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照片了?” 朋友消息弹出来的时候,我正琢磨着晚上吃什么,一瞬间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
是那个连夜市被拍到都恨不得缩进壳里的莆田大哥,就这么毫无征兆地,发了一张和老婆的合照。照片里没什么花哨的,可他老婆身上那件绿色的防晒衣,眼熟得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瑾汐头回直播,特意说要给大嫂留着的那件么。这哪是夫妻俩秀恩爱,这分明就是隔空递过去一个最坚实的后背,无声地告诉所有人:我们家的人,轮不到外面的人说三道四。
这位大哥的爱,从来就不在嘴上。瑾汐头回去温州认亲,一个三十八年来连自己亲生父母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女人,要去一个据说很富裕的陌生家庭,那种忐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陪她去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平时话最少的大哥。
后来听熟悉他们家的人说,大哥出发前,别的没装,塞了一书包瑾汐从小吃到大的莆田零食。他还跟二哥私下里通过气,说要是那边情况不对劲,他就立刻带妹妹回家,不能让她在外面站半秒钟的难堪。他没讲什么大道理,却已经把最坏的结果都盘算了一遍,把妹妹的退路铺得严严实实。
起初,瑾汐的故事多像一本爽文小说。前半生缺憾,后半生圆满。莆田的养父母给了她最实在的烟火人间,温州的亲生父母那边,又能补上所有关于出身的体面。这种运气,多少人求都求不来。
可谁也没想到,亲情的温度还没捂热,流量的探照灯就“嗡”地一下打过来了。原先在国外生活,对网络一窍不通的温州姐妹,在尝到甜头后,干脆搬了回来。据说家里的茶几上,常年摆着七八部手机,每个账号都和“瑾汐”这个名字牢牢捆绑。于是,镜头前的亲热,视频里的互动,一切都变得有迹可循,甚至有迹可循得让人有点发毛。
风言风语就是这么起来的。网上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开始编排,说瑾汐不回温州,是因为和姐姐闹翻了,工作室黄了。又说约定好的见面她放了鸽子,温州姐妹俩已经单飞,数据更好,不要她这个妹妹了。
这些话传得有鼻子有眼,却没人知道,那段时间的瑾汐,正被三个刚开学的孩子缠得脱不开身。她得在晚上给孩子缝书包带子,得盯着学校群里的各种通知,新生要补的文具,家长会的时间。这是一个母亲最普通,也最无法抽身的日常。
这些琐碎,在网络的放大镜下,却成了“亲情破裂”的铁证。这些话像针一样,不仅扎得瑾汐难受,更是在打莆田一家人的脸。
所以大哥才坐不住了。他跟二哥都是体制内的,做事讲究分寸,不能下场去跟人吵架。但他俩商量了一下,觉得再不说话,就是任人欺负自己妹妹了。
于是就有了那张照片。一张再普通不过的合照,却比任何长篇大论的辩解都有力。那份平静背后藏着一句话:我们家没那么显赫,但有的是安稳日子和踏实底气。妹妹在哪过得不痛快了,随时回来,家里有她的饭吃,有她的床睡,不用看任何人脸色,更不用被那点数据绑架。
说到底,这整件事看下来,最让人感慨的,已经不是亲情本身,而是亲情在流量这面哈哈镜里的不同形态。温州那边的亲情,像是需要不断更新的连续剧,得有剧情,有互动,有数据,才能维持热度。而莆田这边的亲情,它不上镜,甚至有点笨拙,就像大哥塞进包里的那些零食,不值什么钱,但能在你最饿最慌的时候,垫一垫肚子,暖一暖胃。
当一份感情需要靠点赞和评论来证明浓度时,它本身还剩下多少真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