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特朗普加征关税
发布日期:2025-10-11 02:57:30 点击次数:115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这次挥向了药瓶子、沙发和卡车头,可业内人却偷偷笑了:这场仗,中国企业居然能“躺平”看戏!

美国总统特朗普又在全球贸易圈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9月25日,他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从10月1日起,美国将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关税,家具征收30%关税,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

消息一出,全球市场震动。但令人意外的是,多位业内人士却表示:“对中国企业没什么影响,欧洲受影响较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场关税大战背后的真相!

药瓶子战争:100%关税为何对中国药企影响有限?

听起来100%的关税简直是致命一击,但中国药企似乎并不慌张。原来,特朗普这记重拳主要打在了“专利及品牌药品”上,这类药通常价格昂贵,有专利保护。

那么,中国药企为何能“幸免于难”呢?

首先,中国的药品出口额在全球并不靠前。2024年,中国药品出口额仅位居全球第16位,与美国3070.5亿美元的药品进出口总额相比,中国的545.6亿美元只是零头。

更重要的是,中国创新药出海美国的两个“明星产品”——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和传奇生物的CAR-T疗法,都采用 “美国生产、美国销售”的本地化模式,根本不受进口关税影响。

就好比在中国开麦当劳,虽然品牌是美国的,但肉饼和面包都在本地生产,不需要从美国进口,自然不怕关税影响。

欧洲药企:为什么他们“躺枪”最严重?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制药业正面临直接冲击。美国品牌药中73%来自爱尔兰、德国和瑞士等欧洲国家。

爱尔兰更是欧洲制药的核心枢纽,2024年对美国的药品出口额达到444亿欧元,占其对美出口额的60%以上。特朗普这一拳,可谓结结实打在了欧洲的“七寸”上。

更绝的是,特朗普还留了一手:如果某公司正在美国建造制药工厂(包括破土动工和在建),则无需缴纳加征的100%关税。这招“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正在迫使众多药企加速将产能转移至美国。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制药巨头宣布在美国大规模投资。诺华计划在5年内对美国基础设施投资230亿美元;阿斯利康宣布将在2030年前向美国投资500亿美元。欧洲药企的“美国制造”浪潮已经到来!

家具和卡车:中企早已练就“金钟罩”

除了药品,家具和重型卡车也是本次关税的重点目标。但面对这些关税,中国企业似乎早已练就了一身“金钟罩”功夫。

回顾2025年初以来,特朗普政府已分几轮将中国输美商品平均关税增加到145%,个别品类高达245%。相比之下,30%和25%的关税增幅简直“小巫见大巫”。

更重要的是,中国外贸企业经过多年贸易战的“洗礼”,已经摸索出一套应对之道:有的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有的则加速市场多元化布局,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例如,不少跨境电商企业正在加速布局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东南亚2024年电商交易总额达1,590亿美元,同比增长15%;预计2025年将突破1,860亿美元。“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已成为中国外贸企业的生存法则。

全球供应链大洗牌:谁才是最终赢家?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引发全球供应链大洗牌。但有趣的是,这种洗牌并非简单地将产业从中国转移到美国。

一方面,部分低端产业确实出现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和高效率的供应链,使许多高端制造业和对供应链响应速度要求高的产业仍选择留在中国。

以苹果公司为例,尽管有将部分产能转移的声音,但最终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依然庞大,因为离开中国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其产品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同时,中国正在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网络。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因无法承受美国“对等”关税压力,更倾向于和中国加强贸易往来。

小结:关税大战背后的真相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看似来势汹汹,但对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影响却大相径庭。中国药企因出口量有限和本地化生产策略“因祸得福”;欧洲药企则因高度依赖对美国出口而首当其冲。

这场关税大战的背后,是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正如专家所言:“短期会带来影响,但中国经济韧性强,如果应对得当,总体风险可控”。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欧洲化妆品、法国干邑白兰地等商品在美国市场可能涨价。但全球贸易的博弈远不止于此,供应链的重塑将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能否真正重振美国制造业?全球供应链将如何重构?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回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在这场贸易战中独善其身。

未来已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