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你提前准备素材,只怕你不愿意说出来”,新华社这话,一下子戳穿了食品安全那些假象!
罗永浩引燃舆论
罗永浩一怒之下,直言西贝没有预制菜就是百分百在撒谎,没几个人想到,这么一件事,居然会很快变成一场波及整个餐饮圈的信任大危机。
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也来势汹汹,表态说:“西贝完全没有用到任何一道预制菜”,两边的针锋相对,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反应真是立竿见影,西贝的客流量一下子就大幅度减少了。根据官方媒体公布的数据,9月10日和11日,这家餐饮巨头每天的营业额都直线下降了几百万元,生意情况变得非常危险,得赶紧引起重视并想办法改善。这样的巨大亏损,任何一家餐厅都难以承受得了。

到了9月12日,预计的亏损额更是飙升到令人咋舌的200万到300万元之间,这已经不是小打小闹了,而是真金白银的损失,可以说西贝企业如今已经被摆在火上烤了,必须得想办法走出困境,否则以他们的规模,要撑多久都成问题。
当记者走进西贝的后厨,提到那盘“封缸肉”是不是属于预制菜时,经验老到的厨师竟一时不知道怎么说,只能含糊其辞地说“冷冻羊肉和新鲜羊肉一样”。
这回答让人一愣,或许比任何辩解都更揭示问题:这次风波的原因,根本不在一道菜,而在于“预制”这个概念,早就变成了一团乱麻。
一盘肉,各自表述
这次纷争的源头,其实就像一场大喊大叫的“鸡同鸭讲”,在监管和行业的专业用语中,“预制菜”有着比较明确的定义。
比如啊,按照现行的规定,中央厨房统一制作然后送到门店的菜品,算不上预制菜;而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还曾发通知,明确规定预制菜里不能加防腐剂。
西贝这边也是这么说的,他们的门店负责人解释了羊肉的处理方法:每年集中采购一次,之后冻起来,然后分发到全国超过370家的直营店。
他把这种标准化的工业流程和“小店天天杀羊”的传统做法搁一块比较,还特别强调,冷冻羊肉和新鲜羊肉其实没啥区别,这种操作虽然在行业里可能符合规矩、效率还挺高,但是真的打击到了消费者的直观感受。
在消费者心里,他们的认知其实挺单纯的,一个标准:如果不是在厨房里现炒的,那就算预制菜。大家花钱买的本来是那份新鲜出锅、带着“锅气”的味道,而不是一种规矩上合格、但少了点味儿的工业化产品。
就像新华社后来那评论一针见血地说的,消费者最在意的其实就是知情的权利和自主选择的权力,反对的则是那些隐瞒真相、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企业操作中那些模糊不清的地方,把这池水搅得更浑了。记者在9月13日下午去西贝兰州中心店一探究竟时,就碰上了这样的尴尬场面。
那款叫“封缸肉”的塑料包装肉制品,负责人说它像成都的腊肉,是种腌制猪肉,但当厨师被问到是不是预制菜时,脸上露出了难堪的表情。如果就单纯的腊肉来说,根本不用担心预制的问题,因为腊肉的保质期几乎可以说没有限制,可西北那边的工作人员却无法给出明确的回答。
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加上罗永浩曝光后厨里发现标注生产日期是2024年的肉制品,无疑让大家对它的食材处理办法更加产生疑问。虽说有人说那是去年一个已经停掉的快餐项目留存下来的员工餐,但大家还是心里没底。
丢掉的何止三百万
一旦定义变得含糊不清,任何试图在灰色地带徘徊的操作,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商业代价。这次风波对西贝的影响,远不止那几百万的短期亏损那么简单。
财务上的冲击来得迅速又狠厉,从每天亏100万,到预计总亏两三百万,数字不断上升让人心头一紧。记者在门店里的观察也让这些数字变得直观:曾经需要排队的西贝,现在顾客寥寥,门前冷清得很。
这种冷清的场面,无疑对品牌的声誉是最直接的冲击,更长远的影响则牵扯到西贝的未来。要知道,这家从1988年内蒙古一家小吃铺起步的企业,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大约18000名员工、2023年年收入突破62亿元的行业领头羊。
创始人贾国龙两次公开表态,立志在2026年前实现IPO,成为市值突破千亿的企业,可这次突如其来的信任危机,明显为这份雄心壮志的上市计划蒙上一层阴影,不知道这目标还能不能如期达成。
其实,西贝在多方面拓展业务的路上一直磕磕绊绊,那被寄予厚望的副品牌“贾国龙小锅牛肉”,原本打算在2023年开出百家店,可结果却差强人意,北京的门店数量甚至已经少了将近一半,只剩一些。
“贾国龙中国堡”在北京的53家店铺全都在2024年关门,改头换面成了新品牌“龙堡”。一旦主品牌的根基受到影响,这些副品牌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信任一旦崩溃,后续的反应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发生。据网络上传出的一张截图显示,西贝在9月12日晚举办了一场叫“跟罗永浩之战”的动员会。
客服后来解释说,这其实只是一场关心一线员工的线上会议,可“作战”这个词用得挺明显,显示出企业内部的紧绷和焦虑。面对罗永浩一个人的冲击,确实没必要动用那么多人手去对抗,哪怕是危机处理,也不必搞得这么紧张!
外部的支持变得摇摇欲坠,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9月12日还发视频声援西贝,说打造一个优秀企业不轻松,于东来讲这些话确实挺有道理的,没啥好挑剔的,可他偏偏犯了个大错,口碑那么好的他,根本就不应该搭这趟浑水啊!
于东来也似乎感受到了一些压力,没几天,那条视频就不见了,抖音账号也变成了私密。这一变,恰巧反映出在激烈的舆论风口下,连行业大佬的支持也变得那么无济于事。
吵来吵去,吵出个国标
还好,这次付出这么大代价的争论,没一直停留在没完没了的嘴仗上,反而没想到变成了推动行业规则重新制定的一个意外推动力。
在激烈的辩论中,舆论的焦点逐渐变得明朗,大家开始达成共识。罗永浩反复强调,他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甚至有时候会主动选择购买,但他反感的是商家用现做的价格来销售预制菜,却没有告知消费者这点。
这个看法和新华社在9月13日晚发布的评论文章《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舆论的方向已经非常清楚:关键不在于“预制”,而在于消费者是否掌握了信息,也就是说,不能欺骗顾客。
当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知情权上,真正的办法也开始逐渐明朗起来。因为由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稿已经经过了专家的审查,马上就会向公众征求意见啦。
这个新国标的草案中,最让人期待的亮点就是它首次明确规定,餐饮门店必须公开展示自己在菜单里使用预制菜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将来走进哪家餐厅,消费者都能清楚知道点的菜究竟是现场炒的,还是由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半成品,真正的决定权也会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
消息一传出来,9月13号晚上,罗永浩发微博说,他和西贝的事差不多算告一段落了。也就是说,这场起因于个人恩怨的纷争,最终变成推动行业规则升级的一段故事,画上了句点。
这场风波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谁赢了,而是大家都希望看到一个更加透明、更加健康的餐饮行业的共同愿望。
结语
这场闹得满城风雨的“预制菜”事件中,西贝和罗永浩的较量,其实并不只是对一道菜味道的评判,而是代表着关于这个商业新概念在行业规范、公司做法以及公众普通认知之间那条巨大的沟壑集中爆发的表现。
这场耗费巨大精力的拉锯战,最终以促使监管出面、推动规章制度的重整告终。只有当行业定义变得明确,标准严格落实,信息得以强制披露,预制菜才能真正摆脱被污名化的阴影,餐饮行业也才能在消费者的信任基础上,迈向更加健康、长久的发展道路。
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