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山东最近那场轰轰烈烈的新能源电价竞价,估计不少搞新能源投资的老哥老姐们都得抬手擦把冷汗吧。
当初大家对这场竞价摩拳擦掌,以为再怎么也能混个有得赚的电价回家。
但是结果出来,瞬间变天,风电电价还算能看,光伏那边直接创了新低——0.225元/千瓦时。
怎么看都觉得:这也太低了点吧!
你要说有人拍着大腿懊恼,压根不夸张。
就山东这场电价架空秀,背后的猫腻、无奈、利益纷争,还真不是三言两语讲得清。
你品品,这么刺激的情况,难道新能源的投资潮要“断档”了?
难不成自用和储能的发展真成了下一个风口?
咱今天就来扒一扒这锅山东电价的大杂烩,看看水有多深,又有啥新机会。
有一句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永远稳赚不赔的买卖。
可过去两年新能源行业那种“门口全是钱,闭眼都有人送钱”的场景,你不得承认,真是有点上头。
老光伏圈内人坐下来一合计,这行情变化,怕是要变天喽。
0.225元的光伏电价,已经逼近多数项目的盈亏线了。
有小道消息说,连一些本地做电站的“老司机”都感叹,看着这数字都要怀疑人生。
你要是以为这是山东专场,那就有点低估局势了。
山东在新能源圈本来就玩得溜,装机量大,市场化改革也算个带头大哥,别人家今年还在琢磨半天值不值进,山东直接就给全国来个大样板。
有人也许觉得无所谓,反正大锅饭大家都搅和。
但你换个视角,行情往下砸,谁能真的笑到最后?
“136号文”一出,行业新玩法也来了——机制电价这名字听着高大上,说是国家给你一小块“保底蛋糕”,剩下的自个儿去市场见高低。
人人都说这像买保险,其实更像是在大风大浪里,有人递给你个小船,爱划不划,能不能划过去另说。
结果光伏给出的锁定电价是0.225元,锁的比例还不是百分之百,只有80%。
换句话说,你整包算下来一度电连两毛都拿不到。
我身边不少搞电站的小伙伴私下吐槽,就这个价位和要求,简直是“逼着大家玩命”。
想当初装光伏的大妈大叔,算经济账可仔细着呢。
三五年前做同样的事,一度电能收个0.3元,很快见彩。
可现在各项成本一点没见降,电价下来,想要钱生钱,难咯。
咱再算笔糙账,你一户中型户用光伏项目,地租、建设、维护,都不说别的,至少要0.25元一度电才能喘着气赚钱。
新竞价下,很难说真有人能赚大钱。
不赔就该烧高香了。
那你说为啥还有人“硬着头皮”报那么低,是大家集体“财迷心窍”了?
其实吧,竞价机制自带“内卷BUFF”——名额有限,政策一鼓励低价,大家互相压,谁都劝不了。
再加上门槛其实不高,不是啥独门秘籍,弄得各路选手都“削尖了脑袋”想挤进来。
3000多个项目对1175个位子,妥妥的独木桥啊。
谁不想多多少少卡个席位呢?
不过说实在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在跟风。
市场冷静下来的声音其实挺多。
电价一再下探,除了极少数成本低到极致的自投项目,大多数人迟早要认清现实:盲目扩张时代已经真的翻篇。
可是,这游戏既然规则变了,聪明人总会想出新路子。
当做卖电给国家不香,投资人眼珠一转,开始琢磨“自发自用”和储能项目。
就好比在大河里遭遇“鱼多水浅”的时候,干脆去找个没人打扰的小鱼塘,自己慢悠悠钓大鱼。
像河南那个邦能源科技的范惠丽说得挺直接:现在能吸引人的,要么就是自用、剩下的电再上网,要么就是跑在最前端的新型储能。
你正儿八经自己用,账算得清楚,少了“七姑八姨”抽成,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利润。
新型储能呢,说白了就是提前买地、提前卡位优质资源,给未来埋下伏笔。
今年9月12号,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又来新“剧本”:明确鼓励绿电直连、零碳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等创新玩法,还关键调整了输配电价,“用多少用电不是重点,霸占电网资源才要多付钱”。
这一听,负荷稳定的大企业老板都乐了,终于能省下一大笔电费。
难怪最近新型用电园区和工商业储能成了香饽饽。
但也别光盯着最表面的利好。
一场自上而下的变化,其实倒逼整个新能源圈升级理念,从粗放拼量变成精细算账。
先前那种“谁都能赚钱、大家一起造赚钱机器”的好事,过去了。
现在更像金融圈一句老话:风险和收益永远成正比。
想赚钱,得有本事在夹缝里找机会,靠小聪明、靠项目质量吃饭。
这里头的弯弯绕绕,外行还真不一定一眼能看穿。
很多老江湖在这次山东竞价后开始冷静下来。
“要不,还是围着自发自用和储能转转,别再死磕一条道了?”
其实不光山东,全国不少地方都在上演类似的剧情。
原先叫卖新能源项目的中介,贴满朋友圈的小广告,现在一夜之间气氛变了。
有人干脆转型卖自用系统,有人琢磨怎么搞园区能源管理、跑储能规划。
有人说中国新能源市场“大洗牌”,其实远没有那么悲观。
不能只看一城一池得失,更关键是,这些调整倒逼产业升级,强者愈强,弱肉强食。
早些年“僵尸项目”说不定还能靠国家继续兜底,现在?滚动发展,不进就会被淘汰。
那些深得市场红利的老板们,谁不想再复制“光伏神话”?
新一轮的机会在哪儿?
谁能抓住自用、园区直供、储能的风口,谁就能新赛道驰骋。
说到这里,多少还是得给行业朋友敲个小黑板。
别再一根筋地“低价中标”幻想了。
市场变了,政策导向真就是那副冷酷模样:用心经营、合规创新才是最后赢家。
你要还想靠拉关系、拼翘班,迟早“被时代所抛弃”。
身边有个朋友,最近干脆改行做自发自用的分布式光伏。
他讲:“这行你认真琢磨,就是谁能把能耗企业的诉求、装修、运维搞明白,谁能吃得开。”
听起来容易,实际上门门道道。
储能也是。
行业发展快,大家都抢卡位。
但是真正能把储能“吃透”的公司,还得靠技术、靠前期积累。
说到底,未来电价会走到什么位置,谁也不敢打包票。
一边是供给压下来的红利期翻篇,另一边是各地用电企业自我升级成主角。
强者愈强,弱者只能黯然退场。
某种程度,这就是市场的无情与必然吧。
所以别再扯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更不要幻想政策永远站在你一边。
山东这波机制电价竞价,就是复杂市场变化的缩影,也是一记响亮的警钟。
谁能挖掘产品力、抓住用电企业需求、合理布局储能,谁就能没被大浪拍死在沙滩上。
咱仔细想想,是不是所有人都该问问自己:我的项目到底有多“抗打击”?
当潮水退去,是谁在裸泳,其实都装不了太久。
未来的新能源行业,拼的绝不是胆子大或者口袋厚,而是对局势的灵敏嗅觉和持续的学习能力。
我说这话,不是什么“老生常谈”,而是苦口婆心想提醒大家:别再问“门槛是不是太高”,而是看自己到底是不是那个能灵活踩对节奏的舞者。
好吧,说了这么多。
问题来了,你觉得在山东的新能源大考下,如果让你选,是坚定玩自发自用、稳稳盈利,还是all in高难度储能赛道搏一次?说说你的想法吧。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