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年度报告发布会上热议的议题,其实看似高深莫测,仔细琢磨下来还真有点“吃瓜群众”的共鸣时刻。中规院说得头头是道,什么“双循环枢纽城市”“中介城市”“全球网络韧性”之类,一看就是知识水平爆表。但别慌,咱们小白也能大致摸到门道:翻译一下,这不就是重新分工、强化合作、内部外部都要兼顾的意思?
尤其是院长王凯提到的全球“动荡”背景,在多个领域有点像是各家饭馆开始各做各的招牌菜。美国的“实体清单”“友岸外包”,还有芯片管控这些玩法,像极了一个大厨怕别人偷方子,干脆掀桌子自己做。可问题来了,吃饭圈儿都分了,这饭味还能调和得了吗?全球城市间之前讲究的“效率至上”,这一套操作直接改成了“隔壁有啥不要问,我做我的韩式泡菜”。全球化的节奏调慢了,这对每个城市无疑是一个大考验。
这时候《“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横空出世,不愧是“解题锦囊”。报告里的“中介城市”和“双循环枢纽城市”这两个关键词一出场,好像是竞速赛场上两种车手角色的分工,一边是耐力型选手,凭着中立与穿透力架起起全球协作桥梁;另一边是技巧型选手,牛哄哄地打通内外线,效率和链接能力都爆表。听听上海、深圳这些熟脸的表现,果然“全球化学霸”的角色依然霸气侧漏。
再看全球创新网络那块,巴黎、香港这些中介城市的“边界穿透能力”这词,简直就是去年世界杯的“金靴奖”一样重要。这些城市成了知识流和技术协作的电缆插口,不光自己拉得动全球创新,还能帮助别人破圈,堪称跨群体知识流动的超级经纪人。中美城市在生产和服务网络里的双雄争霸状态也是另一个看点,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城市,孟买、圣保罗居然也变成了新锐一派,这“大潜力股”的成长速度让人瞧着有点羡慕。
如果说全球格局的变化像一场棋局,那产业链的重塑则是重新布阵。奥斯汀、东京、慕尼黑、上海这些熟脸的枢纽节点,已经按部就班开始了他们跨越地缘边界的“大棋手”角色。这背后不难看出城市之间的“云竞赛”状态,谁能成为核心节点,谁就能占据全球话语权。
当然,全球联通设施网络的部分更直接,地缘政治这把刷子简直划得飞快。比如俄乌冲突改变的空域格局,硬生生给亚欧跨洲航线加了个新剧本,这种突发事件告诉我们:别小看地理枢纽城市的战略地位,现实中首尔、迪拜这些地方的集散能力,让货运和人员流动都乖乖排队。说到这里,有没有感觉这些城市像机场管制员,每天挥着小旗指挥出入?
报告还特别点出了“双循环枢纽城市”的重要性,比如北京、广州,甚至成都、武汉这些区域性中心城市。大白话来说,这些城市不光得对国内经济网络“柔中有刚”,还要对国际网络“直来直往”。张圣海的看法的确有些道理,内陆城市不光要搞点交通和物流上的花样,还得提升本地科创体系和服务吸引力。毕竟,一个优秀的枢纽可不只是能跑货,还得能留住人。打个比方,这就像你开个火锅店,好吃、便宜这两条都得满足,才能让食客留下来刷满小料钱。
最后还有专家们关于产业园区、新质生产力的种种高论,听着难免脑瓜疼。但其中一个思路很清晰:城市发展不能搞“一刀切”,换句话说就是别指望所有地方都蹴鞠踢出一脚世界波。像那种点对点的产城融合发展,才是下一阶段的“种子选手”。发展的是自己,跟全球挂钩的是产能合作和资源流动,这不就是中国特色“国际朋友圈”的发展逻辑嘛。
不过话说回来,每个城市都想成为“能动者”,成为全球“韧性建筑师”,但现实里可没那么简单。如果你是一个城的管理者,你会怎么在竞争中突围?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所有的城都能找到自己的路径,而这个动荡的全球化也能不战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