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我军火炮升级,技术传承转折,市场出口成主因
发布日期:2025-08-13 04:13:58 点击次数:149

说到我军重炮的“减重瘦身”,从152毫米转向155毫米,表面看是个小口径变化,背后的故事却不简单,甚至可以用“神转折”来形容。

大家不禁要问:为啥放着用得顺手的152毫米,突然全系换成155毫米?那么多年摸爬滚打,好好的传统,为啥就说改就改?看起来像是跟风,其实更像是背后一连串技术和市场大棋。

这事儿不是拍脑袋定的,也不是某天一拍桌子,“咱明天都用155吧”,里面可有故事。

想想看,咱们火炮口径最早跟着苏联屁股后头跑那会儿,苏联标准就定的是152毫米——不是工业白菜价,是的确有技术传承,华约体系一条龙。

那时候讲究“老大哥说了算”,武器全走一套,就连弹药、后勤全都带着苏联味儿,这也没什么不好,起码省事儿。

抗美援朝那波后,我军就引进了苏联D-1型榴弹炮,还搞了自己的56式榴弹炮,射程刚好能打得到,但没法“惊艳全场”。

到了1966年,直接在苏联D-20上换壳升级版,成了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射程20公里开外,在对越反击战里立下功劳,老兵们都还记得那阵压制火力,仿佛昨天。

一直到80年代,苏联自己又换代,2A65型出来了,射程24公里,技术嘎嘎的,但中苏关系已“翻船”,新货拿不到手,只能自己琢磨。

我军也不傻,悄悄启动新一代152毫米的论证和研发工作,样机都整出来了,感觉差不多要和西方掰个手腕……结果,画风突变,这时候突然“杀”进来个155毫米的大招,瞬间起飞。

那么,究竟为啥我军火炮会突然拐个弯,全面投入155毫米阵营?

这背后,可不仅仅是“3毫米的秘密”,更是技术流和市场流的一场跨国暗战。

先说技术,背锅的不全是我军工程师,偏偏有一位加拿大火炮狂人——吉拉德·布尔。

这老哥绝对是炮界天花板,玩儿命钻研设计,命途多舛,传奇到让007都自愧不如。

布尔,1928年出生加拿大安大略北湾,22岁博士,年轻时刷遍风洞测试、航空工程,算得上是技术大牛。

刚出校园进研究所搞导弹空气动力学,后来创办空间研究公司,还用巨炮打探测器,射到180公里高空,创下当时纪录——要说胆量,人家真不是普通人。

这大炮项目干到一半,加拿大的资金链断了,布尔只好去接私活,技术走出去就不再是“加拿大制造”。

1970年代,布尔转向认真搞155毫米榴弹炮,GC-45横空出世,45倍径炮管,全新药室配底排弹,射程一下子跳到39公里。

这数据放在那个年代,简直是“加飞轮”,吊打一票主流炮,堪称“火炮中的哈雷摩托”。

但好景不长,布尔因为把设计和炮弹偷摸卖给南非,被抓去蹲了半年大牢。

人家刚出狱就马不停蹄来中国跑展销会,现场和军方技术大拿掰手腕,演示如何延长炮管,优化弹药。

中国工程师吃透了技术,消化吸收,升级出自家风格。

于是,基于GC-45,我军搞出了PLL-01型牵引式榴弹炮,1986年原型定型,1991年正式服役。

射程30公里,底排弹能上到39公里,全重6.5吨,机动灵活,完全是上一代的“加强版”。

你可能会问,这布尔的技术究竟有什么魔法?

实话说,152和155之间压根不是口径差那么简单。

苏联死磕152,美国和北约死磕155,这其实是一场标准之争——哪边拉大队,哪边能卖得货,战场之外还有市场暗流。

中国用152,是因为苏联帮忙多,美国技术禁运。

到了80年代,美国成了老朋友,进出口大门敞开,布尔的大炮技术正好接力,帮我军绕过“圈地跑马”。

别看只差3毫米,布尔拉长炮管、增大药室,初速和射程全线提升,高精度、远打击,直接刷新“老三样”。

布尔的人生不止帮中国,南非G5、伊拉克超级炮他都插了一脚,但树敌无数,1990年被五枪爆头,至今成谜,经常被猜测“特工做的”。

再说市场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硬杠杆。

80年代我军财政紧缩,军工企业天天琢磨“怎么飙外汇”。

华约一散,152毫米市场直接瘸腿。

北约选用155毫米,客户群庞大,轻松外销到中东、非洲,等于一夜之间市场翻一倍不止。

军工企业要赚钱,当然选需求量大的标准。

PLL-01型虽然在国内没产生井喷效应,继任的PLZ-45型自行榴弹炮却开始出海之旅。

PLZ-45用的就是PLL-01的炮管,履带底盘,射程同级,持续射速2发/分,最大6发/分,重达33吨。

科威特、沙特、阿尔及利亚都记下订单,光是科威特就买了54门,算起来就是“出口带动内循环”。

吃到外贸红利后,国内军区也尝鲜PLZ-45,北约兼容弹药顺手引进,激光制导弹、火箭增程弹全都跟上。

155的家族一时间把所有升级配件都“排列组合”,枣核形弹减阻、底排弹加射程、末敏弹提升精度、制导弹精准打击,形成了自家技术树。

2000年以后,我军又出招,大力研发PLZ-05型52倍径自行榴弹炮,射程直接拉爆53公里——等于打得更远、更准、更强。

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能力都极大提升,火炮成了现代陆军“秘密武器”。

轮式平台如PCL-181也火爆亮相,6x6底盘,射程40公里,机动快,最适合高原、边境作战。

那为啥不搞“双轨制”,一边玩152、一边练155?

其实真不是谁说了算,而是资源有限。

你一改口径,训练体系、后勤供应、仓库存储、条令流程都要重头来,整个体系得“推土重建”。

而且152卖不出去,155一炮就能打到全球市场,根本没必要浪费力气,直接大刀阔斧换代。

中国军工产品便宜又好用,硬生生在国际市场抢了欧美份额。

像新出的AH-4超轻型155毫米榴弹炮,重只4吨,比美国M777还轻,空军运输毫无压力,一炮出口好几个国家。

这一波“家族化进化”,从39倍径轻型,到45倍径中型、52倍径远程,牵引、履带、轮式齐活,既有苏联的“踏实”,又有美国的“市场敏锐”。

回头看布尔的人生,简直是个“炮界孤侠”。

帮南非擦了擦黑名单,帮伊拉克做巴比伦大炮,目标射程上千公里,结果死于谜团,人没了,但技术种子已经撒遍全球。

中国经过消化吸收,自主创新,155毫米体系已经自成一派。

火力覆盖面积变大,精度更高,外贸军品更挣钱,军工底盘稳稳当当。

152毫米成了退役老兵,新一代全线155,全面适应现代高速打击。

这波转型,本质是技术换代和对外开放一起“加速”。

不是说155毫米绝对碾压152毫米,只是全球市场这一盘棋,“谁标准统一,谁就有话语权”。

布尔贡献技术,中国打开市场,这一联合带动炮兵升级,军贸分羹成功。

几十年下来,152毫米“老三样”虽然基本够用,但世界变天,标准切换,全线升级,挣钱还不费劲。

现在中国155毫米火炮大家族,PLZ-05A“数字版”、PCL-181高原筋肉男、AH-4出口爆款,阵势浩大。

未来,超远程弹药接棒,竞争力还将水涨船高,有一种“人未到弹已到”的架势。

翻篇之后,不禁让人琢磨——什么才是核心理由?

看起来技术主导,实则市场呼唤。

不是技术自己说了算,而是市场需求为王。

中国自小白鼠变技术大佬,拥抱全球标准,军工行业才能抱团取暖。

如果继续死守152毫米,出口难,国内又有技术断层,“自己玩自娱自乐”,注定没大出路,全球化的今天大家都在争标,失去标准优势就失去话语权。

这一波155毫米升级,不只让我军火力“加杠杆”,也让中国军工实现了产业升级。

什么时候技术跟市场达成了默契,什么时候才能玩得转。

很少有决策像这一波火炮口径调整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技术独舞,而是市场、国际、出口全面拉动。

也许下一个大招,就是无人平台搭载超级远程炮。

所以这三毫米,看似不起眼,但背后藏着中国炮兵几十年转型的缩影。

翻看历史,才发现每一次标准变革,就是一次国际关系、技术积淀和产业升级的综合体。

那么,如果你是那个拍板的人,会怎么选?

会继续坚守传统,还是会果断转向全球标准?

你觉得下一代火炮会出现什么样的新突破?

分享你对中国火炮未来的想象和建议,让我们一起聊聊国际军工的新潮流吧!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友情链接: