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10月1日的清晨,当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还在晨雾中朦胧照影,不少中国人却发现,今年的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场“生日派对”,似乎没以往热闹。往年那种街头巷尾的大红横幅、人人脸上写满笑意、社交网站刷屏式的祝福,今年却有那么点安静。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纪念日的气氛有了这种微妙的转变?更耐人寻味的是,天安门广场出现了孙中山画像,这直接划开了一道历史谜题:“谁才是新中国的‘国父'?”这一问,像丢石子进平静湖面,激起一圈圈波澜。中国人心中,到底认同谁?这个问题,不妨来认真八一八。
支持毛泽东的人一锤定音:没毛主席,哪有新中国!毛泽东带领共产党打下江山,开天辟地,才有今天的中国。而另一派却强势反击:别忘了孙中山,没有他的辛亥革命,哪能有后头这出好戏?孙中山被誉为“国父”,他的三民主义现在还在教材上写着呢。两边说得都挺有道理,但这问题可不是一锤子买卖。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疯狂留言:孙中山照片挂天安门,难道新中国“国父”要换人?正当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媒体只是轻描淡写地给了个“纪念先贤”的解释,却只抛给大家一个无解的谜团。这背后,究竟有几个瓜等着吃下去,还没人敢说准。
回头捋一捋,中国这七十五年真是跌宕起伏。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实现独立,百废待兴。土地改革让农民翻身做主,扫盲运动让文盲稀里哗啦读起了书,高铁和高楼拔地而起,国际地位也是一天高过一天。很多人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话基本没毛病。但也别一刀切。有人分析,其实孙中山辛亥革命才是拉开序幕的一声锣,把“睡狮”叫醒,结束了几千年皇帝轮流做的老时代。老百姓其实最关心他关心谁能让日子更好过、谁能让孩子有学上、谁能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街头的一个大爷说得实在:“我不管谁是国父,只要今天买菜不用排长队,谁都能当老大。”有意思的是,但凡提到这些先贤,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
表面上这场关于国父的争论,好像一轮下来没谁占绝对上风。孙中山画像被摆上天安门,一时间媒体集体保持“低调”,官方也没给出坚定的一锤定音。广场上的花篮排得整齐,游人依然摩肩接踵,不管你吵得多热闹,生活照样过。但细想,真这么简单吗?背后其实还藏了不少不安定因素。网上就有人唱反调:历史不能只记住解放和建国,应该更宽泛地看整个民族觉醒的光辉历程。有人抬出谭嗣同:“百日维新失败,他宁死不屈,不也是一面旗帜?”这让人眼前一亮,似乎历史上的每一位“推门人”都应被铭记。可现实中,这样的包容和共识远未真正达成。
争论突然激化,有媒体披露,今年纪念日仪式上特意着重纪念谭嗣同。一颗不那么起眼的“历史遗珠”被搬上大舞台。原先围绕“毛泽东是国父还是孙中山是国父”的直线PK,被这一张新牌打乱。大家猛然记起,谭嗣同当年倒在菜市口,留下一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呐喊,鲜血浸成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底色。社交圈突然刷屏:“没有谭嗣同,就没有后来者觉醒。”一夜之间,“谁是国父?”“谁是真正的启蒙者?”成了连知识分子和普通网民都争得脸红脖子粗的全民辩题。有人甚至开始追问:革命精神到底是谁传下来的?一时间人们又回头扒起杨昌济、蔡锷、朱德和毛泽东之间那些师生传承、家国情仇,把一个简单问题砸成了学问山。
讨论慢慢偃旗息鼓,大家似乎打了个平手,但看不见的矛盾反而更深。有人觉得,既然现在摆出那么多人画像、纪念那么多先贤,是不是“国父”这顶帽子变得不合身、不重要了?也有人信心动摇:“是不是谁都不能一锤定音,说‘他'就是新中国的开创者?”文章和微博上又冒出新观点:这些先贤跨越死生,留下精神火种,但时代变了,现在的现实问题谁来解决?更麻烦的是,有的历史老梗突然跟现实碰出火花——不论是什么“国父”,普通人更关心房价、工作和未来。社会分歧反倒因为这场看似平静的争论,被重新摆上台面。外有国际压力,内有民众情绪,节日的气氛也就“稀释”了许多。
说实话,这场“谁是新中国国父”的争论,咋看怎么都有点滑稽。历史从来不是独角戏,孙中山、毛泽东、谭嗣同、蔡锷、杨昌济...哪一个不是“自己干自己受”的硬汉?你说毛主席开天辟地,那孙先生临危受命推翻帝制就不重要了吗?你说谭嗣同是种子,那后来人就不是花?现在把“国父”这个词越炒越热,好像非得让一人独占光环,反倒像小孩分蛋糕,非要争个你多我少。现实就是,谁都想当C位,谁都说自己更有资格,最后其实是“各占一席”。你要真照网上那些正义使者的说法,你还指望今后清明、五一、十一可以分出谁家孝心最大?还不是觉得一种说法最保险?拿“伟大”说事,恨不得每次都上纲上线,光看脸谁敢拍板?真要夸的话,每个名字都能写满大街小巷,咱中国历史能少谁?
看完这么多段子和真事,我就想问一句:这“国父”名头,到底该归谁?是孙中山那样革命前夜推门的人,还是毛泽东那样一锤定音建国的老革命?还是该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什么革命觉醒、师承渊源,大家都是过客,帽子给谁戴都行?毕竟有人觉得国庆节最该感恩的,是让饭碗满当、孩子上得起学的那些“无名英雄”,不然光靠一个头衔、一个名词就能让我们更幸福吗?你觉得,历史该记住一位“国父”,还是该记住一串不断传递火种的名字?说出来,说不准还有更多被忽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