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干了件特有仪式感的事儿。
我把那瓶快用见底的科颜氏“姜叶秋葵面膜”从冰箱里请了出来,放在灯下,就那么静静地瞅着。
瓶子还是那个磨砂质感的瓶子,绿得也挺清新脱俗,味道闻起来也还是那股子让人安心的姜味。
可我瞅着瞅着,愣是把它瞅出了一种“画皮”的惊悚感。
谁能想到呢?
你天天晚上恭恭敬敬涂在脸上的玩意儿,以为是“回春灵药”,结果里头可能掺了点工业染料,跟你家刷墙的腻子粉是远房亲戚。
这事儿爆出来的时候,我正在刷短视频,“老爸评测”那四个大字跟警钟似的。
当“苏丹红Ⅳ”这个听着像某种绝命毒师新款代号的名词跳出来时,我脑子里“嗡”的一声,比宿醉还难受。
苏丹红啊,朋友们!
这玩意儿在我记忆里,上一次大规模出镜,还是跟鸭蛋黄和辣椒酱搅和在一起,那都是快二十年前的老黄历了。
现在它居然“产业升级”,混进护肤品圈子里了?
这简直不是打脸,这是直接把消费者的脸按在地上摩擦。
你看这事儿闹的,科颜氏、花西子、Farmacy……一长串金光闪闪的名字,一夜之间全成了嫌疑犯。
平日里,它们是精致白领的续命丹,是月薪三千女孩咬牙剁手也要拿下的“小确幸”,结果呢?
关键时刻,它们露出的底裤,比谁都难看。
最逗的是出事后的众生相。
科颜氏的公关,突出一个“傲慢”。
“所有产品均符合国家标准”——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查出了又怎样?反正我手续齐备,你能奈我何?”
这姿态,高高在上,好像消费者的恐慌是什么无理取闹的噪音。
大哥,现在是你的产品里可能含有致癌物,不是我们鸡蛋里挑骨头。
你哪怕装个可怜,说句“正在查”,大家心里都好受点。
反倒是花西子这些国货品牌,求生欲拉满。
那款“桃娇鲜颜精华底霜”在风口浪尖上没撑几天,就灰溜溜地从旗舰店消失了。
还有且初、听研这些,立马滑跪,下架、送检,一套组合拳打得那叫一个麻利。
甭管心里怎么想,起码面子上,他们还认我们这群消费者是“衣食父母”。
可紧接着,一出年度最佳苦情大戏就上演了,所有品牌异口同声,唱的都是同一句词儿:“我们也是受害者啊,都是上游原料供应商骗了我们!”
听听,多委屈。
搞得好像他们是啥都不懂、误入传销组织的清纯大学生。
这话说出来,你们自己信吗?
一个年销售额几十上百亿的大集团,有最顶尖的研发团队,结果连自己买的原料干不干净都搞不清楚?
这就像你告诉我,一个经验丰富的缉毒警,分不清面粉和白粉,这不是搞笑么。
美妆这行当,猫腻多了去了。
“天然植物提取物”听着好听,但凡是业内人士都知道,这玩意儿颜色不稳定,还死贵。
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供应商,能给你提供一种颜色又正、效果又奇佳、价格还美丽的“纯天然”原料,你们的品控部门,就没一个人脑子里亮起红灯?
说白了,哪有那么多“毫不知情”,更多的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侥幸”。
只要检测报告上没有,只要不出事,那就皆大欢喜。
至于那一点点看不见的风险,在巨大的利润面前,不值一提。
我们掏钱,买的从来不只是效果,更多的是一份安心。
我们信任大牌,是因为我们默认它替我们承担了那份筛选和把关的责任。
结果现在才发现,这道最重要的防火墙,从一开始就是个摆设。
现在,东西下架了,报告也在路上了,但那个扎在心里的刺,却没那么容易拔出来。
我看着我梳妆台上那堆瓶瓶罐罐,第一次产生了怀疑。
这瓶主打美白的,里面会不会有荧光剂?
那瓶号称抗衰的,会不会加了什么激素?
这根本就不是一两个品牌的问题,这是整个行业的信任崩塌。
所以啊,以后别再傻乎乎地迷信什么大牌了。
有时候,它们塌房的速度,比你花呗账单来得都快。
现在,轮到你了,去检查一下你的化妆台,看看有没有“中奖”的?
评论区里报个名,让大家看看,这趟浑水里,到底淹了多少“自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