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成语故事295:鱼贯而入丨司马昭征调大军攻蜀,邓艾率军偷渡阴平
发布日期:2025-07-24 03:41:56 点击次数:185

鱼贯而入,也作“鱼贯而进”,意思是像游鱼那样首尾连贯地进入;比喻有秩序地相继而入。成语出自《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蜀汉后期,宦官黄皓弄权,姜维与其矛盾日益激烈,黄皓有意让阎宇取代姜维,姜维则上书请求诛杀黄皓。因为担心被害,姜维于是避居沓中屯田,拥兵北防,不敢再回成都。

曹魏方面,自“甘露事变”曹髦被杀后,司马氏虽然进一步掌控朝政,但弑君的恶行却也导致司马氏失去了舆论和人心支持,此时的司马昭急需发动一场大战,在转移国内矛盾的同时,意图借助战场大胜来洗刷污点,重新塑造声望,以寻求政治上的突破。

在分析了当时天下局势后,司马昭认为蜀汉已是“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遂决定起兵攻蜀。

对于司马昭的攻蜀决定,曹魏内部很多人都不同意,唯独司隶校尉钟会表示支持,司马昭于是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为伐蜀作准备。

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认为曹魏这是要攻蜀,遂上书后主刘禅,请求朝廷尽快调兵遣将以做准备,但刘禅却听信黄皓的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不仅没有理会姜维的建议,甚至不让朝内群臣知道此事。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司马昭征调十八万大军,兵分三路南下,其中西路军主将为邓艾,率领三万多魏军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主将为诸葛绪,率领三万多魏军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东路军主将为钟会,率领主力十余万人,分两路从斜谷、骆谷进军汉中。

直到魏军南下,刘禅这才连忙派廖化增援姜维,又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安关防守钟会。九月,魏军发动全面进攻,由于蜀汉准备不足,汉中地区除汉乐二城等少数据点坚守外,魏军很快攻占汉中大部,大军直逼剑阁。

姜维闻讯,因担心阳安关失守,剑阁孤危,只好率军退往剑阁,途中与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援军会合,共同退守剑阁。

剑阁作为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钟会率领的主力虽然攻占了汉中,但却被死死的阻隔在了剑阁。钟会久攻剑阁不下,加之魏军粮草不济,钟会遂准备退兵。

在此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一条奇策,建议从阴平沿小道绕过剑阁,经德阳亭直扑涪县,此地距离剑阁西有百里,距成都三百余里,以奇兵直插蜀汉腹心。到时,姜维若分兵救涪县,钟会便可乘虚而入;若是姜维死守剑阁拒不增援,那么蜀汉后方兵力根本不是我的对手。

邓艾将计划上奏后,司马昭同意了其所请。十月,邓艾趁着姜维被钟会牵制于剑阁,率兵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钟会也派部将田章等跟进。

所谓的阴平小道,实际上就是一条荒无人烟的高山深谷,不仅难以行进,而且无法携带粮草辎重。邓艾率军南下后,一路身先士卒,率兵凿山开路、修栈架桥,将士们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抵达马阁山,却发现前方道路断绝,更要命的是魏军粮草耗尽,一时间进退不得。

为了避免全军困死于深山之中,邓艾竟然以毛毯裹身,率先从山坡上滚了下去,将士们见状也都有样学样,纷纷从山坡上滑下,这才重新找到道路,走出了深山。

就这样,在穿过七百多里荒无人烟之地,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后,邓艾终于率军通过了阴平险道,抵达了江油。江油守将马邈猝不及防,旋即不战而降。

江油失守后,刘禅急派卫将军诸葛诞抗击邓艾,双方于涪城发生激战,邓艾击溃诸葛瞻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双方于绵竹再战,邓艾又大败蜀军,斩杀诸葛瞻及张遵、黄崇等人,攻占绵竹后,邓艾率军直扑成都。

得知诸葛瞻战败身死,蜀汉各地人心浮动,诸县长吏多有望风而降、弃官而走者。虽然蜀汉各地仍有据城死守者,且姜维也在率军回援,然而成都朝堂却已是人心惶惶,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建议南逃南中,也有人建议东投东吴,光禄大夫谯周更是力主投降,群臣多有附和。同年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建议,开城降魏,并令姜维等人投降,蜀汉至此灭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