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江苏宿迁和安徽宣城,两地记者把一位牺牲在朝鲜的23岁志愿军战士“请回来”——用AI做出他的“回信”短视频,让妹妹在电视前再听到哥哥的声音。
事实: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2025年正好75年。解读:75年前的炮火声,如今变成每个人都听得懂的家国故事。
事实:李征明,1930年生,1952年去朝鲜,教导队做文化教员,1953年6月夜里抢救伤员时头部被弹片击中牺牲,年仅23岁。解读:这就是一个刚从家里走出来的年轻人,离停战只剩一个多月,他把命留在了前线。
事实:他从朝鲜前线寄回七封家书,信上画小女孩、军帽敬礼、红色勋章、侧脸“毛主席”。解读:他怕妹妹认字少,就用画说话,尽量把苦挡在纸外,把暖留给家人。
事实:1953年3月25日,他在信里叮嘱妹妹好好读书,还画了背带裙,盼着回家“戴上勋章,见毛主席”。解读:他心里装的不是刀枪,而是家里孩子的新衣服和一次体面的见面。
事实:这些信里多次提到“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解读:那是当年最硬的阵地,他却只报平安,不报伤。
事实:上甘岭战斗打了43天,山头反复易手,坑道里靠手电、冷饭、顽抗硬熬过来。解读:这地方就是“绞肉机”,能活着写信,背后都是同伴拼命顶住。
事实:2020年,这批家书捐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24年,又有家书捐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解读:私房宝贝走进大馆,从一家人的心事,变成大家都能看的记忆。
事实: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每年在英烈墙前为他做个小仪式,还拍视频发给妹妹。解读:国家有记挂,家里有惦念,隔着1600多公里也能一起祭奠。
事实:宿迁和宣城两地记者这回把信读懂了,还用AI修复照片、还原写信场景,做成《征明给曼妹的回信》。解读:新技术像一台“时光机”,让人隔着70多年听见那声“别担心”。
事实:视频里那句“我们当年跨过鸭绿江,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是为了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安然老去”,让妹妹站直了身子,忍不住掉泪。解读:这句话说到了老百姓心坎上——打仗是为了不让孩子再挨炸。
更深入的观察是,AI能把记忆拉近,但必须说清“这是合成的”,尊重亲人,也尊重历史。解读:好工具要用好规矩,感动人更要让人放心。
另一种可能是,这样的手绘家书,不只是给妹妹看的,也是在给自己打气。解读:人在枪林弹雨里,画一条裙子、画一枚勋章,是在跟恐惧说“不怕”。
事实:近年,宣城和宿迁的孩子们照着家书画图,写信给烈士,还出了儿童小说《鸭绿江来信》。解读:把大话题变成小图画,小学生也能一下子懂。
事实:10月22日,李曼和家人站在丹东鸭绿江断桥上,看滚滚江水,想起那支走向前线的队伍。解读:桥在,水在,人不在了,可那口气儿还在。
到这里,我们再把镜头拉近一点:夜里,坑道里一盏手电昏黄,一个年轻战士弓着背,拿着铅笔在弹药箱上描一条背带裙,旁边写着“妹”,外头炮声一阵紧一阵,他抬头听两秒,又低头接着画。你若在他身边,会对他说什么?你又会把哪句话写在回信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