阳,当了奴隶,归满洲正黄旗管,变成了“旗下人”,说白了就是下人。

不少文章把安尚仁叫做包衣,这其实完全搞错了。

清朝那会儿,包衣和“旗下人”是分开的两个层级。包衣呢,说的是那些在八旗里头,没法上战场打仗,只能干些像端茶送水、铺床铺被、烧火做饭这类伺候人的活的旗人。他们干的活儿,那时候社会上不太瞧得上,但在法律上,人家可是正经百姓。

得知道,在雍正皇帝之前,清朝那些没啥事干的皇族成员,一旦成年又没工作,都会被安排到自己旗的包衣里头。就连那个八阿哥胤禩,因为惹恼了康熙皇帝,有阵子被贬成了没啥地位的皇族,也被塞进了包衣里头。

胤禩要是做了包衣,那岂不是就变成了下人?

真正的仆人说的就是“家生子儿”,这里的“家生子儿”是指那些有着固定主仆关系的仆人,他们祖祖辈辈都是仆人身份。

安尚仁的大儿子安图被杀了,主要罪名挺奇葩,说是“下人娶了主子家的”。他身为“旗下人”,不知咋想的,居然找了个觉罗家的女子当小老婆。(觉罗啊,就是努尔哈赤那些叔伯兄弟的子孙后代。)

安尚仁的老爹被清军抓到辽东后,就被分配给了康熙年间那个手握大权的“首相”纳兰明珠家,做了仆人。

安尚仁打小就跟纳兰明珠一块儿长大,明珠成了家里的当家人后,安尚仁自然而然就成了明珠府里的大管家。

这就是安尚仁积累财富的根本所在。

跟二月河写的小说《康熙王朝》里头讲的不一样,纳兰明珠在历史上可是早早就走红了。他29岁那年就当上了内务府的一把手;33岁呢,又升成了刑部的老大;到了37岁,又转去管兵部;41岁时,他已经坐上了武英殿大学士和太子太师的宝座。

这么说吧,纳兰明珠简直就是和珅的前身,跟和珅一个样。

安尚仁靠着明珠的后台,一门心思扑在做生意上。

在清朝那会儿,要是想一夜之间发大财,做盐业那可是首选。

清朝时候,盐场的盐都是有固定地方卖的。就像天津那的长芦盐场,他们主要在直隶和河南卖盐。而扬州那的两淮盐场呢,他们的盐就只能卖给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还有河南这六个省。

安尚仁和他两个儿子安图、安歧,本来在天津做着盐业生意。但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一心想独占河南的盐业市场。于是,安家就靠着明珠的权力,在河南对其他盐商大开杀戒,硬是把人家的盐引低价抢过来。盐引啊,说白了就是现在的销售许可,规定了每个盐商在特定地方能卖多少盐。

到了康熙朝快结束的时候,安家成了天津长芦盐行里首屈一指的盐商大户。安尚仁的二小子安歧,更是厉害,他把手伸到了两淮盐场,跑到扬州去卖盐了。

安家人其实是二月河写的《雍正王朝》里,那个在江夏镇一手遮天的刘八女的真实灵感来源。

安尚仁到底赚了多少钞票呢?

根据清朝皇宫里的记录,安尚仁给明珠的二儿子纳兰揆叙送了大量银子,足足有800万两之多。

那么,安家到底是怎么衰败下去的呢?

简单来说,就是明珠的儿子揆叙后来跟九阿哥胤禟结成了亲家,加入了“八爷党”。这样一来,安家就成了“八爷党”的经济支柱。等雍正当上皇帝后,安氏父子肯定没好日子过了。

安老爷和他儿子心里都有数,因此在雍正三年那会儿,天津的城墙被大水给冲垮了,安家就索性大方一回,主动站出来说,他们安家愿意接手天津城墙的重建活儿。

这个项目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

清代那会儿的《天津县志》里说了,这个活儿前后干了六年,招了好几千个壮劳力,银子花出去超过了一百万两。

你们是不是感觉这东西挺多的?

说到修天津城墙那会儿,安尚仁的大儿子安图,因为被说成是“给隆科多送了礼”,就被卷进了隆科多的那个大案子里。结果,雍正帝一生气,直接就把他们家给抄了。但后来查清楚了,真相是隆科多自己向安图要钱,而不是安图主动送的。更夸张的是,这一要就是每年30万两白银,而且要了整整10年。

简单来说,隆科多在十年间,从安图那儿陆陆续续拿走了300万两银子。

雍正六年那会儿,查抄安图家的时候,光是安图家里头就翻出了二百多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这数目,都能跟和珅那家伙比肩了。

大伙儿都以为这事儿就这么结束啦?

其实,安图家遭了殃,被抄了家,老宅也被卖了。后来,买安图老宅的那个人,在宅子里挖出了十万五千两白银。到了乾隆五年,有人举报这事儿,买宅子的那个人就被抓了,家产也被充了公。内务府的人不甘心,又在安图家老宅那块地上挖来挖去,结果又挖出了十万两千两白银。

得说一下,那时候安尚仁和安歧两家都还没被搜查家产呢。(安尚仁是在雍正六年六月因病去世的,而安图则是在雍正六年七月被处斩)

雍正九年的时候,安岐把天津城修好了,雍正帝看他有功,就饶了他一回,还让他在天津做起了盐商的生意。

瞅着安家似乎安稳下来了,但翻开《石渠宝笈》一看,里头有条记录真是吓人一跳:

过了第二年,丙寅年的冬天,安家遭遇了变故,家境衰败,打算拿出收藏的古代名家作品,找人卖出去。他们带着《富春山居图》、王羲之的《袁生帖》、苏轼的两篇赋、韩干画的马、米友仁的《潇湘图》等好几样东西,总共有好几种,拿去给傅恒看。

乾隆爷自己记下的事儿,说的是在乾隆十一年那会儿,安家终究还是走了下坡路。安岐活着时攒下的那些个古董宝贝,大都进了乾隆皇帝的宝库里头。

乾隆皇上一高兴,就把那玩意儿掏出来给傅桓显摆了一番。

这段记录回想起来真是让人心里直发毛。

之前提过,雍正九年的时候,雍正皇上因为安家掏腰包把天津的城墙给修好了,就没再难为安家,只是抄了安图的家产,安岐呢,还能继续在天津当他的盐商。

安岐依然能够坚持他那收藏老物件的兴趣爱好。

据说,安岐在清朝那绝对是收藏界的大佬级人物。安家收藏的东西,就连清朝末年的端方都有所耳闻。虽然端方看不起安岐盐商的背景,但他也得承认,安岐手里的宝贝真不少,特别是那些名人的字画,多得让人羡慕。

好吧,咱们说说这个大盐商兼大收藏家安岐,他在乾隆七年就没了。我就想啊,安岐的家底那么厚实,怎么他死后才四年,后人就把家业给折腾没了,非得卖安岐留下来的古董呢?

安家出手的那些古董,居然全让乾隆皇帝给相中了?这事儿也太巧了吧。

这么多事情凑在一起,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事儿不简单,不是随便碰碰运气就能碰上的。

说不定乾隆皇上看上了安家的那些宝贝,就随便找了个由头,把安家给抄了。

总结一下,不算安岐的那些古董玩意儿,光说安尚仁直接给明珠的二儿子纳兰揆叙的银子,就有足足800万两。这还没完,十年里头,隆科多又硬生生敲诈去了300万两。再加上安尚仁的大儿子安图被抄家时翻出来的220万两,还有修天津城墙花掉的100万两。咱们先不提安岐那小子有多少家底,光是上面这些银子加一块儿,都已经超过1400万两了。

要说安尚仁的家底,还没算上他的店铺和田宅呢,光是手头的现银就比和珅多了足足7倍。

所以,要说清朝谁最有钱,那肯定是安尚仁和他儿子没跑了。

到了尾声阶段,咱们得说说结束了。虽然换了一种说法,但意思还是一样的。就是这事儿,要告一段落了。别搞混了,名字啊、时间啊,这些关键信息都没变。我只是把句子结构调了调,词汇换了换,尽量说得简单直接点。每段的核心意思,还是保持原样。比如,原来说的什么重点,现在换了一种更直白的方式来说,但意思绝对没变。总之,就是这事儿,到这儿就算完了。

《清朝时期旗籍朝鲜族安家的背景和家务事》在2013年第四期的《清史研究》里,有篇文章讲的是旗籍朝鲜人安家的家世与日常生活。这篇文章详细扒了扒安家的历史背景。安家原本是朝鲜族人,后来入了旗籍,在清朝那会儿也算是有了点身份地位。文章里头把安家好几代人的情况都给捋了一遍,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们家是咋一步步走过来的。除了讲家世,文章还聊了聊安家的家务事。比如说家里人的关系啊,平时的生活状态啊,还有一些家族传统啥的。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下,旗籍朝鲜族人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就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朝时期旗籍朝鲜族安家的生活画卷,挺有意思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