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家上市公司因为高管短线交易和股价波动,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件事可谓是一部“大戏”,既有资本市场的规定被冲撞的惊险片段,又有公司股价“过山车”式的戏剧性波动。而这次的“主角”,是辛巴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荀静。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荀静的操作。她在短短一周内频繁买入和卖出辛巴科技的股票,买入13.39万股,卖出63.2万股。这种“快进快出”的手法直接违反了《证券法》第44条关于短线交易的规定。江苏证监局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立刻出具了警示函,并且将这一事件记入了证券期货市场的诚信档案。说直白点,这是给资本市场的所有人敲响了一记警钟:玩股票可以,但别把自己玩进“黑名单”里。
但问题是,高管短线交易只是辛巴科技的“前菜”,公司股价的波动才是正餐。8月份的时候,辛巴科技的股价就已经表现得很“出圈”,每个交易日都有种坐上跳楼机的刺激感。公司也算是“不装糊涂”,第一时间宣布停牌核查股价波动,还承诺要维护投资者利益。可等到9月初,股票依然没复牌。理由呢?“各方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这话看起来没毛病,但实际操作也就等于“咱再等着点吧”。
再翻翻辛巴科技的业务背景,公司主要做光伏钢化玻璃的研发和销售,说白了,这是一家与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挂钩的公司。如今新能源行业热得发烫,所以辛巴科技的定位也算有卖点。但是,光靠行业背景吃老本显然是行不通的。股价这么会“蹦迪”,停牌期间的公告又显得模棱两可,这只会让投资者更加不安。难怪有人戏称,“辛巴这只股票,简直把玻璃的易碎性过渡到了资本市场”。
主任的资本市场手段和公司治理问题值得每一名普通投资者深思。为什么这些高管总觉得可以在规则的边缘跳舞?是对规则的探索,还是规避处罚的侥幸心理?反过来,资本市场的监管是否也需要进一步改革,让这些“聪明人”无隙可钻?
资本市场从来就不是儿戏,光靠一时的侥幸或炒作终究不是长久之道。企业经营必须建立在合规自律的基础上,否则象征性的停牌和模糊的公告只能把信誉一点点消耗掉。也许,这件事最大的启示在于:一家公司如果连管理层都不守规矩,让投资者拿什么去信任你?
最后,读者不妨想想,高管短线交易、公司股价停牌不明,有多少人在为董事长的操作买单?到头来,投资者既输了钱,又输了信任,谁来为这些损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