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年3月27日,一场不幸事件笼罩了阿拉斯加,一架用于观光的直升机不幸在冰川上坠毁。
在此次航班事故中,五名乘客英勇牺牲,另有同胞身负重伤。令人扼腕的是,其中一位遇难者正是捷克的首富——彼得·凯尔纳,他留下了一笔高达175亿美元的遗产,令人唏嘘不已。
凯尔纳之名,于众人耳畔或许尚觉陌生,但在我国产业界,其声望却已响彻云霄,人尽皆知。
这便是我国境内独一无二的外商独资金融机构——捷信金融。该公司员工规模庞大,总计超过四万人,长期稳居国内消费金融行业利润的顶峰。
凯尔纳,一位来自捷克的移民,在东欧巨变之际,与人携手创办了一家基金会。在这股国有资产改革的浪潮中,他凭借过人的智慧与敏锐的机遇把握,积累了巨额财富,从而跻身欧洲商界巨擘之列。
爆炸一场空。
与他命运的波折相映成趣的,更有他在中国的紧密盟友——华信集团的叶简明。
2015年,正值捷信金融在我国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叶简明,时年38岁,正带领他旗下的华信投资团队在捷克市场进行着一系列多元化投资布局,覆盖能源、金融、旅游及媒体等多个领域。
当时,华信的身影无处不在,深入渗透至捷克民众生活的诸多投资领域。
叶简明气宇轩昂,投资之初便签署了价值120亿捷克克朗的协议。令人瞩目,华信公司当年便迅速完成了60亿克朗的款项支付。
更显非凡气魄,在访问捷克期间,叶简明听闻一家百年老字号足球俱乐部正陷入经营困境。纵使他本人并非足球的忠实拥趸,叶简明仍果断出手,收购了这支足球队。此番义举,正是出于对推动捷克人民钟爱的足球事业的支持,且与华信集团在捷克的投资策略完美契合。
富人喜爱购买外国足球队伍。
叶简明有幸荣登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的尊贵席位,更荣获“捷克总统经济顾问”这一殊荣。
这种紧密的纽带,在当年9月3日迎来了一场特别的景象:捷克总统泽曼,在参加完中国举办的反法西斯战争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后,紧接着便开启了访问华信上海总部的行程。
叶简明不仅在我国捷克市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采购行动,更是在罗马尼亚、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接连接手了多家能源公司。
叶简明以其卓越的才华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位源自福建南平的普通人,在短短十余年的光景里,成功打造了被誉为“第四桶油”的民营能源巨头——华信系,并荣耀地登上了《财富》杂志发布的全球500强企业名单。
华信的坍塌速度,宛如其崛起之势,令人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2018年3月,财新网一经发布深度报道《中国华信叶简明遭查:揭秘错综复杂的政商关系网络》,叶简明的财富传奇便戛然而止。
同年八月,甘肃省委前书记王三运受到了调查处理。次年,国家开发银行的前董事长胡怀邦亦陷入了调查漩涡,他们与叶简明之间的利益纠葛,显得格外不同寻常。
2020年,上海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郑重宣布,我国华信能源正式步入破产程序,同时亦即刻展开了对华信集团整体资产的清算行动。
未曾深思熟虑,实难置信:华信的资产规模竟达570亿元之巨,然而其负债数额更是令人咋舌,高达1878.1亿元。
换句话说,尽管叶简明被称为“石油大亨”并历经多年奋斗,他却未能赚取任何利润,反而遭遇了超过1300亿元的亏损。这笔资金的去向成了一个谜。
答案没人知道。
叶简明45岁,下落不明。
2
根据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全部资料,叶简明的出身似乎并不显赫。
1977年6月5日,叶简明降临人世,地点是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县的观前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时,他的名字还叫“叶建明”。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与浙江省、江西省的接壤地带,相较于厦门、泉州等沿海的繁荣都市,其经济地位尚显平凡。然而,就在观前村周边,却隐藏着一条至关重要的南北水运通道,它不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交通作用,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自南宋初期,观前村便踏上了航运的征途,航线向北延伸至中原,向南直达福州。叶建明的父亲便是这片沃土上的一位船工。
叶建明自少年时代起便就读于享有盛誉的建瓯一中。尽管如此,他的学业成绩始终平平,这让他时常陷入自卑的情绪,认为自己平凡无奇。
临别时分,同窗们在同学录上纷纷留下了寄语,欢声笑语回荡在耳畔。而瘦弱的叶建明却独辟蹊径,在黑板报的一角,静静地写下了一句:“愿我亲自体会万人敬仰的荣光。”
叶建明是否曾在大学校园的殿堂里留下足迹,这一问题至今仍笼罩着迷雾。而他如何获得人生中的首次财富积累,同样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题。
在他后来接受《财富》杂志专访时透露,他最初积累财富的手段,便是协助一位香港房地产商圆满完成房产的销售任务。
“本人在此次项目中承担了出售整栋房产的重任,并约定以折让价将收益部分自付,剩余款项的支付则安排在十年之期。值得一提的是,合同正式签署后的三年间,尚不需支付这笔余款,当时仅支付了定金。出乎意料的是,那些房产竟然在短短一个月内迅速找到了买家,销售一空。”
仅以数笔勾勒,便将“第一桶金”的起源轻轻带过,这足以见得叶建明早年的生涯充满了神秘与奇幻的色彩。
1999年,正值风华正茂的二十二岁年华,叶建明毅然创立了建瓯巨力活塞有限公司,这一举措不仅开启了其事业生涯的新篇章,更预示着他将在未来的道路上书写辉煌。这家企业也逐步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国内铝制发动机活塞行业的领军力量。
在这段时光里,叶建明与同乡吴丽琼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不久,他们以“新叶”为名,在南平市接连创办了多家企业,业务范围广泛,涉及卫生用品、消防设备、木材加工和食品等多个行业。
2004年,叶建明怀抱着一颗立志出类拔萃的雄心,内心深处始终回荡着成为首届“南平市十大青年杰出企业家”的宏伟梦想。
一旦当选,便有望荣登母校的“光荣榜”,然而,那份最终的愿望终究未能如预期般实现。
终究,在那些与他相识的人们的记忆里,他不过是个四处游走、从事木材与消防设备交易的普通商贩。
2005年,正值二十八岁的叶建明,化名“叶洪鸣”,毅然踏入福州,于此地创立了福建华信控股有限公司。
这正是他依托其精湛的巨力活塞技术以及“新叶”系列产品的创新,所创办的崭新企业,同时也标志着他正式踏上了从实体经济迈向虚拟经济的重要转型之旅。
实际上,该机构是一家民营背景的融资平台。在福建,宗族和乡亲间的团结意识尤为突出,邻里间的资金借贷已经演变成一种普遍的风俗。叶建明正是依靠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吸引了众多当地的小型企业家将资金注入,从而成为其股东。
在华信集团中,叶建明根据各成员的资金实力,分别设立了“常委”与“委员”两个职位,而他本人自封为“叶主席”。
在福建,此类民营融资机构遍布各地,其数量之众,以至于其普遍性已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惊讶。
对于叶建明来说,这里是他与财富最为接近的地方。
在商场风浪中历经多年,他深刻认识到,唯有“金钱方能生金”。
福建华信依托于一系列贸易项目和灵活的融资策略,积累了丰硕的收益。而叶建明则敏锐地锁定了一条更加肥沃的财富之路——那就是石油领域。
3
在2006年,赖昌星主导的“远华”案件中,其下属企业——华航石油——被推向了拍卖的浪潮。在此过程中,叶建明亦加入了竞拍的行列。
对于叶建明来说,石油已是习以为常之物,他深知此处才是真正的财富之渊。
位于台湾之侧,福建成为了我国石油产业的重要枢纽,而关于“石油大亨”的民间故事亦在此地流传甚广。
尽管福建境内并未坐落大型冶炼工厂,然而其沿海区域的天然港口,却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远洋油轮理想的避风港湾。
往来于马六甲海峡与台湾海峡的远洋油轮,肩负着将数万吨原油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内地的重任。
在这段时间里,众多福建渔民假借出海捕鱼之机,利用各种灰色交易手段,将一桶桶原油秘密运往本地的地下炼油厂进行加工,再非法走私至内地市场,从中攫取了丰厚的利润。
叶建明,福建土生土长的福建之子,自幼便耳熟能详于那些依靠石油一夜之间跃升至财富巅峰的传奇佳话。
在这场华航石油的拍卖活动中,叶建明起初满怀信心,坚信自己必能成功竞得。遗憾的是,由于标的物存在瑕疵,最终未能如愿以偿,交易未能达成。
叶建明同样通过拍卖的方式,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心心念念的成品油经营许可。他迅速吸纳了众多华航的前任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加入,正式开启了个人财富累积的征程。
然而,叶建明眼光独到,不屑于重蹈昔日同乡们的覆辙,反将之视为前车之鉴。
2009年,叶建明迈入32岁的门槛,在确保了所有关系稳定如初后,他将华信总部迁至上海,并正式更名为众人皆知的“叶简明”。此后,他鲜少再与曾经的“福建帮”有所往来。
细观当今的叶简明,其成就背后的核心要素非“反应敏锐,行动果断”莫属。
华信所持有的“王牌”——石油贸易牌照,在国内市场中却显得格外渺小,仿佛面对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三桶油”时,仅是一张无足轻重的“废纸”。
叶简明心知肚明,唯有将外界局势纳入自己的棋局之中,方能有望夺取胜利。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他必须将整个局势梳理得条理清晰,井然有序。
实际上,当时石油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主要由产油国掌控,而中游则被欧美、日本等地的财团所垄断。至于下游市场,则由“三桶油”企业稳稳占据主导。对于作为局外者的华信而言,不仅难以插足其中,更遑论分得一杯羹。
可叶简明不仅如愿落座牌桌,更巧妙地打出了一手“好牌”。
叶简明所采纳的战略,旨在规避国内竞争者的锋芒,通过拓展海外贸易,稳固市场份额,并逐步向油气资源的上游领域拓展,最终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供应链。
叶简明曾这样概述:“在华信的石油战略布局中,我们聚焦两大核心目标——首先,致力于巩固对终端市场的掌控;其次,积极向上游领域发起强有力的挑战。我们通过贸易手段牢固地把握终端市场,以此为基础,对上游产业链展开坚决而有力的攻势。”
鉴于国内燃料油供应的紧张状况,华信公司凭借其石油贸易的许可资质,成功从俄罗斯引进了燃料油,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
自此,华信将拓展海外市场定位为公司的核心战略目标,而欧洲市场在其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一决策的背后,源于该地区市场环境的稳固性,以及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中,油气资源以及终端网络的价格意外地保持低廉。
华信公司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并购行动,已成功构筑了对海外油气资源与市场的战略版图。
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叶简明便投身于这一垄断性领域,他能够有条不紊地遵循既定计划,稳步实现目标,引发了众人的诸多猜测:或许叶简明拥有非凡的才华,又或许,他背后有着一位深藏不露的“高人”指点。
4
在积极拓展欧洲市场之际,华信与国内的地炼企业携手合作,共同进军亚洲市场,并与台湾的“中油”强强联合,携手开辟东南亚这片充满潜力的广袤市场。
令人惊叹的是,众多此类举措实际上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于我国之前,便已顺利实施并圆满完成。
华信初创阶段,便精准捕捉国家运势的关键时机,甚至领先一步,精心谋篇布局。
叶简明目光锐利,更凭借能源与金融这两大核心驱动力,对各项业务进行了彻底的整顿与精心的梳理。
在华信公司初创阶段,石化业务板块中,PX与芳烃的大规模交易成为了公司收益的关键支柱。
随着叶简明手中炼油厂、加油站和石油仓储项目的持续增持,他巧妙地施展了一记“回马枪”,以这些下游终端业务为筹码,再次踏入上游石油贸易的竞技舞台。
2013年,华信公司的石化贸易领域收入飙升至914.22亿元人民币,这一比例占据了公司全部主营业务的89.11%。在这其中,石油贸易的收入高达490.82亿元。
短短一年之际,石油贸易的规模便迅猛扩张至725.52亿元;而至2015年,该数字更是大幅跃升至1833.07亿元,成为公司最为核心的业务门类。
2016年,华信公司全面启动了在全球油气资源领域的积极拓展战略。
首笔投资额高达1.1亿美元,我们成功购得了乍得境内三个油田区块35%的股权。紧随其后,我们迅速推进战略布局,成功收购了中亚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旗下的子公司。
2017年,华信集团以6.8亿美元巨资,顺利实现了对罗马尼亚哈石油国际公司51%股权的收购,一举成为罗马尼亚石油产业的领军股东;随后,该集团将战略目光转向中东油气领域,以9亿美元之代价,成功获得了阿联酋最大陆上油田区块ADCO4%的权益。
目前,华信集团已在法国、西班牙、捷克以及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度成功布局超过千家加油站,其业务版图遍及众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石油产业链的全面覆盖。
无疑,华信集团最为引人瞩目的收购案例,便是2017年对其在俄罗斯石油公司股份的圆满拿握。
2017年9月,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期间,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华信公司以高达91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成功收购了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14.16%的股权,一举跃升至俄罗斯石油公司第三大股东之列,仅次于俄罗斯政府及英国石油公司(BP)。
此次收购交割圆满落幕,华信集团一举获得了每年4200万吨的油气产量,以及共计26.7亿吨的油气储量权益。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两大巨头无奈地看着华信公司成功夺取了该项目的主动权。
在本次并购事件中,华信公司已被誉为国内石油产业的“第四桶油”,而叶简明先生亦在业界的赞誉中,被尊崇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5
2017年,华信以437亿美元的营业总额荣耀跻身《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位列第222位。这不仅使其成为上海地区唯一入选的民营企业,更确立了其在我国民营能源企业中的领军地位。
此排名已成功跃居至超越诸多能源类央企,诸如中国化工集团与神华集团等之列。
去年,《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名录中,39岁的叶简明凭借卓越表现,成为唯一一位跻身该名录的中国企业家。
在顺利拿下俄石油股份的收购项目后,面对媒体的聚焦,叶简明显得意气风发。他引用了一位教授的赞誉之词,以此自勉:“记得有一次我外出,那位教授这样评价我:当众人在一间堆满黄金的密室中商讨如何搬运黄金时,正当他们还在讨论A方案、B方案、C方案,我,叶主席,却果断地一脚踢开房门,将黄金尽收囊中,无需任何方案。”
叶简明自信满满地宣称,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卓越决策与敏锐判断力的体现。
面对记者的连续发问,他这样回答:“这无疑是渐悟与顿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产物。”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能源行业中的大规模收购背后,无不依赖着巨额资金的雄厚支持。
叶简明历来挥霍无度,那么他的巨额财富是否全然来自于“逐步积累与灵光一现”的智慧呢?
当然,叶简明所倚赖的,乃是一套“借鸡生蛋”的精妙策略。
叶简明在海外的“扫货”行动,其核心宗旨实则在于通过并购境外的金融机构,以此激活和盘活我国金融领域的资源。
如前所述,华信公司在其对捷克的战略投资布局中,采取并购与增资并行策略,成功夺取了捷克J&T金融集团50%的控股权,从而一跃成为该集团在海外的核心股东。
2017年,华信在上海精心搭建了一个以J&T外商独资银行为核心的中东欧投资基金。该基金巧妙地汲取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运作模式,凭借并购与项目合作的多元策略,顺利拓展至证券、信托、期货以及银行等多个金融领域。
在这段时日里,里昂证券华丽转身,更名为华信证券;万达期货亦焕然一新,蜕变为华信期货。华信期货随后更进一步,演化为华信资产管理,通过投资入股海南银行,稳扎稳打地收集了各类金融牌照。
正是凭借一系列的并购行动及自主建设,华信成功打造了一套完全属于自身的金融体系。
叶简明对此坦陈不讳,明确指出华信进入金融领域的初衷——一旦握有母鸡,自是源源不断地产出鸡蛋。
然而,不论何鸡所产之“蛋”为何,叶简明均毫不犹豫地尽数收归己有。
6
起初,国家开发银行慷慨授出价值48亿美元的信用贷款,华信公司对此并未迟疑,即便未提供任何抵押,亦毫不犹豫地全数承贷。
华信寻求新并购目标。
2015年,华信公司公开发布消息,以6亿元人民币的代价完成了对北方石油60%股权的收购。在交付了2亿元的首笔款项后,该公司随即以北方石油的名义大量借贷。不仅顺利筹集到6亿元资金,更通过融资途径非法挪用资金高达5亿元。结果,不仅未能如期偿还剩余款项,反而巧妙地窃取了近10亿元人民币。
同年,海南银行吸纳了华信资本的注资,随之而来的,股东之间的关联贷款亦悉数落入华信资本之手。
坑公司,坑伙伴。
2016年,云南能源投资集团与华信集团强强联手,一同参加了捷克总理与众多中华企业家的会面。会晤落幕之际,双方均深受感动,决定携手投入十亿元人民币,以期共襄盛举,推动重大项目的成长。
投入云南5亿资金后,该款项随即被华信公司所挪用,自此便杳无音信。
此类欺诈伎俩,华信已至少骗取了数十亿的资金。
华信内外皆狠。
华信证券旗下的资金账目,竟然因为集团发布的一则情况说明,一次性被调拨走高达6亿资金,自此之后,其去向变得扑朔迷离,难以追溯与核实。
在华信集团所辖的金融实体中,客户资金的管理呈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以至于资金被随意挪用,且挪用行为甚至无需事先通知。挪用资金的总额,已经突破了五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在福建华信时期,叶简明便屡次采取手段,通过关联企业开立信用证,以及利用银行循环贷款实施虚假贸易,进而实现资金套现的欺诈行为。
岁月流转,华信的“无信”之弊虽非无人指出,但绝大多数的举报案件最终却不了了之。
叶简明身上所散发出的光辉不仅耀眼夺目,更是得益于他对“经济共同体”理念的精妙运用。
华信在香港成立了中华能源基金会,该基金会本质上汇聚了众多国际政要、世界银行的前任高级官员以及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经济学教授,形成一个集思广益的智囊团。
得益于该组织的积极推广,叶简明的国际声誉日益攀升,他已成为罗马俱乐部——这一世界著名智库的成员,担任美国能源安全理事会的荣誉主席,并受聘为捷克总统的经济顾问。
叶简明将那些“往来皆非俗人,谈笑间满是博学之士”的亲朋好友圈定名为“经济共同体”。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凸显了圈内成员间同舟共济、共担风雨的团结精神,展现了那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纽带。
叶简明对“众人拾柴火焰高,携手共进”的运营模式驾驭得得心应手。正如华信内部知情人士所述:“他巧妙地运用替换战术,凭借国内资源撬动国际市场,进而以海外的故事在国内市场引起共鸣。”
他最爱被称为“主席”。
“这无疑是毋庸置疑的!”
在各类公开场合中,叶简明身着合身的西装,却习惯性地搭配一双黑色布鞋,这种看似不和谐的搭配,似乎有意凸显他与众不同的身份与地位。
叶简明仿佛沉醉于隐居简出的生活,日复一日,手不释卷地研读佛经。私下里,他不止一次自豪地宣称:“若是中国百姓能享受到如此低廉的汽油,那便全赖于我的努力!”
究其本质,叶简明的低调与高调实为相对概念,其具体表现往往取决于所面对的人物身份以及所处的环境场合。
出来混,早晚要还。
2017年,香港某机构的高级职员不幸被拘捕,其后再经调查揭露,曾秘密协助华信公司向海外某国行贿,企图借此获取该国能源开发项目的合作机会。
华信公司的问题逐渐显露,但这些不足很快就被其收购俄罗斯石油公司所散发的耀眼光辉所掩映。
同年十月,华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叶简明亲笔撰写的文章——《“盛夏”与“寒冬”近在咫尺》。文章中,他详尽地回顾了华信的发展历程,并对公司的未来前景进行了深入剖析。
似乎早已有所预感,他在文章的末尾不禁感慨万分:“登临山顶,固然能将远方的美景尽收眼底,却也预示着前方道路的尽头,四面望去,或许皆是陡峭的峭壁,一旦稍有闪失,便可能留下无法挽回的永恒遗憾。”
可谓一语成谶。
高潮后常是低谷。
7
随着2018年全国两会的大幕即将拉开,《财新》杂志刊发了一篇详尽的报道,内容涉及叶简明被带走接受调查的事件。该报道一经发布,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尽管文章对叶简明的财富积累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叙述,但在众多关键转折点上,其描述仍显得不够明确和清晰。
2018年3月,甘肃省省委书记王三运遭遇了强制措施,其时,他如实交代了自身与国家开发银行胡开邦、叶简明之间的种种联系。
在王三运执掌安徽省长职务之时,叶简明正积极筹划对当地华星化工的收购事宜。通过熟人的推荐,他成功与王三运建立了联系,并由此顺利推进了该项合作的达成。
叶简明在会晤王三运之后,立刻启动了新一轮的战略规划,成功促成了海南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的携手合作,从而顺利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融资助力。
无可否认,王三运与胡开邦只是叶简明所主导的华信集团庞大且辉煌架构中的一隅,而这个体系周遭,还隐藏着诸多难以言喻、错综复杂的谜团。
在与王三运相识前,叶简明凭借一张石油贸易执照便在国际石油市场中游刃有余,总能敏锐把握先机,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这位不足三十岁的青年,其卓越才能的根源究竟在何处?
华信系曾辉煌,终衰落。
华信集团,其资产规模千亿之巨,即便历经了多轮的处置与拍卖,仍旧笼罩在迷雾之中,账目依旧扑朔迷离。
2020年4月,鉴于华信财务状况的纷繁复杂,上海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则悬赏公告,旨在激励有识之士如实披露华信所隐瞒的资产,并依照核实情况提供相应的奖励。
越查越乱。
华信集团旗下曾面临清算的公司数量已飙升至15家。遗憾的是,这些公司的财务问题愈发棘手,其混乱程度竞相攀高,堪称一家更甚于一家。
终究,清算团队遭遇了僵局,不得已将查获的公司资产进行汇总清算,然而,账目中依旧遗留着众多难以理顺的疑团。
华信集团暴露出的高达上千亿的财务疑云,其踪迹一目了然。然而,43岁的叶简明究竟藏身何处,至今仍是无人能解之谜。
华信至今仍笼罩在诸多谜团之中,其神秘性令人难以捉摸,业界人士对此亦普遍保持缄默。
喧嚣声渐渐平息,然而地面上的纷扰依旧,而连绵不绝的猜测亦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