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美国发起的贸易对抗,在交锋半年后,竟被其国内资深评论员宣告:中国正在赢得这场由特朗普主导的战役。这个结论,与特朗普年初“轻松战胜中国”的自信宣言形成鲜明对比,不禁让人深思,这半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数字说了实话
经济数据是衡量这场较量的最直接指标。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平均增长达到5.3%,甚至超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预测的4.8%。这背后,是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提供的有力支撑,内需的持续扩大让经济对外部波动的依赖度大幅降低,从日常消费到高端制造,各行各业都感受到了国内市场的强劲动力。
而美国经济,同期仅增长1.25%,显得力不从心。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关税政策,直接导致美国国内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从家电汽车到食品杂货,甚至医疗用品,无一幸免。消费者面对物价攀升,消费意愿明显受挫,这对美国国内消费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要知道,消费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动能减弱,直接拖累了整体经济表现。
企业也承压,关税大幅增加了生产成本。很多依赖进口原材料的美国制造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多资金,这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使得企业在扩大生产和研发投入上变得更加谨慎,甚至部分企业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进而影响了就业。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5月至7月期间,美国仅新增了10.6万个就业岗位,远低于此前三个月的38万。
同时,美国通胀率仍在高位徘徊,有数据显示,每户美国家庭每年因关税损失2400美元。反观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1%。对美出口依赖度则出现显著变化,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这体现了中国在拓展多元化海外市场方面的成效。东盟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占比超过15%。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外部结构正在调整。
政策失算反助攻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马克斯•布特直言不讳地指出,特朗普政府削减外交预算、对外援助和科研投入等举动,无异于“送给北京的礼物”。这种自我收缩,实实在在地削弱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在一些全球性议题上,美国不再像过去那样积极主导,这反而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空间。
比如,美国减少了援助资金,让一些原本依赖其援助的国家陷入发展困境。而中国一直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开展对外援助与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此举严重破坏了国际合作的既有秩序。但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各项工作。
这使得中国在这些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在全球规则制定方面获得了更多话语权。全球有154个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对华贸易实现了逆势增长,印证了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预算深陷党争泥沼时,中国深圳-新加坡直连量子通信网络已于五月启动建设。
此外,美国政府曾威胁关闭“美国之音”,而中国的CGTN阿拉伯语频道已经覆盖了中东22个国家,国际传播格局正在悄然变化。这些对照鲜明的事实,构成了对特朗普政策效果的直接反思。
科技前沿新格局
在多个先进技术领域,中国已经展现出超越美国的态势。以电池技术为例,中国在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在太阳能电池板领域,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生产到电池板制造,再到系统集成,各环节都具备强大竞争力。中国太阳能电池板产品以其高质量、低成本的优势,在全球市场广受欢迎,推动了全球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电动汽车产业更是发展迅猛,中国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不断推出极具竞争力的车型,在续航里程、智能驾驶、车辆性能等方面持续创新突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并在技术创新驱动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区逐步打开局面。无人机领域同样如此,中国的大疆无人机在全球消费级和专业级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它凭借先进技术、稳定性能、丰富功能和高性价比,赢得了全球用户的青睐,不仅在摄影、测绘、农业植保等民用领域广泛应用,也在一些特殊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了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领先水平。中国在这些先进技术领域的领先,并非一蹴而就。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引导大量资金投入研发。
企业积极响应,加大投入,培养吸引了大量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发力,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使得中国能够在先进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逐渐走在美国前面。甚至,美国限制芯片出口的政策,反而间接促使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三号”问世。
同时,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生物医药公司的限制导致其被迫裁员,而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第一季度引进外资同比增长29%。中国的稀土管控反成了谈判筹码,技术上的“卡脖子”则倒逼了自主芯片的研发,这些都加速了其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
贸易战的真实账本
马克斯•布特的言论,更像是一种警醒。他认为,傲慢自负的政策犹如“经济七伤拳”,最终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美国媒体的观点值得玩味,他们并非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是其优势,反倒将美国自身的外交瘫痪、预算削减以及战略短视,描述成中国“躺赢”的助攻因素。这恰恰说明,与其说中国“赢了”,不如说美国正在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代价。
中国从未把贸易博弈看作是一场“赢家通吃”的较量。当14亿人口的消费引擎全面启动,当“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扩展到150多个国家,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增量共享”,而非“存量争夺”。中美贸易额在看似封锁的环境下反而逆势增长,今年前五个月同比上升3.2%,就是最好的证明。
正如国际贸易组织专家所言:中美两国的经济血管早已交织在一起,强行切割只会导致双方都受损。中国也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关税战打不垮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当美国选择“退群”时,中国则积极“建群”,金砖国家已经扩至15个成员。这些都显示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理念。
笔者以为
综合来看,马克斯•布特的结论,虽然掺杂了对特朗普的批判以及希望美国调整政策的复杂考量,但它确实反映了贸易战背景下中美力量对比的实际变化。这场交锋,与其说中国获得了胜利,不如说是在外部压力下,中国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自主创新能力,并深化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多边合作。而这种韧性与开放,或许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所在。贸易战的结局不应只停留在谁赢谁输的计算上,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促使全球重新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稳定的经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