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海澜之家(600398.SH)宣布启动赴港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筹备工作,这消息一出,舆论立刻热闹起来。问题很直接:在A股和港股互通不断推进、越来越多A股公司“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海澜之家为啥选在这个时点赴港?港股的买家会怎么给这家曾被称为“国民门店”的零售巨头定价?
先把数据放在台面上。公司给出的解释是要深化全球化战略、加快海外布局并打造多元化的资本平台。业绩方面有亮点也有隐忧:2025年上半年营收115.66亿元,同比增长仅1.73%;归母净利润15.8亿元,同比下滑3.42%。回看2020—2024年,营收增速像坐过山车,分别约为18.26%、12.41%、8.06%、15.98%和2.65%;归母净利润增速同样起伏明显。更让人担心的是库存和渠道问题:2025年上半年存货余额102.55亿元,存货周转天数高达323天;主品牌门店净减少110家,门店总数回落到5,723家,回到三年前的水平。主品牌HLA仍是营收核心,上半年贡献83.95亿元,超过七成。
那么,为什么要去香港?从战略角度讲,港股能带来更广的国际投资者基础、更便利的外币融资工具,以及支持海外并购和全球品牌建设的资本弹药。更有意思的是,海外业务虽然体量小:2024年海外门店101家、海外营收约3.55亿元,仅占总营收1.76%,但毛利率非常高,达68.13%,明显优于国内45.68%。截至2025年6月,海外门店已增至111家,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2.06亿元,同比增长27.42%,显示出海外市场的高毛利和成长性。
对于港股投资者来说,关注点大概率落在这几件事上。第一,增长能不能持续:国内市场放缓、门店在收缩、库存高企,公司能不能通过产品升级、渠道瘦身和更严的库存管理把增长稳住?第二,海外能否被放大成真正的利润杠杆:高毛利好看,但复制能力、供应链适配和市场选择才是关键。第三,募集资金的去向要透明:如果真用于海外开店、数字化和供应链重构,市场会更买账;若被当成万金油,估值肯定打折。
我的判断是:赴港上市的逻辑成立,但成功与否不是看一句战略宣言,而看三件事的执行力。先从运营端开刀,立刻把SKU瘦身和滞销库存清理摆到日程,把323天的库存天数降下来,否则再多资金也只是推高风险。把海外市场当作高毛利孵化器,加速复制,优先选择东南亚、中东欧等渠道可拓且成本容忍度高的市场,从现有111家店做起,打造单店盈利模板。把港股融资用在数字化改造、供应链重塑、会员体系升级和品牌年轻化,减少对明星代言的短期拉动,回归产品力与渠道效率。
留给读者两道问题:海澜之家能不能把国内的渠道和供应链优势,真正转化为海外持续的高毛利增长?如果你是机构投资者,会如何给它估值——基于当前业绩波动打折,还是基于海外潜力给予溢价?在我看来,未来12到24个月的库存改善和海外复制成效,将决定这家公司能否从“国民品牌”跃迁为“全球品牌”。赴港不是终点,而只是把这场考卷交到全球投资者手里,值得继续盯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