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演义中的瓦岗英雄团,现实里却背叛遍地:唯一人可称忠义典范
发布日期:2025-10-25 00:19:51 点击次数:174

参考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瓦岗寨,这个名字在演义小说里响当当。

程咬金、秦琼、徐茂公、单雄信,这些英雄好汉在演义中个个义薄云天,生死与共,似乎都是忠肝义胆的好汉子。

演义里的瓦岗山,成了天底下最讲义气的地方,兄弟们同甘共苦,不离不弃。贾家楼四十六友结义,瓦岗寨众将替天行道,这些故事被说书人讲了一遍又一遍,听众们听得热血沸腾。

可翻开厚重的史书,拨开演义添加的重重迷雾,眼前呈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个在小说里被描绘成兄弟情深的瓦岗集团,在真实历史中竟是背叛成风、人心涣散的代表。

那些熟知的英雄人物,在利益面前、在生死关头,有几个真正守住了所谓的义气。

创始人被杀,众将各奔东西,有的投了这家,有的投了那家,还有的反复跳槽。瓦岗军从兴盛到覆灭,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可这几年里发生的背叛和变故,却多得让人咂舌。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群人当中,真正称得上忠义典范的,偏偏是演义里着墨不多的一个人。他的名字或许听过,但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这个人的经历,才是瓦岗军历史中最应该被记住的篇章。

【一】从土匪窝到义军寨:瓦岗军的发家史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河南滑县东南的瓦岗寨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

带头的叫翟让,本是东郡韦城县的法曹,相当于现在的司法助理。这人因为犯了法,被关进大牢,眼看就要掉脑袋。

狱吏黄君汉觉得他是条汉子,偷偷给他松了绑,让他跑了。翟让逃到瓦岗山区,一琢磨,反正回去也是死,不如拉起队伍干一票大的。

起初这支队伍就是土匪,没什么高大上的理想,就是为了活命。他们在运河沿岸打劫过往的商旅,抢些财物粮食。

翟让这人虽然文化不高,但懂得分享,抢来的东西大家平分,自己不贪不占。这在当时的绿林中算是难得的品质,愿意跟着他混的人越来越多。

没多久,郡人单雄信听说了翟让的名声,带着一帮年轻人投奔过来。单雄信这人骁勇矫健,擅长骑马使枪,在当地小有名气。他一来,瓦岗寨的战斗力提升了一大截。

大业七年底,一个叫徐世勣的少年也来投奔。这小伙子当时才十七岁,家在卫南,家境还算殷实。

可徐世勣不是为了吃饱饭才来的,他是看到天下大乱,想干一番事业。这少年脑子活络,见识广,一来就给翟让出了个好主意。

徐世勣说,东郡是咱们老家,到处都是乡里乡亲,抢劫自己人不太好,容易招人恨。不如去荥阳、梁郡那边,运河上的商船多,油水大,抢了也不会被乡亲们骂。

翟让一听,有道理。于是带着队伍转移阵地,专门盯着永济渠沿岸的运粮船下手。这一招果然灵验,瓦岗军不光粮食充足了,来投奔的饥民也多了起来。

当时正是隋炀帝大兴土木、三征高句丽的时候,老百姓活不下去的多了去了,听说瓦岗寨有吃有喝,纷纷跑来投奔。

短短几年功夫,瓦岗军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这支队伍的士兵多是渔猎手,擅长使用长枪,作战勇猛。翟让、单雄信、徐世勣三人成了瓦岗军的核心,大家配合默契,在运河沿线打出了名声。

可翟让这帮人虽然能打,却没什么大志向。他们满足于占山为王,劫富济贫,根本没想过要干什么大事业。

每天就是打劫、分钱、吃肉、喝酒,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几年,瓦岗军虽然人多势众,但也就是个大一点的土匪窝,成不了什么气候。

直到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瓦岗军的命运。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李密。

【二】落魄贵族李密:从朝廷红人到通缉犯

李密的来头可不小,他出身于西魏、北周的名门望族。曾祖父李弼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时官至太师、魏国公,那可是开国元勋级别的人物。

祖父李曜为北周太保、邢国公,父亲李宽是隋朝上柱国、蒲山郡公。这样的家世,放在今天就是妥妥的官三代、富三代。

李密从小就聪明,喜欢读书。传说他骑牛读书,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看,专心致志到连当朝大臣杨素从旁边经过都没发现。

杨素看到这个少年如此用功,很是欣赏,问了他的名字,回去后就跟儿子杨玄感说起这事。

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跟李密一见如故,两人成了好朋友。

大业九年,也就是613年,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杨玄感趁机在黎阳起兵反隋。李密前去投奔,成了杨玄感的心腹谋士。

李密给杨玄感献了三条计策。上策是袭取涿郡,扼守临榆关,让隋军溃散在关外;中策是攻占长安,占据关中和隋炀帝对抗;下策是攻打洛阳。

李密说得很清楚,攻打洛阳是必败的路子,因为洛阳城高池深,短时间攻不下来,隋炀帝肯定会回师救援,到时候腹背受敌,必死无疑。

可杨玄感偏偏选了下策。他觉得洛阳近,打下来就能立威。结果跟李密预料的一模一样,洛阳久攻不下,隋炀帝率大军回师,杨玄感腹背受敌,兵败被杀。李密在逃亡途中被隋军抓住,押送到洛阳问罪。

好在李密机灵,在押送途中贿赂了监军,趁机逃脱。从此他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先是跑到淮阳,自称刘智远,招收学生讲学。

在淮阳待了几个月,心里闷得慌,写了一首诗抒发心中的郁闷,结果被人举报,淮阳太守派人抓他,他又跑了。

李密跑到济阳附近,遇到了一个年轻人。他也是个有志向的人,听了李密讲学,很是敬佩,跟着李密学了一段时间。后来李密担心被人发现,悄悄离开了济阳,这个年轻人失去了老师的消息。

李密继续流亡,先投奔郝孝德,郝孝德没把他当回事;又去找王薄,王薄也看不上他。走投无路之下,李密想起了瓦岗寨的翟让。可翟让听说他是杨玄感的逃将,不敢收留,怕惹麻烦。

就在这时,这个人出现了。原来这个人在大业十二年于济阴郡起事,拉起了一支队伍。

他听说李密要投奔瓦岗寨,专门跑来见翟让,替李密说情。他对翟让说,李密这人有大才,要是能留下,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翟让半信半疑,就让李密去招降附近的小股义军,算是个考验。李密干这活儿在行,没多久就完成任务,翟让这才对他刮目相看,正式接纳了他。从此,李密在瓦岗军中有了立足之地。

【三】张须陀之死与攻克洛口仓:李密的崛起之路

李密在瓦岗军站稳脚跟后,开始给翟让出谋划策。他对翟让分析形势,说现在朝廷昏暗,百姓怨恨,正是争夺天下的好时机。

可瓦岗军老是在运河上打劫,成不了气候,应该夺取荥阳,占据地盘,积蓄力量,将来才能成大事。

翟让一听,觉得有道理。大业十二年底,瓦岗军开始进攻荥阳地区,抢掠了不少郡县。荥阳太守杨庆看着瓦岗军来势汹汹,急忙向朝廷求援。隋炀帝派了一个厉害人物来,这人叫张须陀。

张须陀可不是等闲之辈,这人是隋朝的名将,号称"威振东夏"。他带的军队都是精锐,作战经验丰富,之前剿灭过不少义军。朝廷派他来荥阳当通守,就是要他镇压瓦岗军。

翟让听说张须陀来了,心里直发怵。他以前跟张须陀交过手,每次都是败仗,对这个名将有心理阴影。翟让打算远远躲开,等张须陀走了再出来活动。

李密却说,张须陀这人勇猛但没什么谋略,他的队伍打了几次胜仗,正骄傲得很,一战就能拿下他。您只管摆开阵势等着,我替您打败他。

翟让听了李密的话,硬着头皮答应了,率领瓦岗军主力迎战。李密带着徐世勣、王伯当等一千多人,埋伏在荥阳北面大海寺附近的密林里。这地方树木茂密,特别适合打伏击。

张须陀率领两万多隋军来到,看到瓦岗军就在前面,二话不说就发动进攻。

翟让的队伍跟张须陀一交手,果然不是对手,边打边退。张须陀见瓦岗军溃败,以为又是一场轻松的胜利,率军紧追不舍,一路追了十几里。

追到大海寺以北的树林时,李密的伏兵突然从两侧杀出。隋军猝不及防,阵型大乱。翟让趁机掉头反击,前后夹攻。张须陀这才发现中了埋伏,想要突围,可已经来不及了。

战场上乱成一团,隋军被瓦岗军包围在树林里。张须陀几次想带部下杀出重围,可瓦岗军人多势众,把隋军围得死死的。

张须陀最后力竭而死,隋军大败,尸横遍野。史书记载,隋军"昼夜号哭,数日不止",可见这一战对隋朝打击有多大。

这一仗,彻底奠定了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地位。击败张须陀这样的名将,让瓦岗军上下对李密刮目相看。翟让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军中大事,都要跟李密商量。

击败张须陀后,李密的威望直线上升。翟让很大度,让李密单独统率一支队伍,建立了"蒲山公营"。

从此,瓦岗军有了两个核心,一个是翟让的老营,一个是李密的蒲山公营。这种双头领导的格局,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大业十三年,也就是617年初,李密又给翟让出了个更大胆的主意——袭击洛口仓。

洛口仓也叫兴洛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存粮多得吓人。李密说,只要打下洛口仓,开仓放粮,百姓都会来投奔,不出几天就能招到百万大军。

617年二月的一天,李密和翟让带着七千名精兵从阳城向北出发,跨过方山,从罗口袭击兴洛仓。兴洛仓的规模大得惊人,仓城周围二十多里,城里挖了三千个大窖,每个窖里存着八千石粮食。

瓦岗军的士兵原本就是因战乱流离失所的农民,很多人好久没吃过饱饭了。一听说要打粮仓,个个眼睛放光,摩拳擦掌。他们向兴洛仓发起猛攻,驻守的隋军拼命抵抗,双方激战了好几个时辰。

饿红了眼的瓦岗军战斗力惊人,硬是把守军压制住了。仓城的城墙被攻破,瓦岗军冲进城里。李密立刻下令,打开粮仓,让百姓随意拿粮。

消息传开后,方圆几百里的老百姓都来了。白发老人拄着拐杖,妇女背着孩子,青壮年扛着袋子,在路上络绎不绝。

有的人走了几十里路,就为了能领到一袋粮食。史书记载,来领粮的百姓多达几十万人。

瓦岗军开仓放粮的举动,一下子赢得了民心。贫苦农民看到瓦岗军不光给粮食,还招兵买马,纷纷报名参军。短短几天时间,瓦岗军就新增了十几万人。

洛阳的越王杨侗听说瓦岗军攻下洛口仓,急得不行。他派虎贲郎将刘长恭率军二万五千人前来镇压。刘长恭带着隋军浩浩荡荡杀来,以为瓦岗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一战就能击溃。

可刘长恭错了。翟让和李密早就侦知了隋军的动向,作了周密部署。刘长恭对瓦岗军的情况一无所知,看到瓦岗军人数不多,以为占了上风,放松了警惕。

瓦岗军趁隋军刚到、又累又饿之时,突然发动进攻。隋军措手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死了一大半。刘长恭仓皇逃回洛阳,连兵器辎重都丢了。

这一战后,瓦岗军的声威达到了顶峰。李密在屡次作战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威望也水涨船高。附近的起义军听说瓦岗军这么厉害,纷纷前来归附。

孟让、郝孝德等部义军都来投靠,瓦岗军一下子拥众几十万人,占领了河南大部分郡县。

这时候,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发生了。翟让看着李密威望越来越高,自知才能不如李密,主动提出让位。617年二月,翟让在洛口推举李密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年号永平。

李密在巩县城南郊外设坛祭天,建立了行军元帅魏公府。他任命翟让为司徒,封东郡公,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其他人也都有了封赏,皆大欢喜。

李密还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的十大罪状,正式树起反隋大旗。这篇檄文写得慷慨激昂,传遍天下,让瓦岗军的名声更响了。

当时占据太原的李渊听说后,还派人来通好,称李密为兄长——虽然李渊比李密大十几岁,完全可以当李密的父亲。

表面看,瓦岗军这时正如日中天,实力强大,前景一片光明。李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军事和行政体系,还开仓放粮,收买民心,俨然一方诸侯。可谁也没想到,一场血腥的内部清洗即将上演。

翟让虽然让位给了李密,但他手下那些老兄弟心里并不服气。

这些人跟着翟让出生入死好几年,眼看着就要享福了,突然来了个李密,把他们的位置都抢了。李密重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对翟让的旧部若即若离。双方表面上和气,私底下却暗流涌动。

翟让手下有个叫王儒信的人,看着李密势力越来越大,心里憋着气。他找到翟让,劝他夺回权力,说您应该自己当大冢宰,管理所有事务。

翟让为人豁达,没听他的。可翟让的哥哥翟弘是个大老粗,跑来说要自己当天子,弄得李密心里起了疑心。

更要命的是,翟让手下的人有时候不把李密的手下当回事。

翟让找李密的记室邢义期赌博,邢义期去晚了,被翟让打了八十杖。翟让还跟李密的长史房彦藻抱怨,说你们得了好处都给魏公,一点不给我。

这些事传到李密耳朵里,让他越来越不放心。房彦藻更是火上浇油,说翟让贪婪刚愎,有不臣之心,应该早点动手。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一场惊天变故发生了。李密设宴请翟让喝酒,翟让带着哥哥翟弘、侄子翟摩侯应邀赴宴。

酒过三巡,李密突然翻脸,埋伏的士兵冲出来,当场杀了翟让、翟弘、翟摩侯、王儒信等人。

单雄信、徐世勣也遭到伏击受了伤。关键时刻,一个人大喝一声,制止了进一步的杀戮。这个人就是王伯当。

李密杀翟让后,瓦岗军表面上稳定下来,实际上已经埋下了分裂的种子。那些翟让的旧部,表面服从李密,心里却憋着一口气。李密也知道这些人不可靠,越发重用自己的亲信。

可李密没想到,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等着他。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了隋炀帝,北上争夺天下。

李密奉命征讨宇文化及,在黎阳打了一场惨烈的大战。这一战虽然打赢了,可瓦岗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就在这时,洛阳的王世充趁机发动政变,独揽朝政。李密拒绝入朝,双方翻脸。618年九月,李密与王世充在邙山展开决战。这一仗,彻底改变了瓦岗军的命运。

瓦岗军大败,将领们纷纷投降或逃散。程咬金、秦琼被俘后投降了王世充,单雄信、邴元真也投降了王世充。徐世勣看出李密大势已去,带着黎阳的人马投奔了唐朝。

曾经威震天下的瓦岗军,就这样分崩离析。那些演义里义薄云天的英雄们,在现实中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有的人投了这家,有的人投了那家,为了前程各奔东西。

在这样一个充满背叛的集团里,只有一个人始终没有离开李密。这个人不是徐世勣,不是程咬金,不是秦琼,也不是单雄信。

这个人的选择,在一群投机者中显得格外耀眼。他明知道跟着李密会死,但还是选择了追随。他的忠诚,不因利益而改变,不因形势而动摇,不因生死而放弃……

【四】王伯当其人:被演义埋没的真英雄

这个人,名叫王伯当。

王伯当,字伯当,济阳人,也就是今天河南兰考一带。这个名字在演义里出现过,但戏份不多,往往就是个背景板。可在真实的历史上,王伯当却是瓦岗军中最值得称道的忠义之士。

王伯当跟李密的关系要追溯到大业十二年之前。那时李密在淮阳隐姓埋名,自称刘智远,招收学生讲学。

王伯当去听了李密的课,被他的学识和见解深深吸引,跟着李密学了一段时间。两人虽是师生,但年龄相差不大,关系更像是朋友。

后来李密担心暴露身份,悄悄离开了淮阳,王伯当失去了老师的消息。

大业十二年,天下大乱,王伯当在济阴郡拉起了一支队伍,成了起义军的头领。虽然队伍不大,但王伯当治军严明,在当地小有名气。

就在这时,王伯当听说李密要投奔瓦岗寨,专门跑去找翟让,替李密说情。翟让本来不想收留李密这个通缉犯,怕惹麻烦。

可王伯当一再保证,说李密这人有大才,将来一定能成大事。翟让看在王伯当的面子上,才勉强答应让李密试试。

李密进入瓦岗寨后,王伯当一直在旁边辅佐。李密建议攻打荥阳,王伯当支持;李密设计伏击张须陀,王伯当跟着埋伏;李密提议攻打洛口仓,王伯当率军冲锋。

可以说,李密在瓦岗军的每一步成长,都有王伯当的影子。

击败张须陀后,李密建立了蒲山公营,王伯当成了李密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攻克洛口仓后,李密被推举为魏公,王伯当被封为琅琊公。

617年初,李密率领单雄信、徐世勣、王伯当等人大败隋军刘长恭,东都洛阳为之震动。

李密当上魏公后,瓦岗军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翟让的旧部跟李密的新人互相看不顺眼,双方时有摩擦。王伯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李密要团结大家,不要激化矛盾。

可李密没听进去。他觉得翟让的旧部就是一群目光短浅的土匪,成不了大事,不如趁早清理掉,省得以后麻烦。房彦藻更是在旁边煽风点火,说翟让有不臣之心,应该早点动手。

617年十一月十一日,李密设宴请翟让。王伯当听说后,心里隐隐不安,想劝李密取消宴会,可李密主意已定。王伯当只好跟着去,心想万一有什么变故,也好从中调解。

宴会进行到一半,李密突然翻脸,埋伏的士兵冲出来,当场杀了翟让、翟弘、翟摩侯、王儒信等人。单雄信、徐世勣也遭到伏击,被砍成重伤。士兵们杀红了眼,准备把翟让的旧部一网打尽。

就在这时,王伯当大喝一声,制止了进一步的杀戮。他对李密说,杀翟让是为了大业,可以理解,但不能赶尽杀绝,否则人心尽失,瓦岗军就完了。李密听了王伯当的话,这才下令停手。

王伯当亲自给受伤的徐世勣包扎伤口,又跟李密一起去翟让的军营安抚旧部,这才暂时稳住了局面。如果不是王伯当及时出面,那天晚上不知道要死多少人,瓦岗军可能当场就分崩离析了。

这件事后,王伯当在瓦岗军中的威望更高了。大家都知道,王伯当这人公道正直,不偏袒任何一方,只为瓦岗军的大业着想。

可王伯当心里清楚,李密杀翟让,已经让瓦岗军埋下了分裂的种子。那些翟让的旧部,表面服从李密,心里却憋着一口气,早晚会出问题。

果然,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

大业十三年十二月,王伯当率军进攻王世充。先遭遇敌军,交战不利。

王世充的士兵立即登城,王伯当收集兵卒再次进攻,王世充大败。王伯当斩杀王世充的骁将费青奴,王世充的部下战死淹死的有一千多人,从此闭门不战。

这一战,让王伯当在瓦岗军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可他心里清楚,瓦岗军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反而越来越严重。

【五】邙山之战:瓦岗军的覆灭与众将的抉择

大业十四年,也就是618年三月,江都发生兵变,宇文化及杀死了隋炀帝杨广,另立秦王杨浩为帝,自封大丞相。消息传到洛阳,越王杨侗在大臣们的拥立下即位,改元皇泰。

宇文化及拥兵十余万北上,来到黎阳,想争夺天下。

洛阳的杨侗想借李密之手除掉宇文化及,派人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承诺平定宇文化及后让李密来洛阳辅政。

李密接受册封,率军在黎阳与宇文化及展开大战。这一战打得异常惨烈,从清晨一直打到黄昏。双方都是精锐之师,谁也不肯退让,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激战中,李密被流矢射中,坠马昏厥,差点落入敌军之手。关键时刻,秦琼拼死保护,才救出李密。王伯当率军拼死抵抗,收拢溃散的士兵,继续与宇文化及军激战,最终将其击退。

这一仗虽然赢了,可瓦岗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万精兵折损大半,李密本人也身受重伤,好几天下不了床。更要命的是,这一战暴露了瓦岗军的虚弱,让洛阳的王世充看到了机会。

王世充本是洛阳的将领,趁着越王杨侗软弱,发动政变,杀死元文都等人,独揽朝政。李密得知后,拒绝入朝,双方翻脸。王世充看瓦岗军刚打完大战,元气大伤,决定趁机剿灭瓦岗军。

618年九月,李密与王世充在偃师展开决战,这就是著名的邙山之战。李密命王伯当守后方基地金墉城,自己率军出战。可这一战,李密彻底输了。

王世充用计偷袭,瓦岗军大败。裴仁基、祖君彦、程咬金等被王世充俘虏,邴元真、单雄信等人早对李密不满,趁机投降。李密带着残部逃走,连金墉城都守不住了。

王伯当听说李密兵败,立刻弃城北走河阳,与李密会合。此时的李密,已是穷途末路,手下的大将纷纷投降或逃散,只剩下两万残兵败将。

程咬金、秦琼被王世充俘虏后,王世充给他们封了官,两人就留在了王世充手下。单雄信、邴元真主动投降王世充,单雄信还成了王世充的大将。

徐世勣看出李密大势已去,没有直接背叛李密,而是打着李密的旗号,把自己控制的黎阳仓和几万军队一起献给了李渊,被李渊赐姓李。

瓦岗军就这样分崩离析。曾经威震天下的这支起义军,在一场战役后烟消云散。那些演义里义薄云天的兄弟们,在现实中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徐世勣的选择最精明。他既保住了自己的实力和地位,又没背上背叛的骂名,一举两得。李渊很高兴,赐他姓李,改名李勣。从此,李勣成了李唐的功臣,一路高升。

程咬金和秦琼的选择也很实际。他们被俘后先留在王世充手下,后来看出王世充为人虚伪,不是明主,就在两军对峙时当面辞别王世充,投奔了李世民。这种转投,在当时算是明智之举。

单雄信的选择就比较复杂了。他投降王世充,成了王世充的大将。621年,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单雄信出城迎战,长枪几乎刺中李世民。

徐世勣在旁边大喝一声,说这是秦王,单雄信这才停手。洛阳城破后,单雄信被俘,被斩于洛阳。

可王伯当没走。他带着残部,跟李密一起收拢溃兵,想重整旗鼓。可李密清楚,凭着这点人马,根本不可能东山再起。思来想去,李密做了一个决定——投降唐朝。

李密带着王伯当等两万人西走长安,向唐朝投降。李渊听说李密来降,大喜过望,拜他为光禄卿,封邢国公,还把表妹独孤氏嫁给了他,称呼李密为弟。李渊还封王伯当为左武卫将军,待遇也不错。

照理说,能在唐朝谋个一官半职,日子也能过得去。可李密心里不甘心。他堂堂魏公,曾经威震天下,如今竟要屈居人下,当个小小的光禄卿。李密越想越憋屈,觉得自己大材小用。

王伯当看出李密心思不定,多次劝他安心待在长安,慢慢积蓄力量。可李密听不进去,他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618年底,机会来了。李渊派李密去黎阳安抚旧部,王伯当随行。走到稠桑驿时,李渊突然又把李密召回。这一变故让李密大为恐惧,他觉得李渊是要除掉自己。

【六】最后的抉择:王伯当的忠义与死亡

李密决定反叛。他对王伯当说,李渊这是要杀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一把。

王伯当听了,沉默了很久。他知道李密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必死无疑。唐朝现在兵强马壮,李密只有这点残兵败将,拿什么跟唐朝对抗。这次反叛,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王伯当劝李密,说这事不妥,万万不可冲动。李渊对您已经够宽厚了,又是封官又是赐婚,不像是要杀您的样子。就算李渊真有这个心思,您现在反叛,不是正好给他理由吗。不如暂时忍耐,徐图后计。

可李密不听。他说,我跟着杨玄感反隋,失败后东躲西藏;我在瓦岗军辛辛苦苦经营,最后还是失败了。现在好不容易有点机会,我不想再等了。反正都是死,不如拼一把,万一成功了呢。

王伯当看着李密坚定的眼神,知道劝不动了。他叹了口气,说,既然您决意如此,我这个兄弟,只能陪您到底了。

同行的还有贾闰甫。贾闰甫在华州知道了李密的计划,也劝李密停手。李密不听,还想杀死贾闰甫。

王伯当为贾闰甫求情,贾闰甫才得以活命,去往熊州。王伯当也认为李密会失败,但遭到李密拒绝后,依然选择跟随李密。

619年正月十九日,这是个寒冷的冬日。李密率领几十人袭击桃林县,掠夺了一些牲畜和物资后,向南进入熊耳山。李密的计划是投奔旧将张善相,在襄城郡重新拉起队伍。

可李密不知道,唐将盛彦师早就得到消息,在熊耳山设下了埋伏。盛彦师带着唐军精锐,在山路两侧的树林里等着李密自投罗网。

李密的队伍走进熊耳山,四周一片寂静。走着走着,李密突然觉得不对劲,这地方太安静了,安静得不正常。就在这时,两侧的树林里箭如雨下,唐军从四面八方冲出来。

李密大惊,知道中了埋伏,赶紧指挥手下突围。可唐军早有准备,把各个出口都堵死了。李密的几十个人被围在山谷里,根本冲不出去。

王伯当护在李密身边,拼死抵抗。他的箭术极好,一箭射倒一个敌人,暂时挡住了唐军的进攻。可唐军人多势众,越聚越多,把李密一行人团团围住。

激战中,李密和王伯当都被乱箭射中,倒在了血泊中。就这样,李密和王伯当一起死在了熊耳山。史书记载很简单,只有寥寥几句。可这几句话背后,是一段真正的忠义故事。

王伯当从淮阳跟着李密,一直跟到熊耳山,前后好几年时间。他见证了李密的得意,也见证了李密的失败。可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李密是兴是衰,王伯当都没有离开。

当徐世勣、程咬金、秦琼、单雄信这些人纷纷离开李密,各谋出路的时候,王伯当选择了留下。当李密决定反叛,明知道是死路一条的时候,王伯当还是选择了追随。

这就是王伯当。他没有徐世勣的精明,没有程咬金的机变,没有秦琼的武功,也没有单雄信的名气。可他有一样东西,是其他人都没有的——从一而终的忠诚。

【七】历史的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忠义

王伯当和李密死后,那些离开瓦岗军的将领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徐世勣,被李渊赐姓李,改名李勣。他成了唐朝的重臣,辅佐了高祖、太宗、高宗三代皇帝。李勣一路高升,官至太尉、司空,被封为英国公。

643年,他的画像被放进凌烟阁,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活到669年,享年七十七岁,死后陪葬昭陵,配享高宗庙庭,可谓功成名就,富贵荣华。

程咬金和秦琼在王世充手下待了不久,就看出王世充为人虚伪,不是明主。他们在一次与唐军对峙时,当面辞别王世充,投奔了李世民。李渊任命两人跟随秦王李世民四处征讨,立下赫赫战功。

秦琼在李世民平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的战争中都立了大功,还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

可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说自己一生经历二百多场战斗,流的血加起来有好几斛,怎能不病。638年,秦琼病死家中,被追封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画像进凌烟阁。

程咬金更是活得长,一直活到665年才去世,享年七十多岁。

他官至左武卫大将军,被封为卢国公,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程咬金晚年还率军征讨西突厥,虽然没打赢,但也没受什么惩罚,最后安享晚年。

这三个人,徐世勣、秦琼、程咬金,都功成名就,成了大唐的开国功臣,名垂青史。后世演义里把他们写得义薄云天,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

可单雄信就没这么好命了。他投降王世充后,成了王世充的大将。621年,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单雄信出城迎战,长枪几乎刺中李世民。徐世勣在旁边大喝一声,说这是秦王,单雄信这才停手。

洛阳城破后,单雄信被俘。徐世勣跪求李世民放过单雄信,说他们是老朋友,请看在我的面子上饶他一命。李世民不答应,说单雄信差点杀了我,怎能饶他。徐世勣没办法,只好在临刑前去看单雄信。

临刑时,徐世勣号啕大哭,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单雄信吃,说生死永诀,这肉跟你一起入土吧。单雄信吃下这块肉,被斩于洛阳。徐世勣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算是尽了朋友的义气。

这四个人,徐世勣、程咬金、秦琼都功成名就,只有单雄信惨死。可仔细想想,单雄信的死,跟他的选择有关。他不是忠于某个人,而是因为跟李唐有仇才不投降。这算不算真正的忠义,见仁见智。

只有王伯当,从头到尾忠于一个人,至死不渝。可他的结局最惨,死在熊耳山,连尸骨都不知道埋在哪里。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后世知道他的人也不多。

有人会说,王伯当这样做值得吗。为了李密这样一个刚愎自用、最终失败的人,搭上自己的性命,到底图什么。

徐世勣审时度势,成了三朝元老;程咬金、秦琼机灵善变,成了开国功臣;只有王伯当愚忠愚义,白白送了性命。

可这个疑问,恰恰触及了忠义的本质。真正的忠义,从来不是建立在利益计算之上的。如果只有在对方得势的时候才忠诚,那叫趋炎附势;如果只有在对方能给自己好处的时候才追随,那叫利益交换。

王伯当的忠义,是一种纯粹的、不计后果的坚守。他追随李密,不是因为李密能给他什么,而是因为他认定了这个人。

当年李密落魄,王伯当跟着他;李密得意,王伯当跟着他;李密失败,王伯当还是跟着他。这种感情,超越了利益,超越了生死。

反观其他人,徐世勣固然精明,可他的忠诚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精确计算之上的。他看出李密没前途了,就另找出路;他看出李唐有前途,就投靠过去。这种选择很聪明,也很实际,但谈不上忠义。

程咬金、秦琼也是一样。他们先跟张须陀,张须陀死了跟裴仁基;裴仁基投降瓦岗军,他们就跟李密;李密失败了,他们被俘后跟王世充;看出王世充不行,又投奔李世民。

这一路走来,他们始终在寻找最有前途的主公,这是智慧,但不是忠义。

单雄信倒是有点骨气,被俘后宁死不降。可仔细看他的经历,他对翟让不忠,对李密也谈不上忠。

翟让被杀的时候,单雄信跪在地上给李密磕头求饶,一点骨气都没有。他最后不投降,只是因为跟李唐有仇,不是因为忠于王世充。

只有王伯当,从一而终,至死不渝。他追随李密,不是因为利益,不是因为权势,而是因为师生情谊,因为认定了这个人。哪怕李密犯了错,哪怕李密走向失败,他也没有背弃。

可历史偏偏遗忘了王伯当。《旧唐书》在李密传中附带提到了他几笔,《新唐书》也是寥寥数语。演义小说更是把他当成配角,着墨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徐世勣、程咬金、秦琼都成了唐朝的功臣,史官自然要把他们写得光彩照人。王伯当跟着李密反叛,死在唐军手里,自然不会有好的评价。

演义小说也是一样。演义要的是戏剧性,是传奇色彩。徐世勣、程咬金、秦琼的故事够精彩,够励志,有起有落,最后还功成名就,读者爱看。

王伯当的故事太过简单,就是忠心耿耿地跟着李密,一直跟到死,没什么大起大落,不够吸引人。

演义还要迎合读者的口味。读者喜欢看那些能屈能伸、审时度势的聪明人,喜欢看那些最终功成名就的大人物。王伯当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拗,在很多人看来,反而是愚忠,是不值得宣扬的。

可真正的历史,往往比演义更加残酷,也更加真实。在乱世中,忠义是最稀缺的品质。

大家都在算计,都在权衡利弊,都在为自己的前程考虑。这本身没什么错,人都要活下去。可正因如此,王伯当这样的人,才显得尤为珍贵。

瓦岗军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思考。演义终归是演义,不能当历史看。那些被美化的英雄,在真实历史中可能并没有那么光彩照人。而那些被忽视的小人物,反而可能有着更值得尊敬的品质。

演义里的瓦岗寨,是一个义薄云天、兄弟情深的地方。可真实的瓦岗军,却是一个充满背叛、各怀心思的集团。

创始人被杀,众将各奔东西,有的投了这家,有的投了那家,还有的反复跳槽。所谓的兄弟情义,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忠义和智慧,有时候是矛盾的。徐世勣选择审时度势,最后成了三朝元老,名垂青史。王伯当选择忠义到底,最后战死沙场,史书上只留下几笔。两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价值观。

从世俗的角度看,徐世勣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可如果从忠义的角度看,王伯当的选择更值得尊敬。

他没有精确计算利害得失,没有审时度势另谋出路,而是凭着一腔赤诚,追随李密到死。这种坚守,在今天看来或许很傻,但它代表了一种纯粹的品质。

历史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忠或奸来评价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都有自己的考量。

可王伯当的选择,却超越了这种理解。他明知道李密会失败,明知道跟着李密会死,但他还是选择了追随。这种选择,已经超越了利害得失的考量,进入了另一个境界。

真正的忠义,不是愚忠,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守。王伯当不是盲目追随李密,他清楚李密的缺点,也劝过李密不要冲动。

可当李密坚持己见的时候,王伯当选择了陪伴。这不是愚忠,而是一种义气,一种对朋友的不离不弃。

在今天这个功利的时代,这样的品质更加难得。大家都在算计,都在权衡,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这本身没什么错,可如果所有人都这样,这个世界会变得很冷漠。王伯当的故事告诉我们,还有另一种活法,那就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

瓦岗军的故事已经结束,那些英雄的身影也已远去。可王伯当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提醒着后人:在任何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忠义之士,都需要这样的坚守。

也许有一天,当人们再次翻开那段历史,会发现真正值得铭记的,不是那些最终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个在熊耳山与李密一起战死的王伯当。

因为他用生命诠释了忠义的真谛,用行动证明了坚守的价值。

这份价值,穿越千年,依然闪耀。它告诉后人:真正的忠义,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事迹,只需要一颗赤诚的心,和从一而终的坚守。

王伯当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没有建立什么功业,甚至没有在演义里留下多少笔墨。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后人什么是真正的忠义,什么是真正的坚守。

在那个充满背叛的瓦岗集团里,他的忠诚,就像黑暗中的一点星光,虽然微弱,却格外耀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