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母的命运,在近八十年的海上风暴中其实一直算是安全的。没有谁真正敢在大洋上打那艘庞然大物的主意——不是没人想过,而是全世界都明白,航母一旦有事,后头引爆的绝对不是小打小闹。这事实,本身就像悬在头顶的铁锤,谁都不敢让它落下来。你说运气好?其实不是。
尼米兹级航母,每一艘仿佛移动的城市,船员数近6000。万一沉了,按照美军自己的伤亡统计,伊拉克战争全程也不过四五千美国兵。而一艘航母下去,名单黑压压,数据直接爆表。世界足够冷静的时候,没人希望这个算盘真被掀开算一遍。所以表面平静背后,谁动谁心里都明白这水多深。
历史能给的教训其实也不复杂。1941年,英国海军胡德号在丹麦海峡被俾斯麦号一炮带走。那是一桩大事,舰上1418人殉难者多达1415,基本全军覆没。法利讲得直白,今天类似局面换到中国和美国之间,攻航母可不是因为有技术本事,而是这笔账真的算过,没有回头路。航母不是一般舰艇,背后牵连的,不仅仅是一场对抗或者政治博弈。进退之间,简直闷头撞南墙。
法利把可能情形分拆很细。他首先摆出一个极端假设:假如突然袭击,美军航母比如在台海或西太平洋遭解放军高超音速导弹饱和打击,直接失去战斗力。突然冷场,一切措手不及。美方当时会陷入极大的压力,公众情绪、盟友反应、舆论喧嚣难以预测,政治账瞬间翻开。这又算什么?警告?挑衅?还是摊牌?但更多的是一大家子都不敢脑补的失控结局。
又有第二种说法,局势其实已经失控,比如台海局势升温,战争已经爆发。在这个情景下打航母,等于“升级”,但大家或多或少已经有心理准备。美军有部署,有预案,国内气氛自会煽动,但远没有冷不丁来的震撼。戏开场的时候,人总比幕布拉上时要冷静一点。可是,难道真的有人能提前对失控设立闹钟?
还有第三种情况,有人说,不一定是国家出手,什么代理人、地区势力或者简陋武器突然“蒙对了”击沉航母。在大国博弈的剧本之外加一笔,结果却是最凌乱的。美国会瞬间变得尴尬——打谁呢?可又不能当场扔下家里的牌桌。怪罪谁都不是,动手又怕误伤大局,左右为难。可世事真会如此模糊?真打起来,最后可能也不是哪个国家的操盘手能全控的。
法利特别反复斟酌:解放军真有意攻击航母,军事账跟政治账得一块算。比如东风-21D跟东风-26,射程上千公里,速度堪比十倍音速。高空来袭,航母编队再自信,防空舰再密,谁敢拍胸口说万无一失?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都是极难拦截的类型,美军那些一环扣一环的防线,遇到这种组合拳保不准真顶不住。
有不少专业媒体和分析人士的数据支持这个判断。2022年美军参谋部就首次承认,舰队应对弹道反舰导弹还没成熟。网络公开情报,美国现役海基防空主要还是为应对巡航导弹而设计,弹道轨道的来袭属于新课题。远处看,解放军实际拥有这样部署密度的导弹,像一堵随时能翻开的墙。
战略推演总归冷静。少了一个航母,美军西太平洋空中拳头要萎一截。台海和南海本就紧张,这回美国空军得另想办法。可话又说回来,美军手头的远程轰炸机、陆基巡航导弹、潜艇依然在,整个打击系统不会一夜瘫痪。所以,一艘航母暂时出局,却未见得倾覆整个局面。
再说关岛的B-52,F-35,部署的弹药库存,美方手里不是没后手。空射巡航导弹各种类型都能覆盖中国东部数省。2023年环太军演现场还历来模拟全景反导,包括快速补给、机动诱骗、实时信息联通,每一个细节都用真家伙推过场。你看得出来,美军并不好惹,可从来就没有高枕无忧的。
中方同样没闲着。福建舰刚服役,山东舰一年几十次实弹巡航,南部战区主力航母经常“出海转一圈”,惯常练兵在西太平洋。2022年东风-26批量进入东部和南部战区,射程能覆盖第二岛链,美军关岛出海路线被逼得加倍绕远,否则迎面“航母杀手”随时会来一发。还是那句话,纸面推演很激情,真碰上了没人敢保证顺利全身而退。
冷知识一点点爆出来。早在2018年,美国国会一份公开军事报告预测,两枚东风-26同射太平洋主航道,美军部署战略将完全乱套。那时没人太在意,四五年后美军真正在兵棋推演里捏汗了。美方模拟用NSM导弹还击中国两栖舰队,横须贺母港的航母群增加反导训练频次。但这些准备,在真正的对抗前仍然虚无。
人的心理常常矛盾,局势扑朔迷离。要是说中美间真的大战,有人觉得不过是冷战后的表象升级,双方其实都明白打不得。可照着法利的口吻,太平洋已经不是谁想“划船就能过”的地方。核武器门槛还端在那儿晃着,现代常规战杀伤力早已翻番。朝鲜战争拼了上百万人的伤亡,没谁得了便宜。台海重演一遍,谁能打包票?
说中国海军反舰能力大跃进,并非危言耸听。东风-21D外号“航母杀手”,雷达制导,末端变轨,美军承认难以提前拦截。红旗-9B防空系统,300公里火力圈,无论舰载还是岸基,都覆盖主航道。美方有十余艘航母可用,但分布点太散,哪里防得住。
法利旧文提到,美防空体系原本专为冷战苏联巡航导弹打造,弹道导弹这种新思路反而成了软肋。如果美军搞定激光武器、电磁炮那是另外一说,但实战部署一再推迟。回头看,美方还大有远程打击手段,B-1B可挂多类型巡航弹药,一夜之间长驱直入。到底谁更占上风?局势常常变化。
矛盾点反倒凸显。法利一方面承认美军的灵活性,“打掉一艘航母不会全盘皆输”,另一方面又强调一旦对垒爆发,双方都必须面对“无赢家的结局”。他写得痛快,像是把镜子掰开两半,谁都不愿先出手,又都在加速备战。打起来?谁都说不利索。可有那么一刻,世界就像憋气一样,不知道接下来要发什么疯。
美中之间的人为误判概率并非为零。纵观近三年互联网大数据,相关趋势不断出现,西方分析师在各种自媒体或者专业频道反复推演类似脚本,过程更趋愈发细化。2024年上半年,各类实操演练数据看来,几乎一半以上都把“航母失守”做为最大风险项。数字在变,表象也在跟着动。
那么现实中是不是真有那一天?难说。美国国内战略学界对“大型舰队是否落伍”其实也有激辩;中国军方媒体偶尔也放出“新型反制手段”的风声。实地来看,双方都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示肌肉。但这些年没人敢真碰硬。怕出丑,也怕失控。
有的时候想,如果真出大事,可能根本不是推演里的样子。数据全准确,推演也推透了,但到实战时人性弱点、惯性思维,可能会让最精密的计划瞬间泡汤。不信,历史会上演第二遍吗?
所有人都在算账,也都在避免那个最坏结果。局面是不稳,可没有谁能一脚踹翻全部棋子。
世界在观望,风暴前也许本就无声。可海上那一线生死,换成数字或者外行套话都苍白。环太平洋不是温室,谁都明白触碰底线不可能不流血。
接下来要发生的,一定还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你真要说会彻底失控,可能又没人信。或者,大家都放在心头,没人敢碰指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