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怎么着?
就在全世界都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警报快要拉响的时候,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列舍特尼科夫,跑来跟咱们这边开会,聊了一圈,最后只提了一个要求。
就一句:“任何第三国都无法禁止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贸易”。
听听,这话说的,客气中透着一股子理所当然。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公司在谈合作条款。
但在当时那个节骨眼上,这话简直比任何军事宣言都来得有意思。
西边,炮火连天,北约的“战斧”导弹都快要送到家门口了;东边,却是云淡风轻地在确认“咱俩的生意照做,谁也别想搅和”。
这画面,是不是特魔幻?
让我们把时间稍微往前倒一倒。
就在几天前,俄国外长拉夫罗夫,那位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外交官,在联合国的场子上,几乎是把剧本给撕了。
他不再用“代理人”这种模糊的词儿,直接点名北约和欧盟:“你们,就是在借乌克兰的手,跟我们打一场真正的战争!”
好家伙,这话一出,现场估计连空气都凝固了。
这相当于在国际外交这个大舞台上,有人直接把桌子给掀了,把底下藏着的刀枪全亮了出来。
而就在拉夫罗夫“开炮”的同时,克里姆林宫那边,普京签下了一份秋季征兵令,13.5万名18到30岁的年轻人,准备入伍。
这个数字,比春季那波还多了两成。
这哪是例行公事,这分明是往一个已经快要沸腾的锅里,又浇上了一勺滚油。
紧接着,覆盖乌克兰全境的大规模空袭,就成了这份征兵令最直接的“暴力解读”。
气氛都到这份儿上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能闲着吗?
当然不。
副总统万斯不痛不痒地来了句,华盛顿正在考虑乌克兰对“战斧”巡航导弹的请求。
哦,还特别“善解人意”地补充道,这笔钱,欧洲的盟友们会掏的。
瞧瞧这手腕,美国人负责点头批条子,欧洲人负责掏钱买单,乌克兰人负责上阵操作。
这“业务外包”玩得贼溜,风险完美转嫁,自己稳坐后台看戏,顺便还能卖卖军火。
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可“战斧”这玩意儿,真不是闹着玩的。
2500公里的射程,意味着从乌克兰腹地发射,就能直接威胁到莫斯科,甚至能摸到乌拉尔山脉的战略后方。
这就好比,你邻居家的院子里,突然多了一门可以直接轰塌你家客厅的大炮。
你说你慌不慌?
所以啊,回头再看拉夫夫罗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那场一个小时的“闭门会谈”,就显得特别可笑。
你能想象那场景吗?
两个人,背后的老板都在磨刀霍霍,他们却隔着一张锃亮的桌子,心平气和地念叨着“寻求和平解决方案”。
那杯咖啡,喝起来估计都有一股火药味儿。
西边的军事压力一浪高过一浪,欧盟甚至还琢磨着在边境搞一道“无人机墙”,活脱脱一个21世纪的电子版“铁幕”。
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境地下,普京把目光投向了东方。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列舍特尼科夫那句看似平淡的话,压根就不是说给我们听的。
那是在隔空喊话,是说给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听的。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那套经济制裁的把戏,想用绞索勒死我?
省省吧。
只要中俄贸易这条能源和商品的“生命线”还在,我这头熊就倒不了。
这才是整盘棋里最关键的一步暗棋。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乌克兰的战场上时,真正的胜负手,可能早就摆在了经济的牌桌上。
军事上的对抗是面子,经济上的联通才是里子。
所以说,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特朗普团队那边,一边让万斯放话给“战斧”,一边又让鲁比奥留着外交的线;一边骂俄罗斯是“纸老虎”,一边又给乌克兰画“收复全部失地”的大饼。
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战略,就是要把你搞糊涂,让你摸不清底牌,逼着你做最坏的打算。
那么,克里姆林宫的最坏打算是什么?
或许就是那13.5万名即将穿上军装的年轻人吧。
这盘棋下到这,是越来越惊险了。
每一个玩家都在加注,谁也不肯先眨眼。
而我们这些看客,也只能备好瓜子,眼睁睁看着这历史的车轮,不知道下一个转弯,会把我们带向何方。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