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身为状元他文能治国武能立业,师从范仲淹,包拯因为他连升六级
发布日期:2025-07-20 19:12:01 点击次数:147

刚站上仕途顶峰,风光无限的王尧臣,就被命运吩咐了一道难题。肉眼可见的荣耀刚端上桌,还没来得及细品,硬菜——饥荒闹事、饥民盗仓——就被扔到面前。

那个冬天,光州的百姓连干粮都吃不上,不少人被逼得揭竿而起,抢官仓粮食救命。

朝廷震怒,命令地方按律办事,尤其是主使者,几乎是一条命算一条数,刀落就斩。办差的官员,动辄就是武断甚至残酷的镇压。这按常理走,是最保险的选择。

可王尧臣没有顺水推舟。

他瞪着那一纸杀气腾腾的圣旨,转身抖落衣袖,直接递上一份敢于“不讲规矩”的奏疏:这些盗仓的罪民,本质上只是被逼到绝境的饥民。这是朝廷施政失误的苦果,不该把刀举到民头上。

杀一百个饥民,能解决饥荒?王尧臣很清楚,头都砍断了,也垒不出一袋粮。他顶着压力请仁宗减刑、免死。天下答应,王尧臣要负责。这事要砸锅,他第一个掉脑袋。

这胆子,说实话,换现在的打工人去跟董事长拍板指正,也就是“勇送辞职信”那种劲儿了。

仁宗没有翻旧账,反而点头撑腰。这一场危机,反倒因开明得了善果。

事情到这,其实给很多人提了醒。

有时候,当一切溃堤的时候,第一步不是拿鞭子,而是先问问:谁把坝口开的?

王尧臣不是只嘴上讲仁义。这份担当,背后三十年修炼有成,科举状元做底色,范仲淹、韩琦这些大牛都是同期同学,圈子里不是吹牛皮,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二十四岁高中状元,风头无两。跟韩琦、包拯、文彦博、赵概同榜,有人称那年是“宰执榜”,从政坛猛人扎堆就能看明白。

王尧臣出身世宦之家,家学渊源,业务过硬。刚出来就是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含着金钥匙进职场的那种背景。结果叔父王冲闯了祸,他被牵连,贬到光州。纸面上是倒霉,其实也是天给他一次验证所学的机会。

光州饥荒事件,是王尧臣“仕途剧本”里一次重大节点。

但王尧臣就敢干。他理解底层的苦,也知道制度的冷。饥民不是职业盗贼,法律不是冰冷无情的刀斧。他那份上疏,就是要提醒朝廷:治国之本,不能靠杀戮做药引子。

他这人,乱世不糊弄,升官不投机,是“范仲淹门下学历加持”的范本。

被仁宗亲自表扬后,王尧臣在京都又起高官。可天知道,这种敢直言进谏的人,往往树敌一堆。比起会拍马屁的“油滑人精”,他选择了做一个合格的“老实人”。

有意思的是,他不仅讲仁义,还真有手腕。

等到西夏元昊时,领军来犯,放话“要么掠财,要么夺地”,气焰简直是嚣张到极点。边事情推到他出面:仁宗让他做陕西安抚使,防线最要紧的地方交给了王尧臣。

你想想,隆冬时节,冰天雪地里调度兵马,他先请免关中两年租赋。什么意思?没粮食,兵民就饿得虚,防线再厚也经不起一枪一炮。放下租赋,是要让老百姓先安心,边民不乱,军心才稳。

这跟企业裁员时不先断员工饭碗一个道理,稳住人心,才有后面的牌可打。

巡边巡到冒雪、顶风,一边仵作般剖析宋夏军事优劣,一边定战略,主张集中兵力、据险死守。你说他是科举高才子没错,但更像一位懂人性更懂操盘手艺的战略家。

韩琦、范仲淹这样的将帅,都是他保荐、协调出来的。熬过好水川那种硬仗,撑得住场面的是王尧臣撑后的定心丸。

在官场,讲正义容易,做正义难。身边人有没有见过面?是不是自家亲戚?有时候,能不能公正,就看你怎么做分寸。

殿试分状元那年,一个状元卷子写得极漂亮,刘敞出线,已经板上钉钉。偏偏王尧臣以考官身份,不惜力荐反对,硬说“我是他表兄,这事不能让外人起疑”。他哪怕跟自家兄弟当面下不去台,也不肯让皇帝名声沾灰。

不少人会讲家族情谊,但唯有真正的大臣,才明白自己背后担的是天下公义。

你再看包拯初进仕途,刚做小官时,其实不怎么被看好。结果王尧臣巡察南方,却没有上门见这位同榜老友。外人都以为他不捧包拯的场面,可短短之后,包拯不显山不露水地官升六级,直奔皇帝身边。正是王尧臣一锤定音,让包拯得以直登青云。

有些提携,看的是人品与能力,不在于推杯换盏,处处显山露水。

王尧臣行事,讲的是尺度和底线。既能大胆直言,又能亲力亲为,得天独厚的学养辅以真性情。他的忠诚与正直,不是立个牌坊挂着显摆,而是在困难时敢为万民说话,关键时刻为国家争得一线生机。

天命到头,五十六岁的王尧臣病逝。仁宗辍朝一日,追赠高官,改谥“文忠”。

有人说,这是仁宗信任他的回报。可我更觉得,这份哀悼里,有一份惺惺相惜的惋惜。

历史就是这样,有人做着记录,有人葆有敬佩。流芳百世,不是靠讲几句漂亮话,也不是靠山头打压同僚,而是看困境来临时,敢不敢和稀泥、敢不敢为底层百姓抬起头,更敢不敢为大局“出大力气担大风险”。

王尧臣,就是那个“明知为难而为之”的人——一手托举过包拯,一手解救过饥民,一手挡下过战乱风雷。

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品。

看王尧臣的一生,其实问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身居高位,到底该为谁做事?为秩序、为自身利益,还是为那群看不见摸不着的普通人?

时代一直变,困境也不停轮回。可这一道选择题,总要有人硬着头皮作答。

留给后人的,不止是评价表上的官德、清名,还有一次次在大浪淘沙里亮出的底线。

你要问,王尧臣有何特别。我只能说,在很多人怕跌跤的时候,他敢于冲一把,把良心和担当扛在了肩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