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发现场,是端着一瓶六个核桃的你,坐在夜宵摊边刷新闻。突然手机上蹦出一行大字:“六个核桃*砸出16亿*,竟然硬上*1600亿芯片*赛道!”你心里掂量着自己手里这瓶饮料,盘算着自己一天最多喝两瓶,算算一年的消费,也就是一部主流芯片的零头。可它真就要上战场了——而且不是饮料大佬们玩票式的小打小闹,而是直接开出16亿,把老底几乎都押上。
如果我是现场法医,这会儿看到的,可不是血迹斑斑,而是一摞公司财报旁边的投融资申请。养元饮品,一家公司老本行是植物饮料,主营产品左手“益脑”,右手“养生”,一年净赚十几亿,主攻15亿中老年或白领群体消费主义。直到今年四月,突发山寨侦探剧里经典桥段——老板姚奎章拍案而起,嚷道:“咱要进*芯片赛道*了!给长存投16亿元!”消息一出,长存集团的股价像按了高压锅阀门,几天之内三次涨停,市值狂飙至400亿。
用旁观者角度复盘:十多年一心做饮料,2023年卖核桃收入17亿,转头今年就把16亿往芯片业务投——你以为老板在*赌*,但其实证据显示他并非头一回。2016年先是去房地产买债券,过了几年又追新能源锂电,又搞人工智能,还试图做时尚媒体。结果是“账户缩水”“本金利息难收”,每笔都没想象的美。2021年押注新项目后,仅瑞浦兰军账户,从8亿掉到不到6亿;房地产债权利息本金都没见着;人工智能和时尚媒体那边,投资亏了两年将近2.5亿。你能说他是个*投资天才*吗?财报不会撒谎,利润年年下滑,营销投入更多,实际回报却逐渐萎缩。
所以,这一瓶核桃奶的故事,渐渐变成了“饮料不行咱投芯片”,“六个核桃不能益脑,但也能益市值”。在我的经验里,这种用主营业务赚的钱不断撒网,边试水边转型的企业,本质上是主营跌落、现金流下降后的求生欲外露。核桃不够硬了,大脑也变得柔软,押注一切能起风的赛道。
别误会,投芯片确实是个有故事的选择。国内半导体行业,尤其是存储芯片,被卡脖子的行情不是一天两天了。市场空间谁都想咬一口。长存是国产存储芯片里的一号人物,理论上投资它确实有“风口加成”。但六个核桃进来,是*真的产业协同*吗?一个饮料公司突然半路杀入高科技领域,可靠性几何?专业度是天壤之别,核桃奶的销路和芯片的技术壁垒之间,只有资金有点相似,剩下的,全靠“愿赌服输”。
这件事透露的信息量蛮大——新旧产业叠加,资金流向越来越复杂。曾经的饮品巨头,面对年轻人不喝的、渠道更分散的市场,花样百出地推新品,做保健、做高档、做少糖,砸重金请厂牌营销。但最终上市环节遇冷,营业额下滑,利润更下滑。几千万营销费砸下去,仍然是“棉絮上打拳”:终端消费人群不接盘,哪怕口号喊得再响,转化率也没凌空蹦起来。
所以,“六个核桃砸出16亿股权”这个动作,看似成功蹭到了科技热度。甚至还让企业市值短时间内暴涨。但股市的高涨会持续多久?投资能否真带来业务协同?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观察。以往投资的教训已经写在账本上:一味押注新赛道,不一定能带来预期增长。过度押注没有专业壁垒的产业,极有可能让企业陷入“投了等于没投”的死循环。
当然,这里还得小小地自嘲一下——做刑侦这行久了,见惯了扑朔迷离的案情,难免对复杂的金钱流向免疫了几分,“人性的脆弱加上资金的错配”,总能搞出点黑色幽默。当年大爷大妈在超市门口排队抢六个核桃奶,用来给孩子“补脑”。现如今补脑的,还能顺便补贴一下国产芯片事业。是不是“脑子不够用”的事,反倒更复杂了?饮料瓶的标签上画着大脑,股东们的脑容量却在决定企业的命运转折。
有时候回头看,企业家要“益脑”,其实更需要一颗坚硬的心脏。毕竟投资领域没有核桃壳那么坚硬的保护层,只有风险与收益的天平无情摇摆。姚老板未必真的相信一瓶饮料能让公司迈入科技新时代,也许只是对原有市场衰退的克制恐慌,一次次散网换赛道。但你说这样的“延迟症状”,是不是泛经济周期里所有企业会遇到的——主营一旦下滑,转型的信仰就变得很昂贵?
我不做道德判断。“六个核桃益脑”这一说法真假且不论,十几亿现金是不是能“益芯片”?仍要给时间去证明。市值涨停三日,股民的贪婪与恐惧交叠。未来企业是否真能靠投资分羹、开启第二曲线?还是只会埋下新一轮亏损的伏笔,给法医留下更多经年不死的“资金案”?
你怎么看,是喝一瓶六个核桃等它益脑,还是押注能靠饮料资助芯片?如果你是董事长,这一笔钱会如何流向?企业转型的勇气,到底是脑补,还是实用主义的权衡?“脑子和核桃,哪一个更值得赌?”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