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玉米粒烤出的热议:支持市场选择,更要让农民种粮不亏心!
发布日期:2025-11-20 04:36:23 点击次数:137

最近,“烤肉店用玉米粒当燃料”的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支持者觉得新鲜环保,反对者质疑“浪费粮食”。在这场争论中,我始终站在支持的一方——这本质上是市场对粮食资源的自主配置,符合《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的政策导向。但比起纠结“玉米粒该不该当燃料”,我们更该关注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粮食的价值真正回流到种粮人手中?

一、市场行为无可厚非,粮食多元利用是趋势

很多人担心“用粮食当燃料是浪费”,但这种担忧其实存在认知偏差。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经营者可依法开展食用或非食用加工活动,对于霉变、污染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本就要求作为非食用用途单独储存处置。烤肉店使用的玉米粒,多是筛选后的次等粮或滞销粮,恰好为这类粮食提供了新的消化渠道。

从产业角度看,粮食的用途本就该多元化。除了直接食用,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生物质能源用粮都是国际通行的利用方式。我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在保障主粮供给的前提下,允许市场探索粮食的非食用用途,反而能激活粮食流通市场的活力,这与国家“完善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的政策方向不谋而合。

这种市场行为的背后,其实是粮食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烤肉店愿意为玉米粒支付合理价格,就形成了新的需求市场,这对于消化粮食库存、拓宽农民销售渠道来说,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我们真正该警惕的不是“粮食做燃料”,而是粮食价格过低导致的“种粮不值钱”。

二、触目惊心的种粮账本:丰收年为何反而亏了本?

支持玉米粒的市场用途,根源是希望通过多元需求倒逼粮价合理回升。可现实是,农民种粮的收益正面临双重挤压。

沈阳市2024年玉米成本调查数据显示,当地玉米平均亩产较上年降幅达26.01%,每50公斤出售价格回落14.29%,最终导致每亩净利润为-290.89元,不少农户陷入“种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无独有偶,启东市的调查也显示,今年玉米亩均现金收益同比降幅超过39%,种粮农民的收入持续缩水。

即便有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农民的基本收益仍难保障。虽然国家明确最低收购价要锚定粮食生产成本,但在全球粮价下行的大背景下,市场收购价往往低于生产成本。2025-202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仅每斤上调0.01元,对于抵消农资、人工、土地等成本上涨的作用微乎其微。这种“产粮不增收”的现状,正在消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长此以往将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三、 惠农的关键:让粮食价格匹配价值,让用途创造更多收益

玉米粒当燃料的热议,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契机:粮食的价值不应只体现在餐桌,更应体现在合理的价格和多元的用途上。要真正实现惠农,需要从三个维度发力:

意识健全粮价形成机制,让农民“卖好价”

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定心丸”,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以借鉴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经验,适当延长定价周期,稳定农民的生产预期。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的联动机制,当粮价持续低于成本线时,及时启动补贴政策,确保农民种粮“不亏本、有收益”。同时,鼓励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民在播种前就锁定销售价格,规避市场波动风险。

二是优化粮食用途结构,让粮食“增值”

要在保障食用粮需求的基础上,有序拓展非食用用途。一方面,支持像玉米粒燃料这样的创新应用,通过市场需求带动次等粮、滞销粮的价值变现;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让玉米、小麦等原粮转化为饲料、生物基材料、新能源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粮食的综合利用效益。这既符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又能为农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三是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为惠农“保驾护航”

落实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管,严禁“压级压价”“拖欠售粮款”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完善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配套政策,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和风险。对于粮食多元化利用的项目,可给予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市场主导、政策扶持、农民受益”的良性循环。

结语:粮食的温度,藏在农民的笑容里

烤肉店的火焰中,玉米粒燃烧的不仅是能量,更是粮食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可能性。我们支持这样的市场探索,更期待这种探索能成为撬动粮价改革、优化粮食用途的支点。

粮食安全的根基在农民,只有让种粮农民真正赚到钱、有奔头,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治久安。希望这场关于玉米粒的热议,能让更多人关注到惠农的核心诉求——不是限制粮食的用途,而是让粮食的价值真正回归生产者,让每一粒粮食都能承载起农民的希望与尊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