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赛车的人,或许很难想象一个明星演员会站上超级跑车锦标赛的领奖台,而后还能引发全网热议。2025年9月21日的上海国际赛车场,传出了演员王一博驾驶85号赛车获得AM组别第三名的消息。一时间,雷军转发王一博更是冲上微博热搜。这场赛事为何惊艳四座?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拨开层层迷雾,为你揭晓赛道内外的这场速度与激情。
赛车赛道上,对抗从不息。无论是职业车手,还是明星参赛者,谁都想在弯道中超越对手、站上领奖台。但争议也无处不在。冲刺时的每一个超车动作都能点燃车迷的欢呼,但同样,有人质疑:明星的加入,是否只是在“秀”,而不是纯粹的竞技?王一博,这位既是演员又是车手的“斜杠青年”,在Aspiring赛车队的表现无疑是亮眼的。但在队友潘君临的助力下夺得第三名后,依然不缺怀疑的声音。有人认为,他是“流量”抢了“实力”的风头。抛开光环,王一博的赛车成绩到底值几分,这场扣人心弦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王一博并非第一次站上专业赛车领域的聚光灯。2024年10月,他在GTSC系列赛珠海站GT3组别摘得一冠一亚;短短半年后,又在宁波国际赛道的China GT上斩获亚军。回到2025年的上海收官战,不仅考验他的个人水平,更考验整个赛事的公信力。对比众多职业车手,如张志强、谢欣哲等,他是兼具明星与选手双重身份的“另类角色”。
他并非一时兴起的“赛事打卡者”。早在2020年的珠海摩托车比赛中,他便以85号赛车手身份亮相,却因最后一圈摔车引起热议。从摔车到登顶,这一路并非简单的逆袭,而是时间与汗水的积累。有一位资深赛车粉丝在微博留言:“明星的光芒或许让他获得了更多目光,但技术绝不会撒谎,他的成绩值这个掌声。”
而从围观人群来王一博无疑起到了带动作用。不少原本对赛车运动毫无兴趣的观众,开始了解赛事规则、讨论弯道技巧,甚至爱上了这一充满速度与激情的运动。“原来赛车不是有钱人图乐呵,而是挑战自我、对抗极限的竞技!”不少新粉丝如是感叹。
鲜花与掌声从来伴随着质疑。网上质疑的声音层出不穷,“明星来玩票性质的运动,能有多专业?”更有老资格的车迷冷嘲热讽,“赛车这种竞技运动,是靠轮胎和油门拼刺刀的地方,不是靠卖脸得到掌声的地方!”
质疑声中,还引发了关于商业化与竞技精神的讨论。这些年不少体育赛事因为明星的参与,逐渐成为了流量经济的放大场,反而让真正热爱这项运动的人感到些许失望。“一个演员能磨练出多少技术?还是把跑车当作生活的另一件华服来穿?”有人如此发问。而对于同场比赛的职业选手来说,即便大家在成绩单上公平竞争,但一博这样的明星选手,无形之中分走了原本属于专业车手的关注度。
但这些声音是否公允?说王一博的成绩是外界因素“扶上去”的,很难站住脚。车圈知名赛车评论员苏杰表示:“光靠流量,赢不了一场比赛。你站在赛道上,一圈就是5公里,风噪和轮胎爆裂的风险能说明一切。”只这样的辩驳依然无法彻底打消大众心底的疑问——明星车手与职业车手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就在所有人都陷入流量与竞技精神交锋的争论中时,有一个可能被忽略的小细节浮出水面:王一博的队友潘君临的角色,是否在比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人都把目光聚焦在王一博身上,但真正深究一下,他与团队的默契才是胜负的关键。
一支优秀的赛车团队,就像一个战时指挥部,无论是车手还是战术安排,缺一不可。有内部报道指出,整个Race Box团队(赛车维修及运营团队)对王一博寄予厚望,但同样要求严苛。潘君临,一位经验丰富的车手,不仅在训练时协助年轻选手提升驾驶技巧,还在比赛分段中成功守住多个回头弯的关键优势。王一博的单圈成绩固然抢眼,但如果没有队友的支援和战略设定,他是否还能冲进前三,依然成谜。
这类“双人合作”的赛制反而为运动注入了更多看点。有网友用:“团队作战让比赛变得更有味道,但个人表现要经得住放大镜的检验。”王一博能在高手如林的赛道上完成自己的使命,不仅是一场“逆袭”,更是一场实证,用行动回应了质疑:即使是流量明星,也可以是赛车手。
但话题并未因此消停。舆论和观众时常健忘,当热搜褪去、赛道归于平静时,王一博是否仍能保持自己的赛车手身份,成为了悬而未决的难题。长久以来,不少明星的“跨界行为”往往带有短暂效应。当赛事班底撤离,当舞台灯光熄灭,他是继续精进赛车水平,还是回归主业,继续奋斗于娱乐圈,这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更大的问题还在文化融合上。赛事发起方一直尝试通过明星带动大众关注赛车运动,但同时也面临一个难题:大量的新车迷是否真的打开了赛事市场,还是因为追星而来的“浅层用户”?如何留住这些目光,或者用“赛车精神”感染更多人,这不仅是赛事方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王一博和其他明星车手不得不面对的责任。
赛车的普及性在国内始终受到条件限制。高昂的成本、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民众对赛车的误解,使得赛事在普及过程中充满重重困难。即便有明星愿意承担风险聚焦于此,这是否就能成为行业复兴的转折点?各方的意见众说纷纭。
王一博走上赛道,是一种突破。但突破的责任,远比“获奖”复杂得多。他是否真的代表了中国赛车精神,一时间成了备受关注的焦点。但如果纯粹用成绩来为他下定义,不免狭隘。反过来说,这三名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大,只有他在未来继续深耕车手身份才能给出答案。
玩票、流量化或带动新风潮,答案如何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场“明星+赛车”的实验能为行业输血多久?
王一博的成绩,究竟是个人实力的体现,还是团队协作下的“公关成绩”?对专业车手来说,这样的明星跨界是推动了赛车运动,还是稀释了竞技精神?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更期待明星的表现,还是更尊重那些“无名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