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一场防长会留下的空白,印度在想什么?
发布日期:2025-07-10 12:47:43 点击次数:147

青岛会场内,十国防长面前的文件唯独缺少印度签名。印方坚持要求加入涉及恐怖主义的内容,九国集体反对。印度防长辛格在青岛上合防长会上的举动,让现场陷入僵局。他执意要求将涉及恐怖主义的内容塞入联合声明,其他九国防长无人赞同。僵持不下后,辛格选择拒签,导致这场扩员后首次防长会罕见地未能发表联合公报。

这并非辛格一时兴起。国际观察家注意到,去年印度就曾单方面抵制上合组织关于“一带一路”的声明。同样在今年讨论以色列袭击伊朗事件时,印度拒绝谴责以色列,站在了大多数成员国的对立面。屡次“摔门而去”,让其他成员国深感疲惫。

为何印度能屡次让多边合作陷入僵局?“协商一致”机制成了关键。这个旨在尊重各国意见的原则,却为印度阻挡决议提供了便利——只要它不同意,决议就无法通过。此次青岛会议上,印度正是凭此一票否决了联合公报。类似场景已多次上演,重要合作项目频频因印度反对而搁浅。

面对僵局,上合内部正酝酿变革。引入“多数决”机制的呼声渐起,未来决议可能不再因一国反对而停滞。与此同时,区域合作正悄然开辟新路径。中国和巴基斯坦已与孟加拉国在昆明举行三边会议,一个聚焦南亚经济整合与区域一体化的新合作框架轮廓初现。

当莫迪政府还在计算得失时,南亚新版图已悄然重组。马尔代夫要求印度撤军的坚定姿态,传递出小国对自主外交的渴望。印度外交的反复横跳,正让国际伙伴疑虑重重:印控克什米尔问题、阻挠一带一路、拒签联合公报……每一次任性都侵蚀着它的外交信用。

印度是否意识到,当它执着于用否决权争取单边利益时,南亚新的合作网络已在门外悄然生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