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英国海鹞机型风靡全球!中国1996年到手后,为何选择自行研制?
发布日期:2025-11-21 17:30:57 点击次数:125

1996年,一条渠道把一架退役的短距起降战机残件带回国内。

机身核心系统被拆除,实际留存的只是外壳、气动布局和结构框架。

制造单位缺少导航、引控、发动机控制等关键字系统,难以据此拼凑完整的可生产蓝图。

作为研究对象,这批材料提供了气动布局和座舱布局的直观信息,无法直接用于仿制生产。

这类机型源自六十年代末的设计传统。

进入九十年代后,速度、载荷与作战距离等关键指标已落后于新一代西方平台。

超视距能力缺失,航电集成水平落后,一系列对比使其难以胜任现代战斗任务。

对轻型航母与垂直起降方案的探索出现在技术评估初期。

小型航母的载机数量与作战半径难以覆盖远海防务。

蒸汽弹射的中型平台在理论上更利于承载重型舰载机体系。

载机库容量、作战覆盖范围的提升被列为核心目标。

同期的评估还涉及成本、维护与长期战备能力的综合权衡。

瓦良格号进入改造阶段,定位为训练型航母。

改造目标包括核心系统国产化替代。

蓝图分三步:一是实现训练用舰;二是建造具备实战能力的国产常规动力航母;三是引入更高水平的推进与弹射技术。

2012年,辽宁舰完成改造并进入列装序列。

2019年,首艘国产航母正式交付海军。

2022年,福建舰下水,搭载电磁弹射系统,成为舰载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

舰载机与预警机群共同构成作战网络,形成对远海目标的持续投送与防空支撑。

回顾1996年的回收事件,定位为学习与观察的机会,而非直接复制的起点。

海上力量现代化走出一条渐进提升的路径。

瓦良格号经验与后续的国产化创新结合,形成从训练用舰到综合性作战平台的跃迁。

歼-15与新一代舰载机、空警系列等协同作战能力,提升远海投送与防空态势的支撑。

核心在于以大平台为基础,完善产业链与自主研发能力,避免追随式的捷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