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秦安:特朗普亟待发动一场战役,解除国内难题,目前瞅准这个目标
发布日期:2025-09-18 10:46:14 点击次数:111

特朗普把“国防部”改名成“战争部”,美国国内局势立刻有人在算账;更刺眼的一条数据是,今年前八个月中国对美出口下滑了33%,这组数字把“打贸易战能把中国打趴下”的底气狠狠敲碎了,也把用外部冲突转移内政压力这条路,放回了白宫讨论桌上。

过去一次能把国内场面压下去的操作,有过“局部轰炸+政治效果”的先例——那会儿以色列轰炸伊朗、特朗普派出战略轰炸机,美国内部的抗议和冲突就暂时冷却了;这让某些人记住了战争作为“缓兵之计”的效果是有短期回报的。

美国对外有三类现实目标:首先是围着中国转的战略压力。

尽管政党斗争激烈,但在对华态度上存在高度一致性,围堵、联盟拉拢、政治与军力示威同时进行,都是常规手段;与此同时,中国在阅兵和军工演示方面的震慑效应,确实改变了部分敌对方在战争成本估算上的判断。

第二类目标是中东。

过去伊朗对以色列及美军的火力反击,限制了美以在该地区的随意动作;而现在看到的以色列对加沙和对卡塔尔高层的精准打击,说明地区力量对比正在变化,伊朗虽然低调,但其潜在能力仍然存在,这让中东战场既复杂又易被推向失控。

第三类目标落在美洲后院的委内瑞拉。

近来美军在加勒比海布署的兵力很明显:三艘装备战斧导弹的驱逐舰、多艘攻击潜艇、约4000名水兵和海军陆战队员,还有10架F‑35被部署至波多黎各,海军陆战队在波多黎各进行两栖登陆演习。

这套兵力展示,就是典型的施压套路——海空优势明显、对方近海但缺乏快速投送能力,形成了对委内瑞拉“高压包围”的态势。

委内瑞拉方面并非软柿子——几十万民兵、手头还有一定的硬通货和防御武器,这些都提高了任何军事行动的代价;从地理角度看,两国之间隔着加勒比海,最近距离也要100多公里,这让海空战的主导权对美军有利,但也意味着对方有时间用非对称手段做损耗。

把战场选在非接壤国家,对美军来说有利在于可以集中海空火力和特种作战投送,但也带来对外交代力和盟友承受度的问题;在国内政治方面,一次成功的海外行动能短时缓和内政压力,失败或拖沓则会放大政治代价。

美国内部把中韩日菲等国当作“帮凶”来拉拢,既是对区域优势链条的构建,也是把责任与风险分摊出去的策略;但这些小盟友的实际战斗力和承受能力在面临真正冲突时,往往与美国的预期有落差。

在操作层面,战争或武力行动的前奏通常是对目标施压、孤立外交、情报与网络战同步推进,然后以有限的军事打击试探对手反应;媒体与信息战同时被用来塑造国内外舆论,达到政治上的快捷效应。

国内政治紧迫性是发动对外冲突的催化剂:当内部矛盾到一定程度,政客会把外部目标和民族情绪结合起来作为缓冲;这类操作的风险在于一旦局势扩散,成本很难被限定在计划内。

中东和拉美两个战场相叠加时,资源分散和舆论焦点转移会成为决策的制约因素;对手在边缘地区获得的任何有限打击能力,都可能改变入侵方对“可控战争”的估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